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外语教学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意在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高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能够很好地契合当前思政教育实际,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拥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杨俊, 现代职业教育 发表时间:2021-09-24
[关 键 词] 高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策略
课程思政是在高校不同科目中贯穿思政教育理念,能够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不仅能通过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达到传授知识与引领价值的目的,还能使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达到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作用,使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目前在高校外语教学课程中,构建思政体系过程还面临诸多问题,表现为外语教学过度重视语言技能培训轻价值考量、轻中国价值观念与文化传承等,这些问题都影响了高校外语专业中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直接弱化了高校外语专业思政教育功能。要摆脱高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问题,应通过改变高校外语教学培养标准、优化外语教学教材以及优化外语专业教师队伍等,摆脱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桎梏。
一、高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外语教学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性
所谓协同,是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而使不同要素进行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将系统内部元素形成合力联动,使各要素之间能够优势互补、相互协调,从而产生大于各要素功能相加的整体功能,即用“1+1>2”的效应构建外语教学课程思政体系,以达到更好的育人目标。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高校外语教学中,能使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最佳效果,为构建全方位、全课程、全过程的协同育人机制的外语教学课程思政提供有力支持。学生可通过学习本国时事政治,了解国情,进而坚定理想与信念,为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提供丰富资源,从而构建外语教学全课程育人体系教学。
(二)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今天,外语人才在各国之间联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肩负着中国了解世界文化以及世界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为此,外语人才培养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重要渠道,也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手段。高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注重对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经济观、文化观、历史观等方面的价值引领,在引导学生学习国外文化的同时,适当引导学生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理念[1],从而推动外语专业人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使其具有国际性特点。外语教学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能够注重学生对外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融入外语学习中,加强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用外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外语专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在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后,容易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进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同时,高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侧重于引导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正确看待交际双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提升学生处理好文化差异等方面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在交际中输出中国文化,进而提升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同时还培养了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高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问题
(一)教学中过于看重语言技能培养
人们的思维模式容易受到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影响,简单地将外语当作是一种技能与工具,忽视了外语教学中人文知识的传输。在高校外语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与外语实际应用技能的考查,但相对缺乏相应的道德与价值观念考量,这点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内容中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内容设置过多,而道德培养方面内容设置罕有涉及。尽管近年来为改变德育方面存在的现状,教育部门出台了相应文件,并采取大量措施,然而受到根深蒂固的观念以及长期奉行的标准影响,高校外语专业仍然以采用从知识方面衡量人才的标准,存在忽视加强学生道德修养以及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方面的思政教育能力培养的问题。
(二)教材内容设置相对欠缺
现行的高校外语教材其内容方面过分偏重于西方价值观念的推销,而忽视了中国价值观念的选择与方向。虽然教材在内容上突出了一定的人文性,但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不难发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在课文中较少,价值观念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其背后所蕴含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的不同之处。外语教材内容若过多追求教材国际化,而将外国国家经济、人文科技、地理、政治体制等内容过多设置于中国外语教材之中,减少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介绍,会导致西方政治文化意识、理念、价值观念充斥大学生思想,使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长期受到西方价值观念输出,从而出现思想偏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带来较大阻碍,也会影响思政教育扩充的教学成效,使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外语教学中的规划无法顺利实施。
(三)教学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度低
高校外语教学活动承载着教师为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其技能的全过程,是学生获取关于知识与外语信息提高和掌握外语能力、形成思想价值观念的主要渠道。外语教学活动,对外语专业大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外语技能、形成外语专业素养起着重要作用。而当前教学活动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内容较缺乏,这样的教学活动普遍存在于各高校外语专业中,大学生长时间受到西方文化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势必使外语专业大学生在西方文化思想冲击下,出现不同程度的思想外国化,不利于课程思政在外语专业中的开展[2]。
三、高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策略
(一)课程内容方面
首先,例如听力课程中,学生在听取西方国家评论时事政治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及时进行政治观教育,引导学生客观对待中西方因不同文化差异所产生的政治立场,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教师可在相关材料选择上侧重于与中国国内相关的时事政治、国内评论报道国际热点问题及其相关内容。其次,在口语课程中,教师可适当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督促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词汇的积累与学习,在课堂上可设置传统节日专题讲解,培养学生能够流利说出中国文化的能力,从而培养能够将中国声音传向世界的外语人才。最后,写作或翻译等课程中,教师可以强化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熏陶,引导学生能够明辨隐藏在西方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通过学生的写作内容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防范西方文化不良思潮对学生思想的侵害[3]。
(二)课程设置方面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外语专业应开设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能够通过例如中国文化导论、中国文化简史等课程,将中国文化意识、中国传统价值观对学生进行输入,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另外,可以开设利用外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例如将中国名著、古诗等经典翻译成多种语言的课程,通过开设这类外语介绍中国文化课程,不仅能够促进外语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使其掌握扎实的表达方式与翻译技巧。
(三)加强外语教学专业师资力量建设
将课程思政应用到高校外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具备课程思政能力。外语专业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外语教学不仅是简单的传授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及语言技巧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应更新自己对外语专业课程的理念认知,正确认识到外语专业深藏的育人价值与意义,牢牢把握教书育人的理念精神,进而提高课程思政体系在外语专业教学的可行性。其次高校应定期对外语教师进行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通过传统文化专题讲座以及制订外语教师进修传统文化的计划、建立民族文化课程培训班等形式,对外语专业教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引导外语教师深刻体验传统文化,促进教师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应用到外语教学中。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使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扮演着国家与国家之间联系的桥梁角色,也承担着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伟大使命。将课程思政应用到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是贯彻落实思政育人理念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高校外语教学应用课程思政建设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最有效措施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