摘要:中职教育是中等教育的延伸,教育方法的好坏、恰当与否,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的人生。然而在中职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其原因在于对中职学生缺乏正确的认知和了解,因此改变教育理论和方法、了解中职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树立以孩子为本的教育理念势在必行。
第一章 生理特征
1.1、感知觉的充分发展
我认为教育应该是培养与环境、社会、自然相结合且调和一致的人,15-18岁的青少年,他们的感知完全发展起来,对社会和环境都有了一定的适应性,一味的说教教育束缚了中职生本性的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以一个环境的建立者、观察者以及引导者的角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始终,为中职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必要的手段,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
1.2、注意水平的指向性
中职生的注意更多偏向于指向性。刚刚入学的中职生,有较强的注意目的,对自己感兴趣的人、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求知欲强烈。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应关注中职生课堂的表现情况,设计合理有趣的教育活动,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静听”的模式,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活动、认知中进行学习,将活动、实训等贯穿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真正意义上实现“乐中学”。
1.3、想象力丰富
中职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他们的思维当中,想象与现实有明确的界定,但往往存在天马行空的想法,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他们言行的“不合理性”而否定中职生的行为,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说谎”“欺骗”。
我认为,中职生的发展应遵循其内在的个性发展规律和特点,反对以成人为本式教育观点,否定成人式的奖惩强化作用。我们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掉中职生的自主性,尤其是在中职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相碰撞时,将我们成人的理念、思想等强加在中职生的身上,严重违背了中职生发展过程中的本能,限定了中职生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1.4、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在中职阶段,中职生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开支占据优势地位。
在整个中职阶段,针对中职生差异的心理发展阶段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生活以及经验实施影响,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反对“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采用新型的教育观点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敢于创新,培养中职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二章 心理发展
2.1、观察能力的培养
中职生的观察力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观察力的发展经历了由被动地接受以外,逐步发展为自觉自的、有意识的观察。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我认为应当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这样学生才能主动而又持久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遵循中职生内在生命力的体现和内在的驱动力,让实践和活动贯穿教育教学活动,创设和引导中职生对环境的认知、社会的认知以及世界的认知。
2.2、自控能力的发展
教育活动中,在遵循其内在驱动力的前提下,正确引导中职生自我控制,做到自律,杜绝体罚,多言语的鼓励。对于刚入学的中职生,不能让中职生在学校有束缚感,但又不能过于迁就和放纵,否则会造成学生的一些过激的行为。
2.3、情绪、情感的冲动性和爆发性
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中职生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他们充满了朝气,易感情用事,也容易被激怒,严重者会不顾一切做出一些后悔莫及的事情。
他们的情绪带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遏制性,对于自身的优缺点特别敏感,对自身的认识又充满了优越感,有时总担心自己不能和其他人进行相处而烦恼,有时介意别人在背后说自己的不是,有时因一些小事而争吵。
2.4、缺乏应有的理想和追求
大部分的中职生在进入职校时都会不自觉给自己贴上自己是被淘汰的“标签”。认为自己将来是没有未来,几乎是没有任何希望的,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不振,思想上不求上进,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得过且过。
在我从教的这几年中,也看到很多学生,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追求,只是缺乏了一个引导的引导者,当你发现他们的天才时并加以影响,你会发现他们做到比你想像中的还要好。
第三章 教育對策及教育方法
3.1、学校教育对策
学校应设置相应的心理咨询中心,采取正确合理的心理辅导,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重视团体辅导,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行为表现以及心理现状,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引导和培养孩子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3.2、教师教育对策
作为教育者,应当正确引导好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鼓励中职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交活动,引导和指导有特长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引导学生学会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中职生乐观的面对生活,培养中职生的自主意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3.3、家庭教育对策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做好榜样的作用,不能打骂孩子,不能出现“隔壁家的孩子”的对比,亦不能在孩子面前有过激行为,这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导致孩子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现状。
总而言之,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理论知识,通过不断的实践去验证和总结,提高自我的教育境界,不断创新教育观点,勇于创新和改变,将创新与教学有机结合,使自己在教学方面有长足进步,更快的适应新时期对教师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杨悦.教育知识与能力[M].
[2]网络文献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推荐阅读:中职学校后勤管理动力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