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通过区块链赋能供应链成为各家银行探索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香饽饽”,更是诸多新生民营银行打造特色发展模式的优先选项,“双链融合”趋势加速。但是,现有模式仅限于个别案例,尚无可复制的具有基础意义的成熟化模式。基于区块链技术发展背景,民营银行应当重新思考供应链金融边界和风控逻辑,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实现场景聚焦和产品聚焦,进而在现有竞争中实现差异化突围。
薛小飞; 刘春华, 河北金融 发表时间:2021-09-20
关键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民营银行;小微融资
近年来,随着国内宏观经济持续数年下行并下行压力加大、金融深化加速以及金融领域科技不断发展且应用趋向纵深化,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亟待提升。其中,小微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存在较为明显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国家到地方,从金融部门到企业组织,无不对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这期间供应链金融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疫情期间,大量小微企业濒临破产倒闭,亟待金融机构“输血”以提振市场,众多金融机构推出了各类非接触式、线上化的小微供应链融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决了部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但总的来说,现有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尚未成熟,供应链金融固有的痛点、堵点和风险问题仍待解决。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5G、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极大促进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尤其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使得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传导效率低、风险评估维度少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成为推动供应链金融走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9 年 10 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推动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银行风控难、部门监管难等问题。”由此,区块链再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区块链的国家战略属性再一次被强化。
当前,依托区块链、物联网等金融科技赋能而服务供应链上企业的“数字普惠金融”重新成为各家银行探索的“香饽饽”,当然也是新生的民营银行打造特色发展模式的优先选项。问题在于,许多商业银行现有的供应链金融大多是个别成功的案例和产品,尚未形成以供应链为主导服务小微企业的整体业务模式,对于刚刚兴起发展的民营银行而言更是如此。民营银行如何在探索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取得成功,值得深入探究。
一、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及成因
(一)我国小微企业总体融资状况
第一,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当前,我国小微企业创造的产值占 GDP 的比重达到 60%,但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难度极大,占比不足 40%,即便是获得融资,也存在一个融资贵的问题。事实上,从动态角度来看,近几年来小微企业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总量持续增加,且增速始终高于大中型企业。2018 年末,小微企业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余额达到 33.5 万亿元, 2021 年 2 季度末达到 47.6 万亿元,增幅达 42.09% (见图 1)。过去 10 年间,小微企业从主要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季度平均增速超过 18%,增速超过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多个百分点(见图 2)。
第二,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旺盛且具有顺经济周期性。数据统计显示,2021 年二季度中国企业的贷款平均需求指数为 64.6%,比上季度降低了 4.5 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型企业贷款需求指数分别为 59.1%和 62.3%,而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指数为 72.3%,远高于其他类型企业(见图 3)。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趋势看,与我国经济增速基本保持保持同向运动,反映出较强的顺周期性。同时这也从侧面说明,小微企业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较重,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要关注宏观经济发展的系统性问题。
第三,城商行和农商行仍是小微企业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总体来看,我国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仍是小微企业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占比约为 75%。其中,城商行和农商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合计余额和增速均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机构。2015~2018 年,城商行和农商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季度环比平均增速达到 5%,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 2% 的增速水平。值得关注的是,2018 年 2 季度、3 季度和 4 季度,国有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季度环比增速连续三个季度出现负增长。2019 年,各类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规模均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滑,疫情过后金融对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加大,从 2020 年开始小微融资再次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从平均增速来看,2016 年至 2021 年二季度农村金融机构小微贷款平均增速为 9.5%,而同期间的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小微贷款平均增速分别为 6.16%、1%和 3.99%(见表 1)。
(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探析
首先,从小微企业本身看,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还是在于其自身特质。这种特质主要表现在:一是普遍意义上的小微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导致其相对大中型企业而言不易为银行所信任。二是小微企业在物理分布上分散化,在业态上呈多样化。三是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局限性,对间接融资的依赖性过强,而其他正规融资渠道较为匮乏。四是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大中型企业而言较短,使银行面临较高的风险。按照商业银行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高风险必然导致高定价,进而导致小微企业面临较高的融资成本。而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下,小微企业要取得覆盖融资成本的经营收益,显得更加困难。
其次,从银行角度来看,在技术不变的假定下,重塑或部分重塑自身服务体系面临较高的制度成本。这种成本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小微企业在物理上的分散化,导致银行较高的事前搜寻成本、事中操作成本和事后管理成本。二是同等信贷资源在不同使用效率中损失的机会成本,例如同等数量的信贷资金在投向大中型企业中的效率可能更高,服务小微企业则可能面临规模不经济。三是服务小微企业客户中为防范风险而面临较高的经营成本。此外,从观念上来看,长期以来银行对小微企业重视度不足,诸多银行将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仅看作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
最后,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社会服务机制和配套体系的不健全,是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外部因素。例如政府层面对于小微企业动产质押统一的管理体系、担保体系、征信体系等有待健全,配套的风险补偿基金仍然不足;小微企业层面的工商、税务、司法、水电等政府相关信息系统与商业银行对接的驱动力不足,等等。可以说,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绝不仅仅是商业银行体系这一家的问题,而是社会性综合问题。
二、传统的供应链小微金融模式反思
为有效化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各家金融机构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开发出一系列金融产品,尤其是各类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和产品纷纷涌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都存在局限性,未能形成成熟化、系统化和可复制的发展模式。主要问题表现在:
第一,审批周期长,流程过于复杂。传统供应链金融继承了贸易融资的核心,依托贸易背景关系,较一般授信更注重上下游交易背景,因此在融资逻辑上略有不同,但审批周期长、流程过于复杂。对每个环节都需要核验,增加了审批周期和成本,客户体验不佳。
第二,人工成本高,存在操作风险。传统供应链金融以线下为主,较多依赖人工线下审核,如果融资量和融资收益不足以覆盖相应成本,这类供应链金融业务很难起量。同时,依赖人工审核存在操作风险,对操作者业务能力要求极高, 2019 年爆发的类似“诺亚歌斐”34 亿供应链金融风险事件便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科技含量低,业务拓展受限。传统供应链金融件均融资金额小、周期短,对银行的交易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如果没有足够交易量匹配,银行难有开展此类业务的意愿。由于缺乏科技手段,传统的人工审核模式势必增加银行操作成本,会抑制其他业务开展。
第四,信息集合性弱,穿透性不足。传统供应链金融中,由于数量庞大的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系统,难以做到四流合一,同时核心企业信用往往只能传递至一级供应商或经销商,多级供应量和经销商难以借助核心企业信用开展融资活动。
三、基于“区块链 + 供应链金融”的小微融资模式创新
(一)区块链技术特点及盈利模式
区块链是一种按时间序列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区块链技术巧妙融合了多个技术领域,包括共识算法、智能合约、密码学、隐私保护、数据结构、跨链协同、区块链即服务等。区块链核心本质是解决了不依靠中心机构、在完全无信任或弱信任的基础上建立信任机制。在技术上,区块链技术主要来源于 P2P 网络技术(点对点)、非对称加密算法(公私钥对数据进行加密或解密)、数据库技术(关系型数据和分布式数据)和数字货币(电子现金)。在盈利模式上,区块链有效的盈利模式包括两种:
第一是交易平台模式。解决多方参与的交易确认问题,主要应用场景是资产的发行和交易。所有的交易参与方信息、流程步骤、时间序列都能在区块链上记录,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盈利点为参与方搭建系统平台的项目费收入,或者是自建独立平台,向参与方收取技术服务费。
第二是供应链管理模式。打通上下游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提高企业资金周转率,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区块链技术可实时记录货物状态、资金流向,确保交易的真实性。盈利点以交易服务费形式为主,更可观的是,通过提供免费服务再通过供应链金融获取利息收入所获收益更大。
(二)区块链技术赋能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区块链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相关数据测算表明,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领域预计有 13~15 万亿的市场规模,用于解决供应链上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基于区块链技术分布式、防篡改、高透明和可追索的特性,符合金融系统的业务需求,目前已经在支付清算、信贷融资、金融服务等领域落地,如浙商银行的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蓝图(参见浙商银行 《基于 区 块链 技术 的 供 应 链 金融 白 皮 书(2020)》)
区块链技术赋能供应链金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区块链技术中的分布式账本为供应链金融“信息孤岛”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区块链技术逻辑成为解决不信任问题的“中间商”。具有去中心化、时序数据、集体维护、可编程和安全可信等特点的区块链技术提供了可验证和追溯的可信任分布式系统,同时解决了共享问题与数据真实性问题。
其二,提高信用传递效率。区块链能够有效延伸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链条,实现信用的拆分与再整合,信用价值被重新定义。传统供应链金融的逻辑主要解决了一级供应商融资的问题,而很难覆盖到多级供应商的融资需求。区块链通过共享账本记账实现信息、资金、物流等数据的统一;信任能够伴随资金共同传递,化解信任危机;核心企业可拆分的信用能够实现跨级别融资。
其三,提升数据获取效率及其真实性。区块链上的数据更加真实可信,大数据分析可信度增加,数据价值被深度挖掘。由于区块链里数据难以被篡改,具有可追溯性,因此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在区块链技术支持下,抓取数据并多维度分析数据成为一种常态化运营行为,数据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收集整理,并在金融机构之间进行共享,为金融机构决策提供依据。
其四,降低业务操作风险。小微供应链金融属于是商业银行对公业务中的“零售”业务,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传统手工操作模式下易出操作风险。区块链技术下一切操作均以电子凭证形式流转,数据验证和信用审核效率极速化,极大满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高效需求,有效解决了手工操作模式下的低效问题。
(三)商业银行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付诸了诸多努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商业银行倾注大量精力提升金融科技水平。随着国内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供应链生态逐步改造升级,尤其是产融结合由“上半场”的 to C 转向“下半场”的 to B 后,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的产业链新生态成为产融结合新焦点。运用区块链等科技手段,穿透式服务产业供应链上大量小微企业,成为银行发力的重要方向,并纷纷加快在区块链等科技领域的投入和布局。2020 年,国有六大行在金融科技领域投入的平均金额为 159.48 亿元,平均增速为 30.18%,占营收的平均比重为 2.89% (见表 2);同样,大型股份制也加快了金融科技的布局,其中招商银行投入总额为 119.12 亿元,位列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金融科技投资规模占营收的比重为 4.45%,同比增长 27.25%(见表 3)。在这些金融科技研发投入当中,相当一部分比例的资金用于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并运用到供应链金融业务当中,成为助力商业银行服务转型的重要抓手。
第二,区块链技术下的供应链金融实践初见成效。随着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等尝试运用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改造商业模式的探索,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加快了对区块链技术运用于供应链小微金融的探索步伐。例如,2015 年,兴业银行设立“兴业数金”,致力于金融科技发展,推动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服务落地;平安银行依托“壹账通”平台于 2018 年推出“壹企链”智能供应链金融平台;华夏银行 2018 年 6 月 “链通雄安 - 区块链 - 供应链”首笔放款成功落地;中国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 2019 年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全流程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
第三,民营银行区块链金融业务模式逐渐落地。民营银行当中,致力于推动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银行机构不在少数,但落地者少有。以武汉众邦银行为例,2019 年武汉众邦银行尝试运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中的信用认证、数据验证等难题。基于区块链、物联网底层技术,围绕供应链上下游打造“N+1+N”的信用融资模式,推出一款综合性供应链金融产品“众链贷”,并与中农网在“茧丝”项目上实现了落地(见图 4)。
(四)民营银行的优势与劣势
民营银行在开展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优势就在于,民营银行具有“船小好调头”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特别是出生于互联网产业背景的民营银行更是如此,如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四川新网银行、武汉众邦银行等。在当前,随着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民营银行数字化转型成为大趋势,这将有助于民营银行供应链金融向数字化的产业链金融进化。劣势在于,民营银行在资产规模、负债能力、客群分布、展业范围等方面难以与大行进行竞争,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在效率、产品及技术方面独树一帜。
三、民营银行“区块链 + 供应链金融”发展策略
(一)转变风控思维逻辑
更多时候,金融创新是思维逻辑的转变,区块链技术下的供应链金融更是如此,民营银行在发展“区块链 + 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应注重以下两种思维逻辑的转变:
一是拓展对供应链金融边界的理解,将“强链” 和“弱链”相结合。传统纵向供应链以核心企业为主,借助核心企业信用为链上的上下游小微企业增信,是一种“强链”。但事实证明,相当多的核心企业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点。因此,需要拓展供应链金融的边界,从纵向供应链拓展至横向供应链和斜向供应链。例如银行可以通过与物流企业建立针对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小微的合作关系,通过“物流交易”情况掌握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小微企业整体运营状况,建立起横向“弱链”。通过强链和弱链的交叉结合,真正实现供应链“四流”合一。
二是转变供应链小微金融中的风控逻辑。传统银行风控模式常见的思维逻辑是“假定别人都是坏人,再从坏人中甄别好人”(例如信用卡业务),互联网金融风控模式的逻辑思维是“假定别人都是好人,再从好人中剔除坏人”(例如微粒贷业务)。区块链模式下的部分风控逻辑思维是“假定别人都是中性的,再从中挑出自己需要的人(客户)”,因为去中心化、分布式、可追溯和防篡改的特性,对数据底层进行了改造,在很大程度上剔除了道德风险因素。这种风控逻辑的意义在于,对区块链场景中的小微企业弱信任或完全无信任条件下通过完整的生态体系和技术手段实现风险的把控,从对实物资产的关注转向以实物资产为基础的数字资产的关注,利用整套体系和技术管控风险显得更加重要。
(二)聚焦产业发展场景
场景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土壤”,将小微企业置身于区块链交易场景中能有效获取企业更加真实的交易信息,以评判企业经营现状、预估未来。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建议民营银行发展前期可聚焦两大场景,实现供应链金融突围:
一是生产供应链场景。生产包括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生产,生产场景看得见、摸得着,信用风险相对较低。从生产环节介入供应链体系,完善金融市场监管,通过政策支持给予金融机构足够的信息及支持,给予其开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动力;(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户经济实力;(4)积极推进担保机制的完善,让有能力的担保公司或机构参与到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中,以有效缓解农村商业银行面对农户违约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