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思政背景下传媒类实践育人课程的探索

时间:2021-12-08分类:教育技术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当下实践育人课程的发展状况,探究实践育人的必要性,从而挖掘当下传媒类实践课程的育人内涵。并以南京传媒学院为例,探索传媒类实践育人课程的创新模式,通过打造品牌课程、转变教学模式、创新“协同育人”、延展“思政”宣传,构建具有传媒特色的思政教学与社会实践一体化的育人课程。希望带来一定的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思政教学;传媒教育;实践课程;协同育人

思政背景下传媒类实践育人课程的探索

  赵婷婷; 耿诗淼; 李悦, 传媒论坛 发表时间:2021-10-31

  实践课程的兴起与推广是当下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思政教学模式下实践教学的改革发展,极大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学生心中的认知度与接受度,将思想政治理论以另外一种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呈现出来。南京传媒学院以“大传播、全媒体、应用型、创新性”为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宽厚包容、经世致用、开拓创新”为大学精神,积极培育“青春、向上、求是、尚美”的大学文化,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尊重个性”的育人导向,面向传媒和艺术领域,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较高的综合素质、全媒体视野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1]

  一、实践课程的育人内涵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该文件指出,当下教育的目标任务是: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并且要深化实践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挖掘和编制 “资源图谱”,加强劳动教育[2]。

  (一)实践育人的必要性

  思政教育与实践课程犹如鸟之两翼,紧密相连又不可分割。强调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只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理论课程的学习,高校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实践育人课程,从实践的角度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涵,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将思政课程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将思政课程融入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实现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达成新的情感体验,更具吸引力与新鲜感。

  学校应当始终把实践育人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具有创新性与教育意义、常态化与制度化的育人机制。

  (二)实践育人的可实施性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可见,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除了理论课的教学,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也是重中之重。尤其作为传媒类院校,更要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传媒优势,进行实践育人。南京传媒学院的实践课程主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旨在增强学生学识涵养、文化底蕴的同时,引导学生走出传统课堂,积累生活经验,提升专业能力。

  1.实践教学是传媒类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实践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对提高传媒类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该课程便坚守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聚焦“学生竞争力”的战略核心,打造彰显南京传媒学院特色的“思政+实践”课程。教师不但要提供学科知识,基本价值内涵的引导,还要提供具有时效性的指导建议。探索实践新教学模式,构建理论与实践融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2.实践课程是提高传媒学生主动性的重要环节

  该课程的实践中,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学生在基本掌握专业技能的通识、创新意识、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沟通能力显著提高。在实践中,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与传媒优势,在磨炼中查缺补漏,增长才干,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激发他们将理论知识渗透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实践者。

  二、传媒类实践育人课程的创新模式

  (一)打造“品牌课程”

  打造“品牌课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如实施以“三下乡”为主要途径的社会实践课程,打造“精品三下乡”课程。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在引领和帮助青年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这一活动形式是青年大学生增长才干与奉献青春的重要载体。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有效途径。

  同时要注重院系间、校际间、区内外的交流与借鉴,增强品牌的辐射力、影响力与知名度。例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则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及特色,创新性地在实践中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服务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推进主渠道与主阵地紧密结合,例如:由负责老师、辅导员等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学习史实,到井冈山、延安等革命老区实地调研考察,了解国情、社情、农情。将“三下乡”活动实现学生参与全覆盖。学生在实践中,在熟悉当地自然情况的基础上,能够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基本掌握问卷设计、深度访谈、质性思考、量化分析、文献整理、成果生成等社会调研方法。并且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洞察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的基本情况,在实践调研中升华自身对于国情、民情的认知。

  (二)转变“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的全覆盖,既能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锻炼,成长成才。也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与担当精神的重要抓手。在参与“三下乡”的社会实践中,学生将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将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有序交融,积极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与社会实践调查工作,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要充分结合南京传媒学院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及本科教育标准,以思政课程的基本内涵为基础,针对实践课程,积极转变教学模式,设计符合播音特色和专业特点的具体实施方案,倡导实施多元化的实践育人创新计划实践教学指南。同时,要结合当下的教学改革发展,创新实践形式、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创新性与实践性。同时,把握时代的脉搏,提升对新闻的敏感性与认知力,对传播的探索性与灵活性,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增强新闻宣传能力,将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够切实形成一定的实践效果。不断激发学生的学术学习、社会实践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三)创新“协同育人”

  南京传媒学院作为江苏省唯一一所传媒艺术类应用型大学,学校重视培育集教学、学术和创作实践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思政实践课程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高校想要构建思政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应当加大对实践课程建设的重视,加大师资投入,不断创新实现路径。为了保证实践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学校需要建立实践的长效机制,从基地建设、经费保障、团队保障等方面进行规范与建设,各职能部门分级合作、自上而下进行推动,做到思路准确、措施给力、人员到位,能够为师生实践提供基本生活及安全保障。同时,配套相应的监督保障机制。经常对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开展评估工作,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完备体系。既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又需要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实践,开拓思维,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对于促进学生服务社会、增长才干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四)延展“思政宣传”

  科技的进步引领着课程教学模式的不断革新。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要利用“互联网+”技术,融课程思政元素于实践教学中,做到思政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合发展,结合各院系的专业特色,提高课程思政背景下实践育人的传播性延展性、互动性、艺术性。

  社会实践课程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以及后续的发展与课程贯穿始终的宣传工作息息相关。一套合理的宣传工作体系的建立,对于活动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课程常常因为活动前期的宣传不足,而影响学生的参与度与体验感。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宣传体系。首先在宣传人员的选择上,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宣传特长的同学,如:有极强的新闻敏感性、对新媒体(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等)的使用得心应手,对宣传工作充满热情且有独到见解的同学。并且在整个实践课程的学习中与其他分组积极配合,注重效率,及时将实践成果呈现在社交媒体中,使得实践活动形成一定的效力。

  三、结语

  当下实践育人课程发展尚不成熟,学校缺乏实践的长效机制,基地建设、经费保障、团队保障等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活动周期短,从前期的实践课地点的选择到课程的安排,再到后期的课程延展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思政教学的覆盖性较低。且授课老师一般只负责思政课堂教学,对于社会实践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对于思政理念的渗透不足,每一次实践活动结束后没有形成持续的热度,削弱了活动的影响力。

  面对当下“实践育人课程”当下存在的问题,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南传“大传播、全媒体、应用型、创新性”的教学理念,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尊重个性”的育人导向,面向传媒和艺术领域,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较高的综合素质、全媒体视野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从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增加学生兴趣度的同时,使得课上理论与课下教学紧密结合,构建“基础—专业—综合”的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锻炼学生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凸显该课程更加全面的育人功能。完成“课程思政”全覆盖,打造彰显南传特色与播音特色的“思政+实践”课程。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