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时间:2021-12-04分类:行政法

  摘 要:事业单位在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占有和使用大量的国有资产作为物质基础,但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的管理方面目前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本文从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资产配置、保管使用及处置等方面入手,分析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为事业单位进一步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资产管理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姜伟杰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1-11-28

  一、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意义

  事业单位主要从事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涉及公众利益的服务活动。为了实现公益服务的职能,事业单位需要占有和使用大量的资产作为物质保障和运行工具。事业单位资产的形成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资金,这些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其根本属性是“国有”。目前,我国有事业单位,规模宏大,服务事项多,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总量也非常巨大,而且资产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具备非常高的国有资产管理能力。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意义非常重大。做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有助于事业单位提升政府工作效率,有利于政府合理安排预算,整合存量国有资产,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将国有资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公益事业。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不少事业单位对此认识不足,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尤其是与企业相比更是如此。一般情况下,企业非常重视资产管理,有着一套比较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并且能够落到实处,这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相比企业而言,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取得方式大多属于无偿性的,事业单位一般只参与消耗过程,不参与资本循环中的社会再生产等后续环节,对待国有资产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所以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重视程度远没有企业对自有资产的重视程度高。另外,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还普遍存在着重配置、轻管理的现象,事业单位在申请财政资金配置资产后,就认为已经完成任务,不再重视国有资产的后续管理工作。

  2.资产配置不合理

  部分事业单位在资产配置过程中,没有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研究,未能从正确履行职责需要的角度出发为各部门科学合理地配置资产,从而出现资产配置上的“旱涝不均”,不需要配置资产的部门虽然取得资产但未发挥出资产的最大效能,而需要配置的部门却由于不能及时配备资产,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实务中,有的单位为了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申请财政资金配置所需的设备物资,让内部员工利用这些资产去实施这项工作,结果由于在一些专业领域专业性不强,任务完成效果并不理想,最后还造成资产闲置。而同样的任务如果交给市场上专业机构去做,在一些特定专业领域,将完成得更好,甚至能节约资金。但相反的是,对于一些通过配置少量资产就完全可以自行完成的业务却通过花高价到市场上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上述这些典型的资产配置不合理现象,不仅降低了资产使用效率,还导致了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

  3.资产使用效率低

  有的单位由于资产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虽有规章制度但执行不到位,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晰的情况。例如,对于一些价值较大的资产,如房屋、车辆等,往往有人用、没人管,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安排专人进行定期检查检修、维护保养,直至损坏无法使用时才进行维修,大大缩短了资产的使用寿命,导致资产提前损毁或报废。对于一些流动性较强的资产,由于使用人员不固定,并且单位内部的资产管理部门不能有效地对这些资产进行跟踪监管,没有对实物资产定期进行盘点和清理,造成账实不符,有账无物。另外,资产利用效率低下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有的单位购置的资产仅使用了几次就不再使用,之后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对于这种资产,由于出租出借审批手续烦琐,且出租收入要上缴财政,不少单位不愿对这些闲置资产进行及时处理,造成财政资金的长期占用和资源浪费。

  4.资产处置不当造成流失

  一是提前处置。有的单位为了提前更新资产设备,对某些在用的还没有达到处置期限或者虽然达到处置期限但还具备使用功能的资产设备提前进行处置。二是随意定价。在处置资产过程中,没有聘请专业的评估机构对需要处置的资产进行评估定价,而是自行确定一个竞拍起始价,象征性地完成拍卖,就把国有资产草率处置了。三是过程不公开。在处置资产时不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只有少数人员和单位知道拍卖信息,这种情况往往容易形成内幕交易。这些现象不仅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还有可能滋生腐败。

  三、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1.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一是各级政府部门要经常性地组织下属事业单位尤其是单位领导干部开展关于国有资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学习和培训活动,切实增强事业单位管理好国有资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建立起与事业单位特点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完善单位内控制度、问责赔偿制度及绩效评价制度,并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坚决地贯彻和执行。

  三是使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常态化和普遍化,动员事业单位全体工作人员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从上到下参与国有资产管理,将国有资产管理贯穿于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之中。

  2.科学合理地配置国有资产

  一是科学论证。单位在配置资产之前,首先要对资产配置的合理性进行科学论证,包括资产配置是否为事业单位正确履行职能所需要的、配置的资产是否符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条件、资产配置后是否会造成长期闲置和低效运转等问题。如果能够在确保完成工作任务并且成本不高于自行配置资产的情况下,要通过市场购买服务的方式代替资产配置,进行服务外包。这是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是严格审批程序。政府的财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要严把审批关,对事业单位提出的资产购置计划,尤其是使用财政性资金购置规定限额以上资产的,一定要严格审批程序。事业单位要核实内部资产存量,提出下一年度拟购置资产的品目数量,并合理测算经费额度,报主管部门审核,主管部门结合资产存量状况和配置标准对购置计划进行审核,财政部门根据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对购置计划进行最终审批,事业单位根据批准的购置计划列入年度部门预算,实施资产购置计划。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这是审批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的基本要求。

  3.探索资产管理新模式

  一是单位内部要成立国有资产使用管理专门机构,明确人员职责分工。资产购置验收后,首先要对资产登记建卡,确认使用部门和使用人员,然后办理资产交接手续,使用人为第一责任人,负责资产的保管使用,并定期向资产管理机构汇报资产状况。资产管理机构根据资产的使用状况及时进行保养、维护、维修,延长资产的使用寿命。

  二是大力推行资产的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提倡使用物联网技术,建立起资产的变动台账,实时跟踪资产状况,掌握资产信息,包括资产的使用地点、使用年限和使用状态。通过提高资产的电子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部门信息共享,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4.规范国有资产处置行为

  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政府财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对拟处置资产是否达到了使用年限、是否还具备使用功能、是否为了提前更新而处置资产等因素进行严格审核把关,坚决制止提前处置资产的铺张浪费行为。对拟处置资产数量较多或者价值较高的,必须聘请专业机构合理评估资产的起拍价格,通过拍卖等市场竞价方式进行处置,并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坚决杜绝资产处置过程中的随意定价、私下交易等幕后行为。对于国有资产的处置收入,必须严格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相关规定,做到“收支两条线”,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5.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

  对事业单位下达年度考核指标时,要把国有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其中,年终时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内容参照任务指标逐项考核,对于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完成情况差的事业单位取消评先选优资格。对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实施定期的审计监督和纪律监督,重点检查国有资产的购置、使用和处置等方面是否符合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做到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结合;将国有资产管理列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事项,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任用、交流和提拔的重要依据;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一项内容进行网上公开,动员社会公众参与国有资产的监督。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作为各级政府进行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的物质保障和实施工具,应当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规范和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事业单位要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科学合理地配置国有资产,保管和使用好国有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