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写作教育研究的开拓与创新

时间:2022-01-27分类:教育管理

  摘 要:写作教育是一道由来已久的历史难题。 从 1992 年至今,刘济远主持完成了“写作教育”系列课题 8 项,带领师范生深入中小学,协同中小学语文教师持续开展了“本色作文导教导写”系列教改实验活动。 该系列课题从培养中小学教师(师范生)本色作文教学能力的“导教”到培养中小学生本色作文写作能力的“导写”,创建了“三协同”“两结合”的研究范式,探索并建构了“本色作文导教导写”课堂教学系统,化解了“作文课怎样上”“作文怎样写”的难题;强化了师范院校写作教学的职业技能性,在保证导教导写理论源于中小学写作课堂实践的同时,培养了师范生与中小学教师的作文教学专业素养,变职前职后分离为职前职后相融合;为从源头上解决中小学写作师资难题提供了保障,为破解百年写作教育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关键词:本色作文;导教导写;守正创新

写作教育研究的开拓与创新

  周庆元 云梦学刊 2022-01-27

  写作教育是一道由来已久的历史难题。 早在 1915 年, 李元蘅发出感叹:“小学教授之难,莫难于国文,而尤莫难于国文科之作文。 ”[1]时隔 70 年后,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又发出了“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2]的喟叹。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艰苦探索,在写作教育上获得了可喜的进步。 中国写作学会中小学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刘济远及其团队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在我国写作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一、“本色作文导教导写研究”的背景与目标

  网络写作时代的到来,引发了全球性的“写作危机”(又称为 “抄袭危机”“复制危机”“失语危机”)。 刘济远在其研究报告中将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这种危机概括为“三化”“三无” 现象,即:写作主体“虚无化”的“无我”之文、写作内容“空洞化”的“无物”之文、写作形式“模式化”的“无特色”之文。这种现象不仅降低了语文教学质量,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学生“三观”的健康形成,危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危及诚信社会和创造型社会的建设。他在课题研究报告中指出:“造成中小学写作 ‘三化’‘三无’的深层原因有:(1)高师的中小学写作教学实训课太少,未能培养出‘导写’(指导中小学生写作,下同)能力过硬的师资;(2)写作教育研究脱离课堂实际, 没有形成可供操作的中小学写作课堂教学系统;(3)中小学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写作教学理念, 没有按课时计划真实地完成教学过程以实现每次写作训练的目标;(4)应试教育等因素的严重干扰;等等。 面对这样一道历史难题,许多教师除了布置写作任务、简单批阅学生习作外,大都处于‘无奈’‘无为’ 状态。 不少中小学的写作课,只是排在课表上,并未落实到课堂里。从师范教育到中小学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写作教学有名无实,层层欠账。正是由于中小学常规写作教学的 ‘缺课’ 与无为, 才导致了某些私立培训机构的节假日 ‘补课’与妄为:伪作文、假情作文、押题作文的强化训练,酿成了学生习作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连篇的不良后果。年复一年,写出一篇篇并非自己特质的作文。严重偏离了写作教学的正常轨道,违背了写作教学的本质, 背离了教育的终极目标。 ”[3]

  为此,国内外同行借鉴过往经验、重新审视写作教学, 进行了系列写作教学改革。 国外方面,美、英、日、德等国在中小学写作教改方面取得了不少新成果:(1)写作意识主体化。 把培养个性和独创性作为写作教学的主要目标。(2)写作指导过程化。 教学流程大致为:教师指导、小组讨论、收集材料、自主起草、小组交流、互评互改、教师批改、展示发表。 (3)写作教师专业化。美国等国家为中小学教师普遍开设 “作文学习与训练”课程,收到了较好效果。 国内方面:(1)赵谦翔“绿色作文”:强调面向生活,真实反映学生的生命存在。 (2)李元昌“生活作文”:提倡提升学生人格的写作理念及教学策略。 (3) 以吴勇、管建刚、宋运来等特级教师为代表的“童化作文”:强调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以实现儿童写作兴趣的“生成”。

  上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对中小学写作教改有一定借鉴意义, 但遗憾的是都很少涉及到教师 “导写”理念与技能培养,忽视了写作教学全过程指导的研究,没有把学生学作文与学做人、教师教作文与学生学作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建构起科学实用的“中小学作文导教导写操作系统”,以满足中小学写作课堂教学的现实需求。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刘济远主持了“本色作文导教导写的系统建构与实践探索”课题,组织高师中文教师与中小学语文教师、 师范生与中小学生结成对应关系, 持续开展了中小学本色作文“导教导写”的“三协同”与“两结合”的教改实践活动。课题组以生命教育、素质教育等现代先进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包括师范生,下同)的‘本色作文导教导写’理念与方法、建构中小学本色作文导教导写系统、促进写作教学师资培养职前职后的同步发展”为研究目标,为破解上述写作教学系列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与系统研究。

  课题组从“导教”与“导写”两条线,细化了研究内容与目标。

  (一)“导教”:中小学教师(师范生)本色作文教学能力的培养

  由高师中文教师(含语文课程论、写作学、教育心理学教师,下同)与中小学写作骨干教师组成的“导教”实训协作体,按照课题方案,采用课例研修方式,协同探索研究并解决教师“教作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语文教师自身写作 (包括 “下水文”写作)能力的提升; 2. 中小学本色作文“导写”理念的确立; 3. 中小学本色作文教学与评价方法的运用; 4. “中小学本色作文导教导写操作系统” 的构建。

  通过解决上述问题, 全面培养中小学本色作文教学能力合格的师资, 为课题研究总目标的达成提供了保障。

  (二)“导写”:中小学学生本色作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由高师中文教师与中小学写作骨干教师、实验班师范生与协作校的对应实验班中小学学生组成“导写”实训协作体,按照课题方案,采用课例研修方式,协同探索研究并解决学生“写作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难题:

  1. 写作动机:作文为何写? 破解“不想写” 的难题;

  2. 写作内容:作文写什么? 破解“没有写” 的难题;

  3. 写作方法:作文怎样写? 破解“不会写” 的难题。

  通过破解上述三项难题, 全面培养学生本色作文的“写作能力”,让学生想写、有写、会写,最终实现课题研究的总目标。

  二、“本色作文导教导写研究”的历程

  刘济远主持的本色作文教改实验持续 30 年,历经了五个阶段,从师范院校写作教学改革到中小学写作改革、从职前培养到职后培训、从实践探索到理论研究、 从教学到科研再到社会服务,一步一个脚印,步步深入,不断前进。

  早在 1992 年,刘济远就开始了“培养师范生写作能力‘六结合’的教改实验”,率先提出了 “导写”观点。 短短三年中,实验班 50 名师范生在全国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教学小论文二百多篇。 1993 年,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为刘济远主编的写作实验专刊《翠竹》题写了刊名。 1995 年, 刘济远荣获首届曾宪梓教育基金奖。 1996 年,刘济远被引进湖南一师,主持全校的师范写作教改实验,在“培养师范生写作能力‘六结合’ 实验”的同时,与附属小学协作,进一步开展了 “师范生‘导写’能力”培养的“三协同”实验。跨入新世纪以后,刘济远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顺应新课改的需要,成功举办了 “第一届全国新课程本色作文导写研讨会”,组织起二十多个省市的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开展本色作文导写研究与实践活动, 从原汁原味的实验中探索出成功之路。 他撰写的第一轮实验报告“师范生‘写’与‘导写’能力培养实验研究”,2000 年获得教育部师范司颁发的“全国师范教育教改论文一等奖”,并在《课程·教材· 教法》2002 年第 3 期上发表,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 年第 12 期全文转载。

  为攻克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难题, 课题组密切配合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中国写作学会中小学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 专家团队的引领下,组织高校教师教育专家、教育局中小学语文教研员、中小学语文教师学术团队,建构了小学、 中学、 大学写作教学一体化的衔接体系,采用课例研修方式,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科学系统地开展了“本色作文全程导教导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活动,产生了“本色作文导教导写”的系列成果。

  三、“本色作文导教导写研究”的丰硕成果

  刘济远主持完成“本色作文导教导写研究” 系列课题 8 项;发表系列论文 32 篇,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 文 转 载 13 篇 , 《新华 文摘》论点摘编 2 篇;出版专著 4 本,编著 48 本。其中的《新课程小学作文导写艺术》《本色作文全程导写 60 法》 被我国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和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用作教材,并列入“国培”教学资源。

  四、“本色作文导教导写研究”的学术创新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三“导”开启三重门

  刘济远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教师应依据学生写作心理规律开展导写活动。写作前,激情引趣,帮助他们打开情感的‘闸门’,激发其倾诉动机,使其‘想写’;写作时,开源导流,帮助他们打开生活素材仓库的大门,使其‘有写’;完稿后,及时组织学生展示分享,互评互改,教师适当点拨, 让其体会是否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在自主修改的实践中摸索出写作‘窍门’,使其‘会写’。”这就是他从实验研究中提炼出的“导写”理论。 他认为,从本质上说,作文能力无法直接从外部灌输进去, 只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反复的写作实践逐步获得。

  (二)教学策略的创新:三“生”导出“三本色”

  “伪作文” 实质上是习作者人生本色的丧失。 经过对写作教育的长期探索与研究, 针对 “伪作文”“假情作文”“押题作文”, 刘济远提出了“三本色”的“导写”教学策略,化解了学生写作过程中的难题。

  (1)“写作动机出于生命本能”的教学策略,化解了“为什么写”的教学难题,让学生产生了写作的兴趣,实现了从“厌写”到“想写”的转变。

  为什么写?写作动机不是功利性的,不是为了应试、为了完成作业而被动地写,而是主动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由衷地倾吐心声。本色作文倡导教师激发学生的生命本能,宽容他们“生命之花”中的瑕疵,张扬个性,尊重差异;让学生滋生表达的渴望,由“要我写”转化为 “我要写”,使学生充满自信;针对写作主体“虚无化”的“无我”之文,还写作主体的生命本色。

  (2)“写作内容来自生活本源”的教学策略,化解了“写什么”的教学难题,让学生找到了充实的写作内容,实现了从“没有写”到“有写”的转变。写什么?写作内容不是空洞的,它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土壤,来源于学生的生命体验。本色作文倡导教师开启写作内容的生活本源,尊重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写作内容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是自己的,不是抄袭复制的,是五彩缤纷的,不是单调乏味的;针对写作内容“空洞化”的“无物”之文,还写作内容的生活本色。

  (3)“写作形式保持生态本真”的教学策略,解决了“怎样写”的教学难题,让学生摸索到了适合于自己的写作方法,实现了从“不会写”到 “会写”的转变。

  怎样写?写作形式不是单一固有的。本色作文倡导教师鼓励学生追求语言表达的生态本真,不受所谓“法”的束缚,不说假话、空话、大话、套话、人云亦云的话,用童言表达童心、童真、童趣,让其打破束缚,我口说我想,我笔写我思,我思故我在,让其创新思维在生态课堂中自由奔放,以写出原汁原味的本色作文;针对写作形式“模式化”的无特色之文,还写作形式的“生态本色”。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创建了“三协同”“两结合”的研究范式

  该研究建立了职前职后相融合的“导教导写实训协作体”,创立了“三协同”“两结合”的研究方法。 职前方面,在师范部开设“中小学本色作文全程导教导写”选修课程,利用见习、实习及课外活动, 按计划持续开展 “本色作文导教导写”课例研修活动,以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全程研修,切实培养师范生导写理念与教学技能。职后方面, 在继续教育部通过专题培训开展本色作文教学经验交流,查漏补缺,提高师范生专业素养;在“导教导写”实验专刊中开设“师生同题作文”专栏,进行下水文写作专门训练,磨砺师范生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写作教学的真功夫。 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组建的 “导教导写实训协作体” 优势互补,实现了写作专业素质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相融合。

  五、“本色作文教学研究”的应用价值

  (一)革新高师写作教育传统,解决了中小学写作教学师资难题

  刘济远的“本色作文教学研究”以师范院校及其协作的中小学写作教学作为实践与研究的平台, 强化了师范院校写作教学的职业技能性; 在保证导写理论源于课堂实践的同时,培养了师范生与在职教师的写作教学专业素养;变职前职后分离为职前职后融合,为从源头上解决中小学写作师资难题提供了保障。

  (二)建构“全程导写”课堂教学系统,确保了中小学写作教学总目标的实现

  该研究通过建构科学实用的 “课堂教学操作系统”,让课表上每一个课时的写作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 为克服写作课堂教学的“无为”与 “妄为”,强化教学实践的操作性,课题组对每一单元大作文 4 课时的教学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 “指导构思”—“自主完稿”—“评议修改”— “展示分享”的每课时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编写教学方案,变“无为”“妄为”为“科学作为”。 这样,保证了每一个课时、每一单元、每一学段的写作教学质量,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小学写作课堂教学有名无实、 层层欠账的老难题, 确保了中小学阶段写作教学总目标的实现。

  (三)抓住写作教学本质,变人文分离为人文统一

  该课题通过落实 “本色作文全程导写”的 “三本色”目标,力求学作文与学做人的和谐统一,杜绝“伪作文”“押题作文”,让中小学写作教学回归正道,培养学生朴实清新的文风,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建构“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评改草稿” 系统,突破了写作教学中的难点

  该实验采用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周建设团队开发的“In 课堂汉语作文智能批改系统”软件,初评学生习作草稿。 该成果于 2021 年 9 月入选教育部《落实“双减”十个典型案例》。 该系统评改 50 篇习作, 用时约 8 分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实现了作文评改的实时化。 初评后,教师依据“In 课堂”建议,组织学生依次进行示范评改、自评自改、同学互改、开放评改,最后经 In 课堂智能系统检测评分,保证了作文评分的客观性,化解了“作文怎样评改” 的难题,并在“写作—评改—发表”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变毛坯为成品,提高了写作教学效率,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六、“本色作文导教导写研究”的社会影响

  2005 年 8 月,在“全国第一届新课程本色作文导写理论研讨会”的学术报告中,刘济远首次提出“本色作文”的“三本色”“导写”方法的 “三维度”等学术观点,创立了“本色作文”教学流派。 2009 年,受中国写作学会委托,他牵头筹建了全国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学术团体。 2014年 5 月,经中国写作学会同意,教育部、民政部批准,正式成立了“中国写作学会中小学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刘济远被选举为首任理事长,主持制定了“中国写作学会中小学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章程”,建构了小学、中学、大学写作教学一体化的衔接体系。 刘济远主持全国中小学本色作文学术研讨会 19 次,举办“中小学写作教改”学术讲座三百多场次,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中小学参与了本色作文教改实验。 其系列成果已被全国部分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应用。如四川成都市、新疆乌鲁木齐市、湖南澧县等地区的中小学,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持续大面积推广本色作文教改实验, 提高了写作教学效率,产生了显著的教育效益,获得了同行专家的广泛好评。 《教育研究》(2015 年第 4 期)对此作了相关报道。

  三十年来,课题组成员立足本土国情,吸取中外经验,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与时俱进。 《本色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专著中导教导写案例原汁原味原创,真实生动精彩。全书渗透了学作文与学做人相统一的辩证思想。 其实验揭示了写作教学的本质特征与基本规律。 它不仅培养了青少年良好的文风与写作习惯, 刷新了我国中小学写作课堂教学面貌, 从源头上找到了解决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难题的途径, 而且也为立德树人, 培养青少年的诚信品格与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对新时代诚信社会、创造型社会的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语文教育家魏书生对该项目成果作出了如下评价:“该项目成果探索出崭新的 ‘本色作文全程导教导写’的教学范式,打破了写作教学界传统僵化的局面, 给写作教学的生态带来了新的希望,铺就了一条突破写作壁垒的高速通道。它通过引导学生写一篇,通一类,走稳走实,步步为营,螺旋式上升,为孩子们的成功写作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4] 我们相信,“本色作文导教导写” 系列成果的出版,将引发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它将开启我国写作教育改革的新征程, 为破解百年写作教育难题带来新的希望!同时,随着该学术团队后续实验的不断深化, 将会有更多的成果陆续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