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三七育苗播种机导种管研究设计与试验

时间:2021-11-25分类:农业基础科学

  摘要:【目的】为提高三七育苗机械化播种精确性,针对三七小行株距的特点,研究一种新型导种管。【方法】在土槽上开展了以投种高度、播种机前进速度、投种角度为试验因素,以理论播种点与实际播种点距离偏差的标准差和弹跳率为试验指标的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借助 Design-Expert 10.0.3 软件建立了试验因素与指标间的回归方程及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获取最佳投种参数组合;在最优参数组合下,使用高速摄像技术获取种子运动轨迹,结合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和曲线拟合法进行种子运动轨迹曲线方程研究;借助 EDEM 软件进行导种管截面尺寸仿真分析,确定了截面尺寸;用 3D 打印技术试制导种管并开展播种验证试验。【结果】通过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所得最优投种参数组合为投种高度 20 cm、播种机前进速度 7.8 m/min、投种角 42°。未安装导种管条件下,理论播种点与实际播种点距离偏差的标准差、弹跳率分别为 51.66 和 72.31%;安装新型导种管后验证试验结果显示:理论播种点与实际播种点距离偏差标准差为 26.9,弹跳率为 45.2%。【结论】对比分析安装新型导种管前后播种精确性可知:安装新导种管的播种精确性明显提高,研究结果可为三七育苗播种机导种管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三七;机械化播种;导种管;运动轨迹;图像处理;EDEM 仿真

三七育苗播种机导种管研究设计与试验

  杨文彩; 张效伟; 仲广远; 郑嘉鑫; 蒲望; 马永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发表时间:2021-11-25

  三七是我国名贵的中药材,市场需求量大[1-2]。农艺要求三七育苗播种行株距均为 50 mm,播深为 10 mm,属小行株距、浅播深精密播种[3]。但目前人工点播为主模式存在用工成本高、作业效率低、作业质量不均匀等问题,机械化播种能有效提高播种质量进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4]。但三七种子三轴尺寸集中度低、似圆度低、硬度低、表面粗糙度和湿度大、流动性不好,与其他大田大行株距作物种子相比,机械化播种难度大。机械播种时要求开沟、排种、覆土各部分系统协调才能实现三七机械化育苗播种。导种管将种子导入种沟,并约束种子流;由于三七种子的特性,导种管对投种过程及种子落点位置影响较大[5-6]。因此结合三七播种的农艺要求和种子特性研究三七种子离开排种器后的投种轨迹,对设计合理的导种管进而提升播种精度和播种效率具有现实意义。

  课题组前期采用机械重力式排种原理,设计了窝眼轮式排种结构,经试验,排种器能排出均匀的种子流[7-8],因导种管设计不科学,种子的纵向分布均匀性与生产要求差距大,本文将这种差距界定为播种精确性,此差距越大播种精确性越低。精确性是衡量种粒纵向分布均匀性和播种机性能的重要指标,受排种、投种和种床构建等多个环节的影响[9-10]。种粒与管壁的碰撞和触土时的弹跳所引起的不规则运动易造成种粒的纵向分布不均匀 [11-13],影响播种精确性,合理的导种管能减少种粒的碰撞和弹跳[14-15]。因此,设计出合理的导种管是提高播种精确性的重要手段[16]。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导种管方面展开了较多的研究。在低速作业时,改变导种管外形能改变种子的下落轨迹,减轻种子的弹跳,保证种子纵向分布的均匀性[17-19];在高速作业时,可利用二次投种的方法将种子运移到种床,通过带式导种或 V 型凹槽拨轮能准确的将种子输送到种沟,大幅提高播种的纵向分布的均匀性[20-23],此类方法设计的结构较为复杂,不适于三七的精密播种;在导种管内分配均匀气流将种子运输的气力集排式分种器,可以实现宽幅均匀播种[24-25] ,在导种管内增加波纹和保证导种管长度一致可增加种子行内稳定性[26]。在投种过程中,种子在导种管内的弹跳与碰撞情况复杂,很难通过理论计算做全面分析,高速摄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投种过程分析中,运用高速摄像技术可以获得种子速度随位移变化规律、不同投种参数下的投种轨迹[27-29]。上述研究分别从部件结构和运动规律等方面展开,但这些研究主要针对油菜、大豆、玉米,小麦等大田大行株距作物,研究结果不适宜具有复杂性状和特殊农艺要求的三七,因此,有必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本研究拟应用力学分析确定影响播种精确性的因素,通过台架试验研究精密播种的最佳工作参数组合,运用高速摄像与图像处理技术研究种子离开排种器后的运动轨迹,以拟合曲线为基础,设计出一种新的导种管,并通过土槽试验验证此设计的合理性。

  1 槽式育苗播种方式及播种机结构

  1.1 三七槽式育苗播种方式简介

  云南广泛采用的育苗槽规格为 1 440 mm 宽,据此设计播种机的播幅为 1 400 mm,根据 50 mm 行距的播种农艺要求,播幅内等距排列 28 个开沟器和 28 根导种管,机械化播种时,播种机在槽肩上行走,槽内播种,三七育苗槽及播种示意如图 1 所示。

  1.2 三七育苗播种机整机结构

  三七育苗播种机整机结构如图 2 所示,包括种箱、排种器、导种装置、开沟装置、限位装置、控制柜、传动装置、机架和升降螺杆行走装置等。排种器由窝眼滚筒、V 型导种槽、圆弧形护种板等组成,导种装置安装在排种器下部,由 28 根导种管和投种器组成;如图 2b 所示,开沟装置由 28 只仿形开沟轮组成,安装在播种机前部,开沟轮厚 20 mm,每两只开沟轮之间的中心距离为 50 mm,每两根导种管之间的中心距离也为 50 mm,其中导种管中心线与开沟轮中心线处于一条直线上。

  1.3 三七育苗播种机工作原理

  播种机播种过程中,电机带动主动轮使播种机前进,安装在机架底部的限位轮,保证播种机沿直线行走,主动轮轴通过传动系统使窝眼滚筒转动,种子由窝眼滚筒排种器携带,当种子到达投种点时因重力作用离开排种器,经导种管输送到开沟器开出的种沟内。

  2 投种过程种子力学分析

  种子的运动轨迹与种子下落过程中的受力有关,有导种管和无导种管时有所不同[30],无导种管时种子的运动受重力作用,有导种管时会受导种管管壁的作用。本研究对两种情况下的种子运动进行力学分析,探究影响种子运动轨迹的因素,并通过对比最终确定影响播种精确性的主要因素。

  2.1 有导种管时种子的运动分析

  理想情况下种子离开排种器后就与导种管管壁接触并沿管壁下滑,然后离开管壁做类斜抛运动,直至落地。为便于研究三七种子的运动规律,以投种点为坐标原点、以播种机前进速度的反方向为 x0 轴正方向、以竖直向下为 y0 轴正方向,建立如图 3 所示的坐标系 O0。

  种子刚进入导种管时,种子的速度与种子在排种器投种口处的速度 V0相同,此时 V0=2πR1n1。在种子沿导种管下滑的过程中,种子在重力 G、支持力 N、摩擦力 f 的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此时的加速度为: 1 a g g   sin cos    , (1)式中,μ1 为种子与导种管间的摩擦系数;a 为种子在直线段运动的加速度,m/s2。对式(1)进行 2 次积分得: V at V   0 , (2) 1 2 2 1 0 S at V t   , (3)式中,V 为种子运动的瞬时速度,m/s;s1 为种子运动的位置到坐标原点的距离,m。种子沿管壁下滑时,可分解为沿 x0轴和沿 y0 轴 2 个方向的运动,设种子沿导种管内壁滑动的时间为 t1,在 0≤t

  种子离开导种管后以 Vt的初速度做类斜抛运动,此时种子运动微分方程为 2 2 2 2 2 2 0 dx m dt dy m mg dt   , (6)设种子落地的时间是 t2,在 t1≤t

  由式(7)、(9)和(10)可看出,种子的运动受种子与导种管间的摩擦系数、导种管的倾斜角度、导种管长度、投种高度和种子离开排种器时的初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摩擦系数、导种管的倾斜角度和导种管长度与导种管的结构有关,说明不同结构参数的导种管使种子产生不同形状的运动曲线。在导种管结构参数形式及安装位置确定的前提下,影响种子运动轨迹的因素包括:种子的运动时间、投种高度、种子离开排种器时的初速度。

  2.2 无导种管时种子的运动分析

  对于无导种管的情况,建立一个以投种点为坐标原点、以播种机前进速度的反方向为 x1 轴正方向、以竖直向下为 y1轴正方向的坐标系 O1,种子运动的各参数如图 4 所示。种子在下落过程中的运动可分解为竖直和水平 2 个运动[19]。 1 0 1 0 cos sin +g x y V V V V t    , (11)式中,V1x为种子相对排种器在 x1 轴方向上的速度,m/s2 ;V1y为种子相对排种器在 y1轴方向上的速度,m/s2。由式(11)可知,种子离开排种器后的运动速度与种子离开排种器时相对排种器的运动速度有关,同时也受投种角度的影响。在运动过程中种子只受重力的作用,设种子落地的时间是 t3,在 0≤t有关,而运动时间与投种高度有关,因此,在无导种管的情况下影响种子运动轨迹的因素包括:排种器的圆周速度、投种高度和投种角度。

  对比式(7)、(10)、(12)和(14)可知导种管结构影响种子的运动轨迹;排种器的圆周速度、投种高度约束种子着地时的相对速度;种子离开排种器时的初速度、种子运动时间和投种角度影响种子运动;导种管的曲线形式不同,种子的运动轨迹不同。综合以上内容确定在投种过程中影响种子运动轨迹的主要因素为排种器的圆周速度、投种高度和投种角度。

  3 最优工作参数试验

  求出三七育苗播种机的最优工作参数是进行导种管曲线设计的前提,后续将在最优工作参数下通过高速摄像分析种子离开排种器后下落轨迹,进而研究导种管的曲线。为研究种子离开排种器后的运动规律和运动轨迹,搭建了播种精确性试验台,并进行试验研究。

  3.1 试验条件

  试验在云南农业大学土槽实验室进行。土槽按照三七机械化播种要求制作,宽 1 440 mm,土槽内基质与三七播种时基质一致。设计的三七播种精确性试验台如图 5 所示,投种角度通过不同角度护种板组合实现调节。试验所用种子为经分级处理后的云南文山三七种子,种粒直径范围为 5.5~7 mm,千粒质量为 119.4 g,平均含水率为 60%。

  3.2 试验因素与指标

  对于播种机而言,当排种滚筒直径确定时,由于排种器圆周速度不便测量,且与机器前进速度为固定传动比,故排种器圆周速度可以由机器前进速度来代替。所以选取机器前进速度 Z1、投种高度 Z2、投种角度 Z3 为此次试验的试验因素。种子纵向(种子沿机具前进方向)分布主要以播种粒距合格指数评价,文献[31]以理论播种点与实际播种点距离偏差的标准差作为评价种子纵向分布均匀性的新指标,考虑三七播种的实际情况,选取理论播种点与实际播种点距离偏差的标准差为试验指标;由于三七种子的特性,导致种子与导种管内壁产生较多碰撞引起触土时弹跳,使种子最终位置变化,影响种子纵向分布。因此增加弹跳率作为一个试验指标来探究播种机的播种精确性,各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9, 31]:   2 1 1 0 i n i i C X n   , (15) 100%  N n T t , (16)式中,C 为实际播种点与理论播种点距离偏差的标准差;Xi 为第 i 个种子的实际播种点与理论播种点距离偏差,mm;n 为实际测量种子个数;T 为弹跳率,%;nt 为发生弹跳的种粒数,mm;N´为观察到的排种总数。

  弹跳率的测定方法:试验时,用安放在支架上的摄像机对种子下落过程进行拍摄,试验结束后通过对种子下落视频的慢速播放来观察种子是否弹跳。若弹跳记此种子状态为 1,否则为 0,最后通过计算发生弹跳的种粒数与观察的总的种粒数的比例,得出此时的弹跳率。试验包括单因素试验和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为降低试验误差,每组试验重复 3 次,取平均值。

  3.3 单因素试验

  根据三七育苗播种机设计要求,播种机的播种速度应在 6∼10 m/min 之间,设定试验时播种机的前进速度为 8 m/min;按照文献[32]中的试验结果,投种高度在 20∼40 cm 时播种效果较好,设定投种高度为 20cm。选取投种角为 15°、25°、35°、45°、55°和 65°共 6 个因素水平,开展投种角度对播种精确性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见图 6。

  由图 6 可知,投种角在 15°~25°和 45°~65°时,弹跳率与实际播种点与理论播种点距离偏差的标准差变化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分析原因是三七种子在触土时弹跳的增加使重播、漏播加重,使得种子的纵向分布均匀性变差,实际播种点与理论播种点距离偏差的标准差变低,相反,种子弹跳的减少,种子纵向分布的均匀性变好。弹跳率在投种角为 35°时达到了最低;在投种角为 55°时,实际播种点与理论播种点距离偏差的标准差达到最大,并和弹跳率一起出现拐点。综合可以得出使实际播种点与理论播种点距离偏差的标准差小、弹跳率低的投种角的范围为 25°~45°,此时整体播种精确性较好。

  3.4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

  3.4.1 试验设计

  以机器前进速度、投种高度、投种角度为试验因素,以实际播种点与理论播种点距离偏差的标准差(以下简称标准差)和弹跳率为试验指标在土槽上开展三因素五水平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根据课题组前期研究及单因素试验确定投种高度为 20~40 cm,投种角为 25°~45°,机器前进速度为 6~10 m/min,因素编码如表 1 所示,试验方案及结果见表 2 所示,Z1、Z2、Z3 为因素编码值。

  3.4.2 回归分析

  利用 Design-Expert 10.0.3 对结果进行多元回归拟合和方差分析,以标准差 P1 和种子弹跳率 P2 对试验因素实际值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并对其显著性进行检验。

  1)标准差 P1 的显著性分析

  由表 3 可知,各因素对标准差的回归模型极显著(P<0.05),其中 Z2、 2 Z2 对模型有极显著的影响,Z3对模型有显著的影响,其余因素对模型影响不显著。由 F 值分析可知,影响标准差主次顺序为:Z2>Z3>Z1。将 P>0.1 的因素剔除[33],并再次进行方差分析,得到各因素对标准差的二次回归方程如式(17)所示。 2 1 2 3 2 P Z Z Z     447.39 92.23 1.41 6.29 , (17)对式(17)进行失拟性检验,如表 3 所示,其中 P>0.1,即失拟不显著,说明回归方程拟合较好。

  2)弹跳率 P2 的显著性分析

  由表 3 可知,各因素对弹跳率的回归模型显著(P<0.05),其中 Z3 对模型有极显著的影响,Z1 和 2 Z3 对模型有显著的影响,其余因素对模型影响不显著。由 F 值分析可知,影响弹跳率主次顺序为:Z3 >Z1>Z2。将 a>0.05 的不显著因素剔除,并再次进行方差分析,得到各因素对弹跳率的二次回归方程如式(18)所示。 2 2 1 3 3 P Z Z Z     34.56 0.27 2.58 0.043 (18)对式(18)进行失拟性检验,如表 3 所示,其中 P>0.1,失拟不显著,说明回归方程拟合较好。

  3.5 最佳参数优化

  为找出即满足种子纵向分布均匀,又符合播种机播种精确性要求的参数组合,将标准差最小,弹跳率最小作为评价指标,结合因素边界条件建立参数化数学模型:   1 1 2 3 2 1 2 3 1 2 3 min min 20mm 40mm s.t. 6m / min 10m / min 25 Z 45 P Z Z Z P Z Z Z Z Z         、 、、 、, (19) 利用 Design-Expert 10.0.3 软件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得到最优参数组合为投种高度 20 cm、前进速度 7.781 m/min、投种角度 42°;此时标准差为 51.553、弹跳率为 72.31%。为方便安装调试,对参数进行圆整,设置投种高度为 20 cm、前进速度为 7.8 m/min、投种角度为 42°。此时标准差为 51.66、弹跳率为 72.31%。

  4 投种轨迹曲线研究

  上节研究结果显示,无导种管情况下播种的弹跳率和标准差不理想。为设计新型导种管,在上节最优参数下,通过高速摄像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对种子的运动轨迹进行研究,以获得导种管最优曲线。

  4.1 试验装置与材料

  试验地点为云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试验装置和材料包括经分级后直径范围为 5.5~7 mm 的文山三七种子、三七播种精确性试验台、千眼狼 5F04M 型高速摄像仪、智云 CR110 手持云台、PC 机、白色纸板、光源等。试验过程中仪器安装及拍摄如图 7 所示。

  4.2 试验方法

  由于三七种子的。由于包衣的三七种子为暗红色,表面有白色粉末状的药粉颗粒,为方便的观察运动轨迹和提取位置的坐标,拍摄的背景选择白色纸板。设置高速摄像仪的拍摄速度为 240 fps,像素分辨率为 1 280 ×720,保证镜头的水平,适当的对光线进行补偿,使其能观测到清晰的三七种子。投种角调至 42°,调整试验台减速电机,使机器前进速度稳定在 7.8 m/min,启动并设置恰当的录制时间,待试验结束后保存视频文件至电脑端。

  4.3 距离标定

  在摄像头视野内采集边长为 28 mm×28 mm 的正方形网格图像。通过计算正方形边长的物理长度与其对应得像素长度的比值[34],记 K = B/A,其中 A 为正四边形网格边长对应的像素长度的平均值,B = 28 mm 为标定正方形网格的实际边长。

  4.4 特征提取

  将种子下落的视频以时间顺序转换为 JPG 格式的帧图像序列,其尺寸为 1 280 像素 ×720 像素。通过对图片进行筛选并编号,共得 319 粒完整的三七种子下落图像。图像处理过程如图 8。

  4.4.1 图像预处理

  对 34 号种子进行分析,图 8a 和 8b 为种子下落图像,图像中种子有一定的拖影,通过拖影可看出种子的轨迹。由图 9 可以看出前一帧图像(8a)和后一帧图像(8b)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可运用背景差分法的方法来进行目标提取,背景差分法是前图像与背景图像的差分来检测目标[35],其原理可表示为 d x y f x y b x y k k k  , , ,        , (20)式中,fk(x, y)为前一帧,bk(x, y)为背景帧,dk(x, y)是前一帧与背景帧的差分结果。运用差分法,可得到三七种子提取轨迹图。试验中发现,在 HSV 空间下 V 分量能更易于将下落种子的轨迹与背景分离,效果如图 8c 所示。

  4.4.2 图像分割和轮廓提取

  预处理后的图像更易于分割,本研究运用 Otsu 法进行自适应阈值二值化对图像进行分割。Otsu 法是基于统计特性来计算目标和背景的最大类间方差,并找出图像的分割阈值的一种方法[36]。由于预处理后图像会存在一些噪声,阈值分割会错误的将噪声分割出来,运用形态学方法可以对二值化后的图像进行修正[37]。形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腐蚀、膨胀运算等。腐蚀是一种消除边界点,使边界向内部收缩的过程,可以用来消除小且无意义的物体,而膨胀是将与物体接触的所有背景点合并到该物体中,使边界向外部扩张的过程,可以用来填补物体中的空洞[37]。本研究将二值化后的 V 分量图先通过连通域面积阈值过滤,然后再进行腐蚀和膨胀运算,得到如图 8d 所示的缺失的种子轨迹图,最后将两幅图像进行异或运算得到近似完整的种子轨迹图(图 8e)。为更方便的提取出种子的运动轨迹,对异或后的图像进行形态学骨架提取,并取反可得到轨迹线的大致形状,如图 8f 所示。

  5 基于 EDEM 仿真的导种管设计与试验

  导种管的研究包括导种管曲线及截面的研究,上节已研究出导种管轮廓曲线,本节对导种管截面尺寸进行研究。三七种子在离开排种器落入种沟前,由于种子质量不同、在型孔内姿态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可能有横向(在水平面内垂直机具前进方向)位移,种子的横向位移分布决定着导种管截面尺寸。对种子横向位移采用 EDEM 软件进行研究,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将投种角度设置为 42°,投种高度设置为 20 cm,滚筒转速设置为 0.228 rad/s;将种子设置为多球面聚合颗粒(图 10a),根据三七种子三轴尺寸[38],将种子长宽高分别设置为 6.35、 5.67、5.24 mm。排种滚筒轴向不同窝眼的排种质量相互独立,为缩减仿真所需时间,取排种滚筒轴向 1/5 段进行仿真。通过三维建模软件建立简化后的排种器三维模型并导入 EDEM 中,仿真模型如图 10b 所示。根据文献[39]所研究的种子与 ABS 塑料的接触参数,在 EDEM 进行相应参数设置,仿真结束后对排种器下方种子流切片,分析其横向偏移量。

  将种子无横向偏移下落时的横向坐标作为种子下落理论横向坐标,将仿真获得的种子在投种口下方 20 cm 处时横向坐标与理论横向坐标进行作差运算以求得种子横向偏移量;仿真结束后,种子的横向偏移量分布如图 11 所示。

  从图 11 中可以看出,93.3%的种子横向偏移量为 0~13 mm,故将排种器出口截面的横向尺寸取为 26 mm,根据图 9c 可知区域一种子流下方的宽度约为 30 mm,故将出口截面尺寸设置为 26 mm ×30 mm;导种管采用向后(播种机前进方向为前方)倾斜逐渐收缩的矩形端面有利于形成均匀粒距[40];根据上述试验得出的投种角度最佳为 42°,投种高度为 20 cm,结合导种管安装空间的综合考虑,将导种管截面向尺寸设置为出口截面纵向尺寸的 2 倍即 60 mm,最终确定导种管的入口截面尺寸为 26 mm ×60 mm。为了避免卡种将导种管截面的横向边界设计成圆弧;导种管中间部分根据上述图像分析所得曲线进行过渡,末端对曲线进行延长并优化。

  6 讨论

  从上述研究看,加装导种管之后的标准差与弹跳率明显降低,虽然弹跳率降低幅度小于标准差,但种子纵向分布均匀性增加,说明导种管的约束作用较好,使得在弹跳率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播种精确性也得到保障。深入分析弹跳率还不够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三七种子质量不均匀导致三七种子在导种管内的运动轨迹有偏差;第二,在导种管曲线优化设计时,选用 80%的种子轨迹作为约束,导致其余 20%的种子可能会与导种管壁碰撞;第三,本研究导种管材料为能吸收种子碰撞能量的高性能软尼龙材料,若导种管采用更软质材料则吸收碰撞效果会更佳,课题组后续将对导种管材料展开研究。

  7 结论

  1)通过分别建立有无导种管情况下种子运动的力学模型,找出影响种子离开排种器后运动的共同因素为:排种器的圆周速度、投种高度和投种角度。

  2)对投种角度进行单因素试验,得到整体播种精确性较好的范围为 25°~45°。以播种机前进速度、投种高度、投种角度为试验因素,以标准差和弹跳率为试验指标进行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通过 Design-Expert 10.0.3 软件优化得出无导种管条件下排种器最优投种参数组合为投种高度 20 cm、投种角度 42°、播种机前进速度 7.8 m/min,此条件下标准差为 51.66,弹跳率为 72.31%。

  3)在最优投种参数组合为投种高度 20 cm、投种角度 42°、播种机前进速度为 7.8 m/min 条件下,基于高速摄像和图像处理技术对种子离开排种器后的轨迹曲线进行分析,得出种子的轨迹曲线方程为 0.06194 5.709 5 217.2 2 y5  x5  x ,并通过种子轨迹分布范围得出种子纵向偏移量为 30 mm;通过 EDEM 软件仿得到种子横向偏移量为 26 mm;为了提高播种精确性,最终得到出口和入口截面尺寸分别为 26 mm ×30 mm 和 26 mm ×60 mm,据此设计试制出导种管。

  4)根据得到的导种管尺寸数据,运用 3D 打印技术试制出导种管,并进行验证试验。经验证试验得出,种子粒距纵向分布均匀性增加,实际播种点与理论播种点距离偏差的标准差为 26.9,弹跳率为 45.2%,新型导种管满足了三七育苗播种农艺要求,为播种机导种管的田间播种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