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期货市场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问题及政策建议

时间:2021-08-05分类:财政金融

  摘 要: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推进常规农业向现代可持续农业转型,对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订单农业及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期货市场通过价格发现、风险管理、标准化建设、业务模式创新等功能有效提升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巴西等国家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经验及国外农产品期货市场服务农业现代化的规律、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趋势,发现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自身存在的流动性不足、对外开放水平低、区域特色农产品期货市场规模小、“保险+期货”模式不够完善等问题,以及农产品标准化属性不足、小农经营模式、农业调控政策等客观因素对期货市场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能力的提升有较大影响。为此,需要从市场培育、服务机制创新、期货品种拓展、期货标准推广、“保险+期货”模式优化、提升市场开放度等方面来强化农产品期货市场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支撑。

期货市场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问题及政策建议

  张立恒, 西南金融 发表时间:2021-08-02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产品期货;期货市场;价格发现;风险管理;保险+期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振兴

  中国期货市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且发展日渐规范化。截至2020年底,上市的农产品期货品种达27个,期权品种6个①,基本上覆盖了粮、棉、油、糖、林、果、禽、蛋等主要领域。中国期货业协会(CFA)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农产品期货和期权交易量达12.32亿张,成交额达54.57万亿元②,在农产品价格形成、风险管理、经营结构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需要充分利用金融市场来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而期货市场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在提升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有重要作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的发展,不断扩大“保险+期货”试点范围,以订单农业推进“保险+期货”模式的优化。但是,我国期货体量较小,期货期权工具种类不够丰富,企业对期货市场的接受度较为有限,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限制了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而且制约了期货市场对农业现代化建设支撑作用的发挥。鉴于此,本文在分析期货市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具体作用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厘清我国期货市场在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的历程与必要性

  (一)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1993~2000年为试点阶段。1993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推出第一份标准化的普麦合约,标志着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正式启动。这一时期,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显示出较为强劲的活力。1993~1995年间,农产品期货成交额从666亿元飙升到7.98万亿元,成交额在期货市场上的比重从11%上升到82%。因在试点阶段,相关法律、政策的缺失及监管的不到位,农产品期货市场不规范的交易行为及重大风险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我国期货市场的运行秩序。鉴于此,国家开始大力整顿期货市场。1999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对投资者条件、交易方式、合约规则等进行了规范。到2000 年,期货交易品种及市场规模锐减,当年农产品期货市场成交额仅为 1.23 万亿元,不及 1995 年的 20%。这一时期内,尽管有北京、哈尔滨等地的粮食加工企业参与,但更多的投资者是来自非农领域,期货市场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从2000年开始,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进入了规范化发展阶段。2004年的棉花期货是市场整顿后首只上市的农产品期货品种。此后,豆粕、白糖、大豆等期货品种纷纷上市,农产品期货市场再度活跃,市场交易规模也不断扩大。2001年成交额达2.16万亿元,到2010年上升到133.42万亿元。从2011年至今,我国农产品期货年成交额保持在 50 万亿元左右,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功能得以发挥。从2017 年开始,苹果、红枣等特色农产品期货上市,期货市场发展日渐贴近农业现代化建设实践,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金融辅助工具。

  (二)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的必要性

  就世界农业发展规律而言,各国的农业发展基本上要经历从传统农业到常规农业再到现代可持续农业三个阶段。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处于第二阶段,正向现代可持续农业发展过渡。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产值在三次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开始下降,2011 年农业产值在三次产业总值中的比重为 10.1%,至2013年降至10%,此后一直持续在9.5%~ 9.6%之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之间对劳动力的争夺日渐加剧,农业投入也开始发生变化,如用工成本增加、单位用工量下降、机械化水平大大提升。农业要素投入格局的变化,使得土地的生产率增长日渐平缓,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上涨。可见,我国农业正经历从劳动密集型投入向技术密集型投入转变,从提升土地生产率向提升劳动生产率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三农”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农村劳动力就业范围日渐拓宽、农民收入来源渠道日渐多元、城乡发展互补性日渐增长。总体而言,在向现代可持续性农业转型过程中,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与以往有所不同:“三农”的发展目标正全面转向建设小康社会,农民对增收的要求日渐突出;农产品供给的矛盾从总量矛盾转向结构和质量矛盾,人们对多元化、高品质食物的需求增加;农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从资源约束向资源、环境、市场综合约束转型,市场需求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日渐突出。

  农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支撑。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快速发展,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及种养大户,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风险意识在不断增强,为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带来了机遇。农产品期货市场作为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其功能作用不断得以发挥,期货交易已经成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规避市场风险的基本手段。而且,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还为产销对接、价格传导等提供了空间,使得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大大提高,有利于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建设。

  我国有着悠久的小农经济传统,在向现代可持续农业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国家存在明显的不同。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有助于两个问题的解决:订单农业和储备粮轮换问题。前者涉及我国小农经营模式如何进行产业化转型;后者所关注的是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障粮食安全的问题,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保障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

  1. 期货市场与订单农业。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农产品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结合,对于减缓农产品价格波动,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有重要意义。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一大举措,目的就是要弥补传统小农经营的不足,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当前,订单农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组织形式。但是,订单农业的发展也存在两个基本缺陷:第一,订单农业发展的核心是订单价格,如果价格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订单农业的积极性;第二,订单能否履约是订单农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如果订单签订后农产品价格发生剧烈波动,违约率就会上升。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订单农业实际上就是将农产品的市场风险通过订单合同的形式从农户转移到农业企业,其蕴含的市场风险并未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有效进行避险,风险的转移必定会加重农业企业的负担,降低农业企业履行订单合同的能力,从而不利于订单农业的推广,也就难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期货市场参与到订单农业之中,可以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价格、市场风险等方面的参照,有助于订单合同的履行。总而言之,订单农业与期货市场相互补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转型及农产品统一市场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

  2. 期货市场与储备粮轮换。利用期货市场来调节、轮换国家的储备粮,能够更好地实现粮食保质、增值及粮价调控的目标,对于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和保障粮食安全有现实意义。从1990年我国建立储备粮制度以来,中央储备粮在平衡粮食供需、稳定粮价和推动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储备粮的收购资金在农业发展银行里封闭运行,从而确保了政府能够掌控粮食资源。但长期以来,我国储备粮库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超出储存问题,使得部分粮食陈化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央财政的负担。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储备粮轮换的风险过大。因为储备粮是在现货市场上交易而来的,受供求信息不对称、交易过程不透明、价格波动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多数储备粮企业在轮换时面临较为严重的亏损。个别企业为了缓解亏损压力,不惜以 “亏库”的形式来套取中央财政补贴。如何保证储备粮能够正常轮换,实现储备粮的推陈出新,已经成为中央及各省储备粮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此时,将期货市场与储备粮轮换制度结合起来,如在期货市场上卖出陈粮期货合约,可以买进等量的新粮期货合约,通过实物交割来实现套期保值,避免粮食陈化及浪费问题,还可以减少公共财政压力。同时,当粮食期货交易量超过粮食总产量时,储备粮企业还可以通过期货市场储备部分粮食期货仓单,在保证储备效果的情况下,减少企业储备费用的支出。由此看,通过将储备粮轮换制度与期货市场对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粮食储备的浪费及储存压力,是提升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期货市场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作用

  (一)以价格发现功能来优化涉农经营者的决策过程

  农产品期货价格是市场化价格,一方面,交易过程中会公开期货实时价格并能够发现市场化价格的走势,从而为现货交易提供价格参照;另一方面,与现货价格相比,市场化的价格走势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农产品市场行情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当前,棉花、玉米、大豆等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有较大的影响;豆粕、白糖、鸡蛋等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也有较高的关联度;苹果、红枣等期货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基本一致。期货价格更能够反映市场的变化情况,从而有助于农业生产经营者更好地了解市场行情,为其决策提供可靠的价格参考,进而优化其决策过程。比如中储粮、中粮集团等大型农业企业通过运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来辅助自身的经营决策。中储粮下属的油脂公司,每年按照美国大豆期货点价来进口大豆,同时在国内市场上卖出相等数量的豆油、豆粕,通过国内外期货市场的对冲来降低成本及提升利润。中储粮油脂公司已经实现了从大豆进口到油料贸易全产业链的期货套期保值操作,从而更好地降低经营风险。苹果作为特色农产品,因不具备全国普遍种植的特征,在现货市场上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农户的议价能力也不足。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国内苹果种植户会主动参考苹果期货价格,与收购商进行协商,以提升议价能力。2018年陕西、甘肃多地的苹果遭灾,两地的苹果总产量减少了20%,但农户主动对接期货价格,使得现货销售价格上涨了将近40%,最终农户也实现了 “减产但增收”的目标③。

  (二)以风险管理功能来优化农业风险管理体系

  期货市场价格已经成为农产品现货交易价格的重要参考依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产品贸易成本及提升贸易效率。在传统大宗农产品现货贸易中,“一口价”的交易方式使得买方主体几乎丧失了议价能力,对部分农业企业的贸易竞争力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依托于公开透明的基差点价等贸易模式,不仅使得贸易双方获得了平等地位,还能够增强买方主体的市场竞争力。我国一些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高的农业产业,如油料油脂企业,在国内贸易过程中通过基差点价的交易方式,买卖双方按照自行约定的点价、换单等形式来分散交易风险。中粮集团贸易公司在国内玉米贸易中,也广泛应用基差交易模式,交易双方按照自身需求及考虑市场行情变化,按照期货点价进行分批次交易。分散化、协同化的现货贸易方式能够及时跟进市场变化,有助于降低现货贸易风险。

  (三)通过标准化体系建设来提升农业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水平

  最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到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建设,构建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因小农经营模式,在贸易流通环节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缺少统一的行业规范及标准,致使现货市场产品类型及质量分级比较混乱,农产品质量追溯成本较高。期货交易是一种标准化的交易机制,在与国家产业政策相结合的情况下,凭借市场及制度优势,可以提升现货产品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从而改变农产品流通领域产品及质量分级混乱的现状。同时,期货市场还可以运用不同交割产品的升贴水机制,发挥优质优价的激励效应来促进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如棉花期货 2004 年上市后确立的交割规则,直接推动了我国棉花分级、包装等技术标准的完善。近年来更是以高等级的升贴水机制,以优质优价来激励农户调整其种植结构,注重棉花生产质量的提升。在红枣期货上市之前,红枣通常是按照果粒横直径的长短来作为分级依据,这一标准使得农户过于注重红枣的体积而忽视了其内在品质。红枣期货上市后将单位质量内的果粒数作为分级标准,从而有效改变了农户传统的分级标准,对红枣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苹果期货的上市促进了苹果产业的标准化发展,行业内实力较强的农业企业,强化订单与期货的结合来引导种植户适应种植、管理、采摘等标准化流程,由此大大提升了苹果生产的标准化水平,使得优质优价激励机制在现货市场充分发挥作用。

  (四)特色农产品期货上市提升地方优势农业发展水平

  中央一号文件从2019年连续3年均提出要支持重点区域特色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上市,带动地方优势农业发展。当前,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上已经上市了多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期货品种,基本上覆盖了国家确定的重点扶贫地区。如苹果、红枣期货就是典型的特色农产品期货,苹果种植覆盖我国122个县份,其中有30多个县份曾是国家级贫困县。通过推动苹果期货上市,将大量的金融资本引入这些地区,为苹果流通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缓解了苹果收购季节收购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红枣主产区仅在新疆就覆盖了33个国家级贫困县,种植红枣是当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红枣期货上市后,使得种植户融资有了稳定的保障,同时也扩大了新疆红枣的知名度,为当地农户脱贫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通过业务模式创新来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水平

  因农业资源禀赋所限,小农经营模式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模式。单个的农户因经营规模小,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难以直接参与到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市场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发展“保险+期货”模式,推动期货业务创新,提升了期货市场的服务能力。2015年开始的“保险+期货”试点工作,对保障农户增收、改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试点成效较为显著。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底,我国开展的农产品“保险+期货”试点项目达397 个,承保数量达768万吨,承保面积达1904万亩,参与省份23个,为90多万农户提供了收益保障,共有近60家期货公司和12家保险公司参与到试点项目中,累计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赔付4.81亿元。总体而言,试点的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先在贫困地区试点,脱贫效果较为明显;二是试点地区吸引的社会资本不断增加,部分试点项目吸引的社会资本超过了配套资金的一半;三是试点范围由局部、单个品种开始向全县域范围推进;四是产品设计不断优化,试点品种的赔付率达100%。如在广西罗城县的 “白糖期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覆盖了全县20多个乡镇的甘蔗种植户,2018~2019年连续两年的赔付水平均超过了700万元④,有效保障了农户收入的增长。试点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效果,一方面是因为降低了保险公司开展价格保险的成本,提升了农户利用期货市场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补贴发放比较直接,容易被农户理解和接受,推广阻力小。

  (六)推进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来提升我国大宗农产品贸易中的定价话语权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家,未能发挥庞大进口市场优势,长期以来在大宗农产品进口中缺乏议价权。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国期货市场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引进境外投资者,来完善大宗农产品进口贸易定价机制。如20号天然橡胶作为引进境外投资者的试点品种,从2019年至今大力引进境外投资者,并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是天然橡胶进口大国,而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国家在天然橡胶定价机制中享有话语权,为此我国积极引进这些国家的投资者,通过人民币计价结算,提升了我国在天然橡胶进口方面的议价能力。

  三、国外期货市场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经验及其启示

  (一)国外期货市场服务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1.美国。美国是较早运用期货市场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国家。一方面,美国作为农业生产及贸易大国,国内外市场的连接度极为紧密;另一方面,美国拥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完善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体系在提升农业发展的韧劲及分散农业风险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一,期货市场农产品种类丰富,与农业产业结合度高。一方面,美国期货市场农产品期货品种多,截至2020年底,已上市的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超过了100种,覆盖了粮食、肉类、软商品(如咖啡、可可等),以及农业加工业等诸多领域。美国上市的农产品期货品种完全涵盖了美国农产品贸易的所有品种,期货市场规模远超现货贸易规模。如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11号原糖,近10年来的年均持仓规模 100 万张左右,对应的现货量保持在 5000 万吨左右⑤,接近全球年均贸易量。另一方面,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比较合理,与农业产业的连接度更高。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2019年的报告显示,农业产业法人是美国农产品期货的主要持仓者,占比约为55%,自然人持仓占比仅为10%,非商业持仓者(如投资机构等)占比也不高,这充分说明美国期货市场与农业产业发展结合度高,有助于提升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第二,农业生产者运用期货市场来完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首先,加强期货市场与订单农业模式的对接。除了一些生产规模特别大的农业生产者直接参与期货交易之外,美国大多数农场主并不直接参与期货市场,而是与农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签订订单合同,按照订单合同来从事农业生产,以相关农产品期货价格作为订单的参考价格,然后由农业合作社或企业进入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其次,联邦政府为进入期货市场的农场主提供补贴支持。美国农业法案等法律鼓励农场主进入期货市场,利用期货交易机制来分散生产经营风险。如农场主购买看跌期权,权利金由联邦政府以补贴的形式支付,这样既提升了联邦政府直接价格支持的效果,又规避了WTO相关规则。最后,发挥期货市场定价功能在农业保险中的引导作用。农业保险是美国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最主要手段,收入险是农业保险的主要险种,收入险中的预期价格、收获价格等是以农产品期货价格作为参考依据的,使得农场主能够得到一个可预期的保障。美国将商业性保险手段和市场化期货工具有效结合,大大完善了其农业风险管理体系。

  第三,成熟的期货市场及其交易机制推动了美国获取主要农产品国际贸易定价权。1848年成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玉米、小麦等大宗农产品在州际贸易中的远期定价问题。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期货交易规则及监管体系,美国期货市场日渐成熟,对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同时,美国还充分利用自身强大的农业生产能力及出口能力,进一步强化农业生产、贸易与期货市场的结合,掌控了全球主要农产品贸易的定价权,美元也为大宗农产品贸易的计价结算货币。如今,随着现货贸易量的增长,芝加哥商业交易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洲际交易所等主要交易机构的期货市场价对国际农业贸易有直接影响。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是国际粮食贸易的定价中心,也对肉类、棉花等产品国际贸易拥有定价权,有效推动了美国农业发展与国际市场的对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底,在全球主要的88种大宗商品定价货币中,53种是以美元作为定价货币的,占比达到了60.23%;在大宗农产品贸易中,美元作为定价货币的大宗农产品年度贸易量占全球年度贸易总量的89.6%。

  2.巴西。巴西作为全球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出口能力,巴西政府极为重视期货市场在农业支持政策中的作用发挥,重视衍生品等市场化金融工具在分散农业风险中的作用,特别是实施农产品期权购买补贴政策,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巴西以政府主导的形式来推进期货市场辅助本国农业政策的实施。1996 年,巴西政府实施最低价格保护政策,在收购农产品时通过期货合约的形式进行。在实施中的政策工具主要有三种:公共期权合约、私人部门期权风险溢价、农产品私人销售期权溢价。公共期权合约是由巴西政府以拍卖的形式提供,生产者、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主体以购买具有在未来以执行价格的形式向政府出售农产品的权利,合约中具体规定了未来交易的农产品种类、数量,涉及的品种包括玉米、大豆、小麦、棉花等。联邦政府不仅承担期权费用,还会对购买期权的生产者行权差价损失实施补贴,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者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收益水平。私人部门期权风险溢价是为购买农产品的私营企业提供的,由政府提供风险溢价并支付给购买的私营企业,该期权覆盖的品种包括小麦、大米、木薯等。农产品私人销售期权溢价指的是通过拍卖的形式为生产者、农业企业、合作社出售农产品提供执行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差价,并在行权时直接支付给购买主体。

  除了政府给予购买补贴之外,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也与期货市场紧密结合。拥有未来购买农产品远期书面信用凭证(如农业期票等)的代理商可以用该凭证作为质押物从金融机构获取短期贷款,为农产品快速流通及贸易提供了资金保障。巴西在农业政策中通过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保护生产者权益的做法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二)国外农产品期货市场服务农业现代化的规律总结

  1.农产品期货市场紧贴一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论是美国还是巴西,其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与本国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密切相关,期货市场最早就是用于分散农业生产及贸易风险的工具。从这个角度看,国外农产品期货市场与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好的适切性。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是在市场发育不完备的情况下引入的,直到今天,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规模差距依然较大。因此,在运用农产品期货市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品种体系、制度体系建设,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农业生产及贸易的水平,同时也要借鉴和吸取国外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

  2.期货品种与农业产业结构契合度高。在期货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期货交易规模与现货交易规模始终维持在适当的比例上,期货上市的品种体系与该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基本一致。期货市场与产业结构契合度高,是推动期货市场持续发展的动力。另外,在期货品种体系创新方面,国外期货市场也经历了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从最初耐存储的谷物期货逐渐发展到对仓储、物流等要求较高的肉类、奶类等期货,对于暂时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品种则通过商品价格指数的方式开发金融衍生品,丰富了期货市场的交易品种。

  3.农产品期货品种的内涵日渐丰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各国金融体系的完善,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成熟,农产品期货品种越来越标准化,金融属性也日渐突出。这种变化趋势使得期货价格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汇率、货币政策、投资资本等金融因素强化了不同类型的农产品期货品种之间的关联性,对期货价格形成机制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投资者的投资及套期保值提供了机会。

  (三)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趋势分析

  1.农产品期货市场规模会不断扩大。全球期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全球农产品期货市场成交规模从2009年的9.28亿张增长至2019年的17.68亿张,年均增长率超过90%。其中,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规模增长速度最快,在2019年全球成交规模排在前 20位的农产品期货、期权合约中,中国占据了13个。在全球期货市场保持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农产品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比例一直保持在5%~10%之间。可以说,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球农产品期货市场规模的发展走势。但在工业期货、金融类期货品种不断丰富,成交额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未来全球农产品期货交易规模在期货市场上的占比会有所下降。

  2. 农产品期货衍生品市场创新及发展潜力巨大。当前,农产品期货衍生品创新主要是围绕活跃农产品期货品种展开的,这些品种成交规模大且交易频率高,如大豆、玉米、小麦等。通过创新衍生品序列以及改变合约模式可以在同一期货品种上创造出多个衍生品,以此来扩大衍生品市场规模。一方面,通过修改现有的期货合约参数来发展出一些新模式合约,如价差合约、结算价交易合约等;另一方面,推出多元化的期权合约,如周期权合约等。当前,美国期货市场上推出的农产品衍生品合约种类已经超过了期货品种数量,但成交规模还未能超过期货交易规模,这主要是因为衍生品合约对于投资者、交易者而言还比较陌生,其适应市场尚需时间。可以预见,未来全球农产品期货市场衍生品合约创新力度会不断加大,市场潜力也较大。

  3.农产品期货与农业保险的结合度日渐密切。当前,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等农业贸易大国均推进农产品期货与农业保险的结合,构筑了稳固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美国农业保险一直是农业风险管理的主要形式,依托于期货市场价作为参考依据的价格险占到了农业保险规模的80%。巴西政府通过直接补贴的形式向农户出售农产品价格期权来加强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建设。我国通过“期货+保险”的形式来完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建设。随着期货市场规模的扩大,期货市场在各国农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会不断提升,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力度会更大。

  4. 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定位和分工更加细化。一方面,随着各国具有地域特色农产品期货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能够获得生产优势和贸易优势的期货品种可能会逐渐主导同类产品的国家定价权,如中国的红枣、印度的茴香、新西兰的牛奶等;另一方面,随着主要农产品国际贸易规模的增长及区域贸易特色的强化,农产品定价会形成一个以国际定价中心为主导,多个区域定价中心为辅助的定价体系,充分发挥各国在不同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建立一个能够影响现货贸易的多层次定价机制。

  (四)相关启示

  虽然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规模庞大,但依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市场运行效率有待提升。美国期货市场服务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的基本趋势,对于提升我国期货市场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要发挥期货市场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只有具备扎实的产业基础,规模化的生产体系才能够从根本上降低生产成本及提升经营效率,才能够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期货市场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农业市场化保障体系建设。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依然不高,市场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较大的差距,制约了我国期货市场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但国际期货市场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能为我国期货市场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如下启示:第一,继续扩大农产品期货品种,加大农产品期货衍生品序列及合约创新力度,确保农产品期货市场能够覆盖主要的农产品领域;第二,提升农业中介机构、服务机构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确保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能够与市场实现无缝对接;第三,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交易规则,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应有功能;第四,加大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力度,增强国际贸易中农产品定价话语权。

  四、我国期货市场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期货市场流动性不足,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水平不高。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虽然规模较大,但流动性严重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庞大市场规模应有的带动作用。从理论上看,市场规模和流动性是期货品种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充足的流动性能够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应对价格波动风险提供保障。当前,我国大多数农产品期货品种的流动性较低,无法夯实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如我国对稻谷、小麦等主粮实施托市收购,限制了这两类期货的流动,粮食经营企业也难以通过期货市场来进行价格风险管理。相较于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规模,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比不足1∶1,玉米、小麦等主粮品种期现货市场规模之比更低。此外,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参与者结构有待改善。与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主要以产业法人持仓为主的结构相比,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以自然人为主,特别是苹果、红枣、鸡蛋等期货品种,自然人持仓比例接近80%。因自然人抵抗风险的能力难以与产业法人相比,加上部分自然人投资者专业知识匮乏,当市场行业波动较大的时候,自然人投资者由于恐慌心理引发的非理性交易反而扩大了市场风险。

  2.区域性农产品市场规模不大,限制了特色农产品期货品种上市。新的农产品期货品种上市一般会选择现货市场规模大的全国性品种,能够在全国各地生产、消费且进出口不会受太多限制。一些区域性的特色农产品因生产比较集中,种植规模化水平较高,但因价格波动大,农户对风险管理有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些产品现货市场规模较小,标准化水平不高,又不符合期货上市合约的要求,导致上市比较困难,进而也就限制了期货市场作用的发挥。

  3“. 保险+期货”试点模式有待深化,补贴机制亟待优化。从2015年推出的“保险+期货”试点工作,为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体看,试点的成效比较显著,相关补贴机制比较透明,农户也得到了实惠。但是,此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试点规模总体偏小,试点范围呈多点式分散分布;第二,保险品种比较单一,这种模式中的保险仅为价格险,保障水平有限,应尝试价格险和收入险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保障水平;第三,保费补贴的来源有限,现有的保费补贴主要是由交易所提供,随着试点范围的不断扩大,各级政府应提供相应的保费补贴;第四,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地方对该模式的理解不到位,影响了试点效果。

  4.农产品期货国际化水平不高,期货市场价格影响力有限。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在大宗商品贸易中有着重要地位,大豆、豆粕等多类农产品进口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未能充分发挥巨大买方市场优势,对大宗商品定价缺乏话语权。我国进口大宗农产品价格多是以美国期货市场价为准,国内期货市场定价机制对这些农产品定价的影响力有限。当前,我国只有铁矿石、原油等工业期货品种引入了境外投资者并采用人民币计价试点,在农业期货品种中,只有20号天然橡胶开始引入境外投资者试点,其他大宗农产品期货交易不对境外投资者开放,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在大宗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议价能力。在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开放程度不高的情况下,相关参与者和投资者也只能通过境外期货市场进行基差贸易和套期保值,不利于这些农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二)期货市场之外的客观因素

  1.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农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与工业品相比有较大差距,而且存储成本高、难度大,销售的季节性强,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有效性,对期货市场价格的相关性、套期保值效率带来较大的不利。特别是那些生产规模不大的农产品期货价格波动较大,更容易被投资者所操控。由此而言,农产品期货新品种上市较一般工业品更难,且对监管的要求更高。

  2.农业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了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在2014年之前,农产品收储制度及托市收购价不是市场化流通机制,影响了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现今大多数农产品价格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为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但是,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品,国内农业支持体系有时还是会对市场化价格机制造成一定影响,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还需要进一步紧跟国家政策,不断提升不同期货品种对国家农产品调控政策的适应能力。

  3.小农经营模式降低了农户对期货市场的有效需求。我国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模式,农业现代化进程较为缓慢。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是农户风险管理能力不足,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农户对风险管理有一定的需求,但认知能力、参与能力较为有限,难以直接参与到期货市场中来,而衍生品市场保障农户利益的渠道也不多。农户虽有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需求,但受限于参与能力及参与成本,需要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参与,才能够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提升农户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需求。

  4.我国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制约了农产品期货功能的发挥。近年来,因土地、人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上涨,使得我国多数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均价。为了保护国内市场及农户利益,我国对主粮及其他重要农产品进口实施关税、配额管理等措施来减弱国内外市场之间的联系。但因为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价格偏低,使得进口限制措施的作用难以发挥,非必须进口大量增加,出现了“国产入库、进口入市”的现象。商务部数据显示,从2001年加入WTO到2017 年末,我国粮食净进口量从 959.2 万吨飙升到 12782.3万吨,年均增幅超过17%,是世界上粮食进口增速最快的国家,粮食净进口量已经占到了国内粮食总产量的20%。在这种情况下,人为割裂国内外市场的联系,对于发挥我国农产品期货的作用,获取大宗农产品定价权是极为不利的。

  五、我国期货市场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夯实市场发展根基,提升期货市场服务能力

  1.夯实市场发展基础。发挥期货市场的功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体现其应有的作用,需要保证一定的市场规模和合理的流动性。因此,我国应加大期货市场培育,一方面,对于已经具备一定市场规模基础的农产品期货品种,在继续扩大市场规模的基础上提升市场流动性,确保期货市场交易与现货市场的对接;另一方面,鼓励更多的投资者、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到期货市场中,利用期货市场来分散风险及转变经营方式。相关部门应根据不同农产品期货的特点,结合品种产业发展实际来强化市场培育,积极推动市场结构转型,为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提供保障。

  2. 强化宣传,提高认知。当前,玉米、小麦、棉花、油脂油料等期货品种上市时间较长,交易机制相对成熟,市场认可度较高,参与主体范围也比较广泛,这些期货品种的功能也能够得到较好的发挥,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较强。苹果、红枣等特色农产品期货在主产区农业风险管理及生产经营方式改进等方面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总体看,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日渐展现,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然而,因为市场信息不对称,加上农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市场正常的价格波动在很多时候容易引起参与者的恐慌,引发了一些非理性交易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大众产生误导,不利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用期货市场来推进产业现代化转型。因此,各级政府要及时总结期货市场在沟通国家政策、保障农户增收、分散农业风险、稳定现货价格等方面的作用,及时向农户及其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宣传,提升参与者的认知水平。

  3.解决好品种活跃而合约不连续的问题。一直以来,我国期货市场上农产品期货多呈现近月合约不活跃,主力合约难以连续等问题,投资者集中在1、 5、9这三个月进行合约交易,与农业生产、收获的时间无法直接对应,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难以利用近月合约来进行风险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期货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由此,应尽快推进做市商试点工作,提升合约的连续性,强化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时间对应,降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套期保值的成本及风险。提升近月合约的活跃度,能够使得近月合约价格对现货市场价格有更好的指导作用,从而为现货交易定价提供更精准的定价基准。

  (二)加大期货市场服务方式创新,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用能力

  要发挥期货市场的功能,必须要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用期货市场的能力。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面临着风险保障能力不强、信息不畅通、融资贵等问题,如何更好地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来解决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第一,强化农业金融服务创新。通过金融服务创新,着力解决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合法框架下,创新融资服务模式来夯实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综合实力。第二,加大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专业技术协会等主体的技术支持力度,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提升其认知水平,吸纳更多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到期货市场中。第三,以农产品期货交割仓库建设为基点,发挥交割仓储的辐射作用,推进农村物流点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同时,在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应创新交割仓单质押业务,发挥仓单的融资作用。第四,及时总结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分散农业风险、稳定市场价格、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案例及典型模式,力求通俗易懂,便于被农户所接受、理解,提升其参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积极性。

  (三)加大期货市场对特色农产品的覆盖力度,做好新品种上市支持

  当前,我国上市的33个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多是集中在粮、棉、油、糖、禽、蛋、林、果等领域,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合约序列,在推进这些农产品相关产业现代化建设方面积累了经验。然而,我国期货市场对肉类、经济作物以及马铃薯、大蒜等具备一定市场规模的特色农产品尚未能实现覆盖,中西部省份上市的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相对较少。为此,我国可以借鉴苹果、红枣等期货品种上市经验,推进中西部省份特色农产品期货品种上市,引导农户及其他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期货交易,通过拓宽特色农产品期货品种覆盖范围来强化这些期货品种的流动性。一方面,要不断加大农产品期货期权合约的研究,对已经上市的衍生品,要逐步健全其合约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特色农产品期货的覆盖面,将更多具有一定市场规模且具备标准化交易潜质的农产品纳入到期货市场,为新品种上市提供便利和支持。在新品种上市后要加强监管,解决特色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的不规范问题。

  (四)推动期货标准进入国家标准体系,助力农业标准化发展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通过期货市场的引导,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期货标准注重市场的实际需求,关注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通过不同主体的参与可以将这些标准传导至农产品生产、流通体系中。如苹果、红枣、棉花等期货标准化的推广,在引导农户标准化种植,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提升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期货市场助力农业标准化发展提供了“样板”。由此,期货市场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期货标准及产品服务体系,推动期货标准进入国家标准体系。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中指出,要推进国际标准体系改革,从政府单一供给的标准体系转向由政府和市场共同主导的标准体系。其中,政府主导的标准体系有国家强制性标准、国家推荐性标准、行业推荐性标准、地方推荐性标准;市场自主标准体系有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通过期货标准的引导,努力推动交割、包装、仓储等标准进入国家标准体系,借助于国家标准体系来进行推广。这样不仅能够使得社会各个行业了解期货标准,还能够推动农业生产者借助于期货标准更好地融入全国农业流通体系中,从而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推进国内大循环体系的畅通。

  (五)总结“保险+期货”试点经验,优化试点模式

  从2015年以来,“保险+期货”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在推进农户增收,加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效应。为此,要根据“保险+期货”模式现存的问题,在扩大试点范围的同时优化试点模式,更好地发挥“保险+期货”的作用。第一,及时总结现有的试点经验,对相同品种或同一区域,形成一套可供复制和推广的案例及经验。第二,在“黄箱”政策允许的前提下,中央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推动试点范围从县域向省域范围拓展。第三,尝试新的试点模式,从价格保障走向农户收入保障,在现有价格险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收入保险,落实好保费补贴的资金来源。

  (六)扩大农产品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农产品贸易定价话语权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产品期货也应继续加大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引进境外投资者,提升农产品期货市场在主要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定价影响力。第一,在20号天然橡胶期货试点基础上,将大豆、油脂油料等产业化、国际化水平较高的期货品种作为扩大试点的样本,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积极引入境外投资者,并及时总结扩大开放的经验及教训,有序推动其他农产品期货品种开放。第二,我国应充分发挥巨大买方市场优势,探索建立一批特色及优势农产品贸易人民币定价中心,同时对市场规模大、流动性强的特色农产品期货加快引入境外投资者,形成一批具有区域定价权的农产品期货品种,最终形成以人民币计价的区域定价中心,提升我国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定价影响力。第三,加大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国际合作力度,通过与国外期货交易市场建立合约互挂、结算价授权等方式,积极推动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融入国际期货市场体系,进而扩大农产品期货的对外开放度。第四,尝试在境外建立农产品交割仓库,便于境外投资者就地交割,强化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国际流动性,提升我国农产品期货的国际影响力。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