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视频资源的应用策略

时间:2022-01-27分类:教育技术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推进,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堂。视频资源作为现代化的课程资源,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并在课堂上广泛应用。 但是如何运用视频资源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盲目依赖视频资源,以直觉思维先入为主,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等。 视频资源的有效使用,应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及需要,注重视频资源使用的课堂实效等。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视频资源;有效使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视频资源的应用策略

  徐蕾; 王跚; 张馨月 教育科学论坛 2022-01-26

  如今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中,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堂。如何开发课程资源,更好地发挥课堂的育人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一直是很多教师探讨的问题。其中,视频资源作为现代化的课程资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它正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课堂。

  一、视频资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运用,视频资源越多越好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视频资源运用已经成为常态,很多教学过程中也将是否使用多媒体作为一个评价指标。不少教师将视频资源制作、视频素材收集作为备课的重点,有的教师甚至发动学生家长、亲朋好友去搜集、制作各种视频资源,但是视频资源质量良莠不齐。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有了视频就可以调动学生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吸引学生的参与;认为课堂教学必须运用视频资源,且越多越好。例如笔者听过的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9 课 “生活离不开他们”,授课教师在这节课中呈现了四个长视频资源。这些视频资源分别是“地铁调度员的一天”“班上学生××的一天”“早餐铺工作人员的一天”“抽粪工人的日常”。 即使没有看过视频资源,我们也能从这些视频资源的名字看出,每个都是授课教师精心挑选和制作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但教师在真实授课过程中, 过于依赖视频资源,浮光掠影的给学生呈现这些视频素材,并没有对视频内容展开深入的讨论,难以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深度参与,导致课堂教学信息量很大却重难点不明确,教学内容之间衔接生硬呆板,课堂活跃却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学生除了对视频感兴趣外对教学内容不甚求解, 视频资源的教育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起不到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也背离了教师使用视频资源以期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初衷,很容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二)直觉思维为主,忽视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堂中使用视频资源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书本上的文字、图片信息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将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具体,从而培养学生的具象思维。教师也不需像以前一样大费周章地讲解演示,对教学重难点只需寻找相关视频即可,将传统教学手段升级迭代。但这种方式培养的是学生的感性思维,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道德与法治课应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然而过多地使用视频资源,使学生无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只要跟着视频的情节走就会找到答案,学生沉浸于视频中不愿去主动思考。例如笔者听过的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 12 课“低碳生活每一天”,教师设计了一个环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代表不同的国家,模拟联合国代表发言。随后授课教师给学生播放了电影《后天》的片段,让学生看完视频以后思考“如果全球持续变暖,自己的国家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结合自己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综合做出判断,不同的国家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全球变暖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但是,在这节课中,针对不同的国家,学生给出的答案却是类似的,除了授课教师的启发引导欠缺,重要的是学生观看了视频后,受视频资源呈现的内容影响,限制了其思维能力。

  (三)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将视频资源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很大的信息量,但是教师若是什么问题都企图靠视频资源来解决,那么就会不自觉地抬高视频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由辅助教学手段演变成为教学的主体,视频“主宰”了课堂,课堂变成了“视频赏析课”,这样学生的关注点不再是教学内容而是视频中的画面。 有的教师在播放完视频之后缺乏适当引导,只有播放环节没有评价反思环节,不进行视频播放后的思考、提问或讨论,学生容易被视频资源中的内容或情节所吸引,过分沉溺于视频情节,学生成了“欣赏者”,缺乏了课堂上的思考、讨论、交流,缺乏了与教师之间的师生互动,丧失了学生在教学中应有的主体地位。总之,视频资源运用于课堂应始终将其定位在辅助课堂教学这一角色,在运用中注意适量有效的原则,少则无益,过犹不及。 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这个中心,如果偏离了这个目标,丰富多彩的视频内容就是华而不实。

  二、视频资源的应用策略

  (一)围绕教学目标使用视频资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 视频资源的选择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7 课“不甘屈辱奋勇抗争”中“虎门销烟”这一框题。 从教学目标来看,在 “虎门销烟”中,历史知识的教学与道德教育是融为一体的。 其主要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很多具体的历史知识,而在于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服务,使学生能学会多角度地看待问题, 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在围绕着教学目标选择视频资源时, 首先要分析教材逻辑。教材逻辑为:鸦片敲开国门——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结果——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第 1 个不平等的《南京条约》。 本课教材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从“活动园”知道鸦片对中国社会的危害,从相关链接认识林则徐,从阅读角了解虎门销烟,了解鸦片战争博物馆,阅读关天培的故事,收集鸦片战争中的故事和英雄人物,了解《南京条约》的签订、香港回归。 第一课时,可以设计以《南京条约》为导入,激发学生情感,再延伸到鸦片敲开国门的历史背景、鸦片数量的激增、当时世风日下的社会状况,以问题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鸦片的危害。再以虎门销烟为史实,引导学生感悟到面对列强的侵略,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感悟到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同时通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带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最后回到 1997 年香港回归, 通过割让与回归的强烈对比,既让学生了解这段史实的过去和现在,更重要的是认识到百年前香港岛的割让源于清政府的软弱和国家的衰败,回归则让我们看到祖国的强大,强大才能有地位有尊严,最终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祖国强大了我们的国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教学形成首尾呼应,连成一线。第二课时再由互联网云游鸦片战争博物馆到了解关天培的故事, 引发学生分享讨论,感悟英烈们的抗争精神。鸦片战争博物馆是连接学生的生活现实, 让学生通过参观或者上网了解的方式思考为什么设立这样一个博物馆, 回过头来去回顾那段历史、回望那段历史。而第 2 个阅读角当中呈现的是通过一些人物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虽然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是屈辱,但是在这里面看到了我们的人民、我们的爱国将士,是怎么样不怕牺牲英勇抗争的,让学生通过这些具体的人物和事迹真正明白什么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这节课围绕教学目标,可以选择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虎门销烟壮举的视频资源。这两个视频的引入,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扩展了课堂教学的宽度和深度。 声音、动画、图像和音乐等多媒体资源的使用,定格历史瞬间、拓展历史空间、探寻历史细节、再现历史事件,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创造出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根据学生的特点及需要确定视频的呈现形式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目标立足于解决学生真实问题,满足学生真实需要。 视频资源选用时,需要了解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分析学生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 不同年段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视频资源呈现形式。在低年段,可以选择动画视频、配乐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 3 课“快乐过新年”中涉及少数民族的春节,其中介绍了傣族泼水节、西藏的锅庄舞、苗族的挑稻花鱼等少数民族的过新年习俗, 这些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 只靠教师的口头讲述,一年级的孩子难以理解,播放相关视频资源,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 视频资源的选用只是引起其兴趣是不够的。 视频资源的选用应该引发其反思或者共鸣。比如前面提到的“虎门销烟”一课,给学生播放电影《虎门销烟》的片段,让学生了解“虎门销烟”对当时的中国意义巨大。“虎门销烟”在一定程度上沉重打击了英国资产阶级在中国的贸易掠夺,使很多中国人看清了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本质,唤醒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意识, 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和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同时更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 林则徐为什么一定要虎门销烟?英国为什么要发起战争?通过视频的引入及教师的层层设问,引发学生更深入的理性思考。

  (三)要注重视频资源使用的课堂实效

  使用视频资源进行教学,最终目的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在选用视频资源时应考虑以下几点:1.是否必须使用视频资源。 视频资源的收集整理分析,还是需要老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解说或其他较为省时省力的方式就能解决,这时就没有必要使用视频资源。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4 课“协商决定班级事务”中“班级事务共商定”这一框题。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班级事务决策的形式,说明班级民主决策的意义;决策中,学会清楚表达个人见解,倾听他人意见,体会他人需要,学会与他人平等交流合作”。在这类课程中,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而没有必要使用视频资源。 可以选择一个班级关心的话题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讨论。教师就同一个话题,围绕如何“商”、如何“定”,让学生在共同的讨论和参与中,参与班级公共生活。 2.考虑视频资源的投入效果,是否能真正地解决问题。选择的视频资源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或营造融洽的学习气氛; 是否能够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使不易被掌握的知识通过视频演示而能轻松地理解和运用;是否能够突出重点、难点。 3.考虑视频资源在哪个环节中使用最好,是在课堂导入还是讲授新课时使用,是在过渡时使用还是在归纳总结时使用,视频资源的设计应与使用环节的特性相对应。总之,教师在课堂中投入使用视频资源时应该有明确的针对性,对选用的视频资源可能带来的效果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能使视频资源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总之, 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釆取各种学习资源丰富教育内容,用更丰富、更广博的知识和更科学、更艺术的教育形式、教育手段去培养学生。教师应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反思, 积极探索与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 在改进自身教学实践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充实自己,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既要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也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提高自身教育理论素养与教育技术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