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异化与律化: 图像时代产生的 道德问题与应对举措

时间:2021-12-28分类:心理学

  摘 要: “图像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视看和认知方式。图像的功能发生了异化,人们服从和遵从于图像所传递的信息和价值观。图像控制着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各种道德问题也随之出现,主要表现为窥视行为反映出的道德堕落、网络谣言泛滥反馈出的道德失范以及图像作品庸俗与图像审美异化。“图像时代”道德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当前的道德建设机制不能有效解决 “图像时代”的道德问题、网络世界成为道德问题的最大产地和载体、图像世界监管难度大以及行为主体道德意识薄弱等造成的。解决 “图像时代”背景下的道德问题必须培养文明自律的图像行为,提高图像主体的自律自觉性; 法律法规协同群众监督,增强图像行为的他律约束性; 建立学校德育长效机制,久久为功解决图像道德问题;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重要的则是要以人为本,回归人民的真实需求。

  关键词: “图像时代”; 功能异化; 道德问题; 文明自律; 德育机制

异化与律化: 图像时代产生的 道德问题与应对举措

  普晓娟; 杜帮云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12-28

  一、“图像时代”的功能异化

  中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促使科技大大进步,现代图像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表征也随之产生和发展起来,并成为了主要的信息载体和传递方式。一般来讲,图像涵盖了印象、塑像 ( 肖像、雕像) 和形象,随着照相、录像、摄影、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产生和迅猛发展,现代图像迅速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随处可见的广告宣传到内容多样的影视作品,从平面静止的印刷图像到动态的电子拟像,图像充盈在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已经进入 “图像时代”。20 世纪 30 年 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明确提出了 “世界图像时代”的概念,随后,媒介研究者麦克卢汉也直言人们正处在一个被图像包围的世界,大胆宣告图像时代的到来。

  “图像时代”的到来得益于图像制作工具以及传播媒介的成熟和普及,它区别于口传时代和印刷时代。“图像时代”不是指现代图像的出现和普及,而是指图像及其产物充斥在社会生活的诸方面,并成为主体,具有自身独立性和强大的自我繁殖能力,“成为人类掌握世界、认识自身、交流信息、表达思想、呈现世界观、进行意识形态竞争与交锋的一种符号编码或话语言说,成为人类情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及至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的方式。”[1]205 “图像时代”也不是指图像被当作一种新的认知方式,而是 “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2],也就是事物广泛以图像的方式被认识和衡量。人们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以及满足视觉刺激的需要,更倾向于以这种简单直接的图像形式去探索世界,而这种认识往往浮于表面,缺少对深层次内涵的思考,人们渐渐由主动探索转变为被动接受图像所传递的世界形象。

  “图像时代”的到来导致图像功能发生异化,同时,图像功能异化也是 “图像时代”的一个标志性特征。图像是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式的结合体,在新媒体和网络技术发展的进程中,在人们视觉刺激需求下,图像由一开始的信息载体衍生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在 “图像时代”,人制作和运用图像慢慢演变成图像控制人,图像作为工具为人类服务慢慢变为人们服从和遵从于图像所传播的信息和价值观,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随之转变为以图像为主的直观思维方式。图像功能的异化首先表现在图像由信息传播方式转变为形象表征、由认知方式转变为引导途径,图像变成了某种商品或者事物的形象,也变成了引导人们获得某种特定认知的工具,导致事物形象的平面化和浅层化、人们思维的浅薄化和懒惰化。其次,图像渗入了人们的一切社交活动中,也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生产因素。一方面,图像是被生产者,中世纪之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现代图像; 另一方面,图像又是生产者,在承载和传递信息的同时生产更多的需求和欲望, “图像似乎具备了种种神奇功能; 它可以决定特定商品的市场份额; 它可以左右人们对一个品牌的认知和接纳程度; 它甚至可以让某些人塑造或确认自我身份,以及民族的、阶级的、种族的和性别的认同; 它还可以仿拟一个虚拟现实的世界; 它可以提供这个时代特有的感性的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1]137 这就是图像 “异化”的过程,其功能由承载体转变为价值生产者,当 “异化了”的图像附着在商品上,人们对商品的喜爱就转变成了对图像的追求。

  二、“图像时代”背景下的道德困境

  随着拍照手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 “图像”时刻充斥于人们生活的各方面,人们的视看方式、认知方式甚至生存方式都随之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道德缺失及失范问题,给他人生活、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集中表现为窥视行为普遍、道德堕落; 图像谣言泛滥、道德失范; 图像作品庸俗和图像审美异化。

  ( 一) 窥视行为普遍,道德堕落

  人人拥有智能手机使得人人都是摄影师,也使得人人都处于被窥视的威胁之中。屡次被曝的商场更衣室安装摄像头、酒店偷拍、出租屋偷拍、女厕所偷看以及地铁女性裙底偷拍等违背伦理道德、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究其原因,就是窥视主体为满足其窥视欲、获得视觉和感官刺激或者非法获取私利而实施的。诸如此类的窥视行为不仅说明我们的隐私和权益越来越多地处于威胁之中,更显现了现代视看行为和道德的堕落。越来越普遍的窥视行为突破了传统的 “非礼勿视”的道德界限,而堕落为违背道德却理所当然的窥视心理。 “失去私人意义的内心世界领域受到大众传媒的破坏”[3]。在信息技术和网络世界的 “助力”下,侵犯隐私、违背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视看对象和材料变得唾手可得,明星花边新闻、公众个人隐私等都有可能暴露在人们的窥视需求面前。 “图像时代”高效率的图像生产和传播使人们时刻受到视觉冲击和诱惑,也正是这种高频率的图像产出往往更容易让人们感到视觉疲劳,此时就需要更大尺度、更具冲击力的图像来满足视觉快感要求,人们潜藏的、为传统道德所不允的窥视举动便成了 “图像时代”视觉狂欢的必然结果。另外, “图像时代”的图像获取和存储工具使得窥视行为不再受到在场直观性的约束,窥视者的羞愧心理和负罪感也随之被减弱, “传统视看行为的伦理规范自然失去了其先前的约束力,传统意义上因窥视产生的 ‘畏惧’ 与 ‘罪责’愈益淡化; 相反,由窥视所产生的 ‘新奇、刺激’的感官体验又进一步强化了主体的窥视冲动。”[4]因而, “图像时代”的非道德窥视行为因图像的高产量、高频率视觉冲击而普遍化,又因非在场性而 “合理化”,窥视行为主体在实施不道德甚至违法行为时,不仅很轻易就可以达到行为目的,且不受自己内心 “良心的谴责”,导致窥视主体更加无所顾忌地实施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

  ( 二) 图像谣言泛滥,道德失范

  网络谣言爆炸式增长且迅速传播,图像谣言成为网络谣言最大的增长点。图像 “失真”是图像谣言最突出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通过蓄意设计营造假象,获得图像内容,即日常所说的凭空捏造,如 “摆拍”; 二是恶意篡改和歪曲图像的产生背景及环境,或者 “断章取义”式地截取图像内容,以此误导别人对图像的理解,使图像脱离了其内容真相,如常见的 “网 络 卖 惨”、做 好 事 反 被 误 会,以 及 “网红假徒步西藏”事件[5]等; 三是借助图像编辑软件对原图像的内容进行修改和重新编辑,改变原图像的信息和要义,以达到造假的目的,如网红 “照骗”、虚假网聊等。 “有图无真相”是图像谣言的共同特点,在这样的图像谣言冲击下,图像失去或者模糊了其原本的内涵,反而传递出虚假不实的信息,反映出伦理道德对图像行为影响力的衰减,道德约束被怀疑、被否定、被严重破坏。

  图像谣言呈现的不是其本来的信息,而是被篡改、曲解或者异化的 “假象”,折射出图像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对伦理道德的漠视,道德制约有效性弱化,道德规范体系被挑战和破坏。首先,图像谣言是一种欺骗行为,违背了传统的诚信道德原则; 其次,从行为目的性来看,图像谣言制造者大多以吸引眼球、谋取私利或者恶意攻击、制造混乱为目的,误导社会群众、损坏公众利益、破坏社会秩序,背离了集体主义原则。在 “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事件[6]中,便利店店主郎某与其好友何某出于 “娱乐”心理,不仅偷拍吴女士与快递员交涉取快递的视频,还饰演两角编造了 “少妇出轨快递小哥”的虚假微信聊天内容,吴女士与男友因此先后丢了工作,一个月后,吴女士被确诊为 “抑郁状态”。该 事 件 中,郎某与何某之所以不顾他人的隐私权利、不管相关道德约束和法律规定,堂而皇之地编造和散布谣言,引起广泛的社会舆论、严重损害了他人权益,原因之一就是传统的尊重他人、尊重事实等道德规范不再对其产生约束作用,或者说,他们内心已经不遵从于道德对其行为的调节和控制了。这种捏造假象以博取眼球的行为在 “图像时代” 并不少见。沿袭至今的、社会原有的道德价值观念遭到图像行为主体的怀疑和破坏,但新的、为大众所接受的图像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念还未成体系,对图像行为不具有较强的约束和制约能力,从而导致 “图像时代”产生了道德失范问题。

  ( 三) 图像作品庸俗,图像审美异化

  “图像时代”给人们带来了成千上万的审美对象和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带来了应接不暇的图像画面和稍纵即逝的视觉冲击。为了追赶流行图像更新换代的速度和满足人们对视觉刺激的需求,最终实现点击率和眼球经济目标,图像作品越来越流于形式快感,图像内容呈现出庸俗化趋势,图像审美也逐渐发生了异化[7],主要表现为图像审美表层化、浅薄化。内涵丰富、寓意高尚的图像作品慢慢不能满足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 同时,此类图像作品的创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不适应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以及 “图像时代”流行因素的更新换代速度,渐渐不受多数受众喜欢,甚至淡出了受欢迎图像的范围。现代图像的快速更新导致图像作品流于形式快感,表现为对深层意蕴关注的弱化。影视作品是现代图像的典型代表, “图像时代”背景下视觉刺激的瞬时性决定了影视类作品只有快速产出足够 “惊艳”的画面和足够巨大的视觉冲击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因此,影视从业者不惜 “粗制滥造”来吸引观众、迎合观众而忽略了对深层意蕴的追求和表露,传统的艺术创作精神慢慢淡化,产出的只是一些毫无深度的作品,图像作品肤浅化、表面化发展。

  于是,越来越多庸俗、无深度的图像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这种表面化图像作品的影响下,人们的图像审美开始发生异化,往表层化、浅薄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人们更加热情地追捧色彩亮丽、思想猎奇、内容浮夸甚至庸俗的图像作品。如 “抖音” “快手”等短视频软件中常见的 “精神小伙” “精神小妹”现象,初中生甚至小学生的年纪却穿着暴露、妆容浮夸,以严重不符合自己年龄阶段和身份特征的形象在镜头前表现出扭捏造作、自以为时尚的姿态。这些群体将 “个性”误解为夸张的形象和与大众格格不入的风格,实际上就是图像审美异化的表现。我们提倡个性化发展,但其 “个性” 应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 我们提倡多样化发展,但其 “多样”须符合社会规范和发展趋势。另外,近年来流行于视频播放平台的盗墓、仙侠、穿越、灵异等主题网剧也表现出了编剧团队和观众的图像审美异化。如一度风靡全网的 《太子妃升职记》 《将军在上》 《上瘾》等作品,反伦理、反传统的异化剧情贯穿始终,扭曲人物性格、模糊性别意识, “以身体展示为手段、以眼球经济为目标。”[8]这些网剧主题新颖、制作成本低,但其演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剧情也大多天马行空、毫无逻辑可言,甚至有许多违背科学、无视历史、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为了获取更高的收视率,网剧团队往往制造噱头、利用槽点进行宣传,比如标题党、主题猎奇、内容低俗、衣着暴露、剧情无厘头等。当一部网剧获得较高的收视率,整个行业就会纷纷效仿其成功经验,最终形成网剧拍摄团队和受众共同图像审美异化的恶性循环。网剧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在鼓励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应该守住文化底线和道德底线,恪守行业审美标准和艺术原则,完全抛弃传统审美旨趣、疏离历史传统只会走向更加严重的图像审美异化。

  三、“图像时代”的道德问题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反思 “图像时代”道德堕落、道德失范和图像审美异化问题可以发现,此类道德困境之所以在 “图像时代”越演愈烈,甚至演变成社会生活中广泛且显性的事件,并不是短时期的,而是发酵了较长时间; “图像时代”产生道德困境的原因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

  ( 一) 当前的道德建设机制不能有效解决 “图像时代”的道德问题,出现了德育方案与走出道德困境相 “脱节”的现象

  目前正在运行的道德建设机制大多是为应对过去时代的、一般性的社会道德问题而制定和实施的,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全民道德素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的道德建设机制并不能有效预防和解决 “图像时代”产生的道德问题。一方面,从时间的角度看,当前道德建设机制的部分内容、方法以及要求不适用于 “图像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图像产品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全民受众且监管难度大的特质,图像道德问题越来越突出,且 “图像时代” 的道德问题具有特殊性、隐蔽性、严重性的特点,为了应对 “图像时代”带来的道德挑战,必须与时俱进地对道德建设机制进行更新换代; 另一方面,从德育内容与社会需要的角度看,当前的道德建设机制不符合解决 “图像时代”道德问题的需要。从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内容可见,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主要涉及道德教育、道德实践、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制度保障和组织领导,形成了全面系统的道德建设体系,但是其中并没有针对图像道德问题的规定和倡导,可见 “图像时代”及其带来的道德问题还未引起有关部门和民众的重视。因此,在道德建设机制和学校德育机制中都缺乏有关应对图像道德问题的内容。

  ( 二) 网络世界成为 “图像时代”道德问题的最大产地和载体

  “图像时代”与网络时代互生互长。“图像时代”的道德困境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由于互联网集通讯、社交、贸易、云端服务、资源共享等众多功能于一体,具有使用成本低、不受时空限制以及资源储备量大等特点,网络世界便成为了最易于进行图像传播和交易的 “场所”,也成为了许多图像道德问题的 “藏身之处”,各种各样的图像道德问题也随之在网络世界出现。互联网的普及和双向互动使得图像素材变得唾手可得,也使图像的传播缺少了许多门槛限制,网络的共享性使得每个人都可以从网络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素材,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要经过加工之后将其上传到网络世界; 同时,任何人都可以保存或者转发任何类型的的图像作品,图像作品不经 “质检”就被上传到网络平台供任何人传阅,导致许多 “劣质”图像作品在互联网世界生产和传递,也使图像道德问题在网络中滋生和传播,并迅速扩大受众群体范围。从这个角度看,网络似乎成为了图像道德问题的一个供体和传载体,人们可以从网络世界获取自己所需的图像材料,经过一番加工再由网络传播出去,图像作品进入网络世界没有门槛、没有标准,其中所蕴含的信息和价值观也随之在网络中随意传播,导致道德困境的表露不再局限于社会生活,而更多地爆发于互联网世界。

  ( 三) 图像世界监管难度大

  图像世界的匿名特性使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这一特性为一些图像道德失范行为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 “保护”,有了这种 “安全感”的庇护,不道德的行为如窥视、窃听、剽窃等就有可能隐藏在人们的视野之外,从而逃避了社会舆论的谴责甚至法律法规的惩罚,久而久之变成了 “合理”的行为。其行为主体更不会有道德羞愧感和罪恶感,反而更加心安理得地实施不道德行为,于是,这种隐蔽特性便大大增加了图像监管难度,这无疑使得图像世界出现了更多的道德监管漏洞,更助长了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另外,图像世界纷繁复杂的特点也增加了监管图像市场的难度。 “图像”涵盖了平面静态的绘画图像、摄影图像、印制图像,也包含了动态的影视图像以及立体的雕塑图像。图像所囊括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其载体和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图像逐渐渗入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方面,人们的学习、娱乐、社交等对图像作品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对某种特定类型、某种表现形式的图像,例如影视作品进行全面监管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图像作品的创作以及传播过程进行全面管控、对图像世界实施全面监管更是一项难度巨大的任务。

  ( 四) 行为主体道德意识薄弱

  作为规范人类社会行为的 “非正式公共机制”和社会意识形态,道德伦理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个体情感和社会行为的一种约束力,但在视觉快感和利益的刺激下,很多人不顾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的制约,怀着侥幸心理创作或者传播低俗的、浮于表面的、反伦理道德的图像作品,影响着受众群体的审美价值形成与变化。实际上,作者和传播者都实施了不道德的行为。一方面,图像作品创作端的道德意识薄弱,即图像作者没有意识到自身遵守伦理道德以及法律法规的公民义务,对利益的欲望远远超过了遵守道德的良知和自觉,导致 “图像时代”道德问题的产生; 另一方面,在图像作品进入人们的视野和生活中之后,受众主体没有评判图像作品真实性的意识,盲目接收图像所传播的所有信息和价值观,在传阅图像作品的同时又无意间传播了不实信息,扩大了图像道德问题的影响范围; 除此之外,有的人甚至忽视图像作品作者的权益,故意篡改图像的内容以及寓意,博取眼球或者获得私利。于是,在 “图像时代”,挑战和突破传统道德伦理的失范行为成为了宣泄情感、满足欲望与追求利益的方式。折射出了传统道德伦理约束力和影响力的消减,以及人们对传统道德权威的漠视,这些道德虚无现象的背后则是行为主体道德意识的薄弱,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欲望实施不道德的行为,道德伦理失去了其原有的限制和调控功能。

  四、解决 “图像时代”的道德问题需要采取多重措施

  ( 一) 培养文明自律的图像行为,提高图像主体的自律自觉性

  图像行为主体的自觉自律是 “图像时代”图像行为规范和市场有序的基础。培养文明自律的图像行为就要加强图像文化和内容建设。人们的视觉快感需求决定着图像作品的内容,以及图像作品深层寓意的呈现方式和传递速率,图像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又反过来引导着人们的图像审美和图像行为,也影响着图像道德问题的产生和演变。因此,要规范和加强图像内容建设,以激发和传播正能量为目的,以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宗旨,遵守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让科学理论、优秀文化、传统道德充盈图像世界。第一要倡导积极向上的图像文化,引导图像作品生产者和网民创作、生产、传播健康的影视作品、短音视频作品和图像文化; 第二要及时、科学地引导热点事件的舆论走向,引导人们基于道德准线明辨是非、分清善恶,严禁造谣传谣、歪曲事实等挑战道德底线和法律权威的行为; 第三要引导图像文化生产者自觉履行主体责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和伦理要求生产图像作品,追求主旋律、弘扬美德义行,坚决抵制低俗恶劣、毫无深度、反伦理道德的图像文化; 第四要引导图像文化受众遵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自觉抵制不良图像文化侵蚀的同时遵守伦理道德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自己的一切图像活动中。不浏览不良图像作品、不传播不实图像信息,培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文明自律行为。总的来说就是要弘扬积极向上的图像文化,引导科学真实的舆论走向,引导图像行为主体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增强图像行为主体的自律性,培养文明自律的图像行为。

  ( 二) 法律法规协同群众监督,增强图像行为的他律约束性

  图像行为的他律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社会共识和群众监督的约束,增强图像行为的他律性不能仅依靠法律,而应多主体和多渠道协同监管。第一,要建立专门法。图像市场监管主要依靠法规制约,专门法是规范图像市场和图像行为的依据,也是解决图像道德问题的必然要求,坚持德法兼治是管理图像市场的基本要求,也是解决图像道德问题的需要。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图像世界,针对其特点和需要制定专门法,有效约束图像主体的行为,规范图像市场。第二,要有序推进部分社会公德法律化。 “图像时代”存在对传统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试验和对民众道德素养的考验,由社会成员广泛认可和接受的社会公德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约束和监管功能。因此,除了建立专门法和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之外,也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公德的社会性制约作用,将法律的强制性和社会公德的正义性相结合,有效制约图像市场。第三,要最大限度发挥社会群众监督作用。群众是图像的生产源、使用者和受众群体,图像道德失范行为也由群众最先发现,如微信、 QQ、抖音、快手等各种社交软件和平台,群众自觉监督举报有利于从细微处减少失范行为,有效缓解图像道德困境。因此,应该鼓励群众监督和举报违反法律规定和违背道德规范的图像行为,有效解决图像道德问题。

  ( 三) 建立学校德育长效机制,久久为功解决图像道德问题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当然也是培养文明的图像行为、营造积极向上的图像文化和市场氛围、解决 “图像时代”道德问题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道德建设机制不符合解决 “图像时代”道德问题的需要的问题,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和完善德育机制,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设置相应的德育课程和德育环境。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设置和编制专题课程和教材,教授传统道德伦理知识,围绕图像道德问题整理和设计案例教学课程,使道德理念深入其潜意识; 初高中阶段开展图像道德行为监督与审美主题教育,结合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两种方式,对学生图像道德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和引导,提升图像审美能力; 高等教育阶段则应加强图像道德自律教育,使遵守道德规范成为大学生进行图像活动的行为习惯,有效规避图像道德失范行为。树立积极、正能量的图像审美观,从而引导和创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图像文化,成为图像文明的守护者和图像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学生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奠定其道德修养基础的阶段。解决图像道德失范问题、走出道德困境必须从思想根源入手,根据不同阶段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建立德育长效机制,并在持之以恒贯彻落实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 四)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图像技术的发展,全球文化传播和共享成了可以在数秒之内完成的事。因此,除了从德育机制和法律法规方面规制图像道德问题之外,还要从文化传承和熏陶方面入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也是满足人们图像视觉要求的优质资源。一方面,要用传统文化滋养图像空间,深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9] 等思想观念,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发展要求进行创新,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创造性地融入现代图像作品当中,并引导其成为图像世界的主流,满足 “图像时代”视觉要求,引领图像潮流; 另一方面,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到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引导人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成为植根于潜意识当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图像道德规范、指引图像道德实践,成为人们进行图像生产、分享、评论活动以及图像审美的基本遵循。

  ( 五) 以人为本,回归人民的真实需求

  所谓回归人民的真实需求就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真实的人”[10]。首先,抒写民生、记 录 民 情。图像作为信息载体,应该描绘、刻画、记录人民群众的生活实景,而不是让图像进入人民生活中传播不实信息和低俗文化,误导人们对事实真相产生错误的评判。图像作品创作者应该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回归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观察对象,创作和生产反映人民真实生活的作品。其次,为民抒写、为民抒情。图像作品创作者应该以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设计和生产图像作品,注重赋予作品深层次内涵,传播科学文化和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图像氛围和文化环境,而不是致力于以色彩艳丽、更新速度快、低俗恶趣味等吸引关注,更不应为了迎合受众的审美和心理而歪曲事实、捏 造 作 假。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优秀的图像作品应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从生活中获得图像灵感又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为目的。以图文互构的方式实现对人民生活和审美标准的本真回归,重视图像深层内涵构建,赋予图像积极 寓 意 和 价 值,而不能沦为谋利的工具,更不应该成为传统道德的试验场。

  五、结论

  随着照相、摄影、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丰富的图像迅速充斥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从铺天盖地的广告到丰富多彩的影视作品,从静止的印刷图像到动态的电子拟像,图像无处不在,图像对人们的统治也是无处不在。 “图像时代”已经到来,且一系列道德问题也随之到来,窥视行为普遍、网络谣言泛滥、图像作品庸俗、图像审美异化等现象折射出的道德堕落、失范和混乱警示着我们必须反思问题的根源。“图像时代”道德问题的产生与公民道德建设机制的制定、互联网的发展、图像空间的监管和图像主体的道德意识都密切相关。因此,走出 “图像时代”背景下的道德困境必须培养文明自律的图像行为,创作和传播积极健康的图像内容和文化,引导图像行为主体的自律性,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强化法律法规保障协同鼓励群众监督举报,制定图像管理专门法,推进社会公德法律化,保证图像监管有法可依,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提高图像行为他律的有效性; 建立学校德育长效机制,拉长图像文化建设战线,建立符合各个阶段教育要求和教学特点的图像德育机制,将图像德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从根本上解决图像价值观和审美的问题,促进积极向上的图像文化和井然有序的图像市场形成;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人们日用而自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将其运用到图像活动中; 坚持以人为本,回归人民的真实需求,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高质量精神生活要求,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图像空间健康有序达到一个新高度。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