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探索和挖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思政元素

时间:2021-12-15分类:教育管理

  摘要:在机械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与归纳,做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在讲授机械制造技术的同时,自然地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大国重器、工匠精神、绿色制造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综合教育,增强“四个自信”,形成协同育人的新效应。

  关键词:机械制造,课程思政,工匠精神

探索和挖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思政元素

  何庆; 张锁荣林业和草原机械2021-12-15

  为了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形成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属于显性的思政课程,而专业课程属于隐性的思政课程[1],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将机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以达到“授业”,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与思政主题巧妙融合以实现“传道”的新目标[2]。

  1 挖掘思政元素的指导作用

  高校各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都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从学科价值中挖掘独特的行业价值、历史内涵、文化诉求等;从学科实践中分享专业教师独特的科研经验、人生体悟、事业感受;从发展历程中挖掘代表人物不畏艰苦、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追求卓越、不懈奋斗的光荣历程。在科学研究中,学会运用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辨明各学科研究方向、掌握科学思维;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引入课程思政可以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的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型人才。

  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培育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机械类专业课程。

  2《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思政元素分析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都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是研究机械零部件及其产品的加工原理、工艺过程、加工方法以及相应的刀具、机床和工艺的一门技术综合课程,是现代制造业的技术基础,对学生职业生涯和技术的培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这门课程中把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思政教育至关重要。经过近年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现将该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整理和归纳如下。

  2.1 展古代发明,激发爱国情怀

  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制造技术,早在公元前,中国已在指南车上应用了复杂的齿轮系统;1976 年在洛阳市东周王城粮仓遗址就出土了铜齿轮,它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机械零件[3]。到秦汉时期,我国机械设计和制作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技术水平,秦朝的“铜车马”就是一个复杂的机械制造例证,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世界机械工程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四大发明”将中国的古代制造技术推向了顶峰,并传遍了世界。

  此外,我国在农具、武器、纺织机械和船舶建造等方面也有许多耀眼的发明创造,部分装置如图 1 所示,其中图(a)为利用轮轴与杠杆原理相组合的简单起重机,轱辘;图(b)为抛石机;图(c)为纺纱机。

  18 世纪以前的机械装置与制造全凭工匠的经验、直觉和手艺进行机械制作,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与加工技术,成为后来机械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对我国机械制造史料的挖掘,首先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绪论中进行主题宣讲,使机械专业的大学生们更加确信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起源于我国。将爱国主义教育同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切身感受到我国古代灿烂的制造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树立“文化自信”。

  2.2 基于制造,彰显大国重器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对机械制造过程有一个总体的、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能选择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及加工参数等,机制零部件是如何制造的,这是大学生所关心的,而八集高清纪录片《大国重器第二季》(2018 年 2 月 26 日中央台首播)正好展示了这些机械装备的奥秘:如国际领先的我国水电技术、火电技术、核电成套技术与设备等,乃至高速铁路机车等中国装备制造的赶超之路,它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近年来的重大发展,描写了机械行业上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实例,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展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巨大成就,讲述充满了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 将枯燥的专业课堂教学与央视节目奇妙地结合,通过制造细节和技术故事,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国之重器的装备制造,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同学对这些新媒体内容很感兴趣,在这些制作精美的视频材料帮助下,也使得专业课的教学不再呆板枯燥,甚至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精心搜集与本专业相关的这些广泛传播的新媒体机械素材,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国家制度和机械专业的认同感,在课程的教学中落实“制度自信”。

  2.3 贯穿教程,根植工匠精神

  当前我国制造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制造技术的落地生根离不开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应融入到应用型院校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去,并且贯穿始终。从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价值层面等方面来看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它既具有对技术技能的坚守执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一种历史传承,又富有智能制造时代背景下勇于创新、协同合作的一种新时代意涵[4]。

  我国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机械行业未来的发展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要注重工匠精神蕴含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怀和责任感等软实力的建设。要唤醒大学生和从业者对机械专业的热爱、对技术的不懈追求、对创新的尊重,使机械行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要从追求产品数量向追求质量的转变,最终形成大国产品,让“中国创造”成为新品牌,让民族品牌走向全球,工匠精神需值得发扬光大。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力求做到在工匠精神背景下培养出的机械类专业大学生:人人有创新设计的经历;人人有零件制作的功底;人人有专业指导师傅;人人有参与学科竞赛的机会。

  对此,机械专业教师要时刻提示及教育学生把机械实训室等当成未来工作的产品制造车间,保证机械操作的规范性及安全性,培养学生做事严谨精益求精的作风,树立“造机器即造人”的新理念,培养优秀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克服困难、完善自我,提高自身对本职岗位的认可度。在本课程的章节教学中,将车辆制造及维修与抗战期间传奇的“南侨机工”结合起来,既能让学生缅怀先烈,又可传承工匠精神,拓展了本课程的外延,实现“理论自信”。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制造工艺及产品质量的分析与讲解,可以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并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对于机械技术人员的重要意义。

  2.4 探索绿色制造,实施清洁生产

  经过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我国机械工业产品与技术已日趋完善,而且随着国家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重视,对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要求越来越规范,我国最新的清洁生产方面国家标准对制造业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了。绿色制造是机械工业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它着眼于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影响最小[5],资源利用率最大,与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提高的一种先进制造模式。绿色制造工艺技术是绿色制造的核心问题(见图 2),根据图 2 列举的几个方面,结合机械制造工艺的项目教学,强调在现代制造过程中,大学生以及未来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要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和措施,理解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采取新技术、新工艺,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以上内容的讲解和思政元素的挖掘,使学生从专业的角度体会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的安定局面,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经济发展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的品质,国家出台重要政策和法规越来越关切经济发展和生产技术对环境和生态的依赖,因而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坚定“道路自信”。

  3 结语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掘中国制造和大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发展要求,紧密结合当前理想理念和机械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凝练、萃取本课程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教育理念。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识和政治站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建立专业知识能力与政治素养之间的联系,从而在机械类专业中达到培养理念先进、技术过硬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新目标。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