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布置课外实践活动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课外活动也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
引言
人类"结绳计数"告诉我们: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背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充分体验到数学的趣味、价值和魅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
一、将"多彩生活"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使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无数成功的教学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类似的学习对象容易被学生感知,并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充分挖掘教材并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生活问题,以显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借助生活经验,突破教学难点。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而这些经验起到了沟通实际问题与其数学含义的桥梁及思维杠杆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努力把数学知识置于实际情景中去,帮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问题,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以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
二、延伸课堂,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布置课外实践活动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课外活动也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印证、一种补充、一种体验。
(一)让学生从生活中探索规律,掌握数学知识。数学中有关概念、定义、公式、法则等体现着数学的某种规律,而这种规律一般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后提出猜测,并通过科学验证的,而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为此,教师要注意沟通课本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和认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强化知识,促进知识。
(二)让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领悟数学的价值。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巨大作用。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应用于生括,服务于生活。本文选自《现代教育科研理论》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