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从对比语言学角度分析“续译”在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中的作用。139 名中国英语外语学习者 13 周的多轮“续译”结果显示:1) 学习者英汉互译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均提高显著;2) 英译汉中的英语理解及汉译英中的英语运用均提高显著;3) 英译汉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达到了对称发展,而汉译英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依然发展不对称。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思维模式的有意识转换是“续译”高效促译、促学的根源;学习者主导性语言作为译出语或译入语影响翻译技巧的理解与运用,但非主导性语言水平的提升可促进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对称发展。
张素敏; 闫东雪; 刘雪婷, 现代外语 发表时间:2021-07-30
关键词:多轮“续译”;语言对比;思维模式有意识转换;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对称发展
1. 引言
“语言分析和比较是翻译的基础”(曹明伦 2019: 153)。翻译需要译者对比分析语言,理解与运用翻译技巧进行思维模式转换,实现译出语与译入语概念结构对等 (Neubert 2000)。目前翻译技巧培训缺乏系统性,翻译教学研究急需全面深入展开(黄忠廉、王小曼 2020)。“续译”是一种基于“续论”的高质、高效翻译教学方法 (王初明 2018a),能抑制母语补缺,促学译技 (许琪 2016; 张素敏 2019)。但“续译”在英汉互译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中的作用研究缺乏,不利于从语言对比角度分析“续译”何以高效促译。英语动名分立是形合语言,汉语动名包含是意合语言,体现出不同的时空思维模式及语言表征 (王文斌 2019; 沈家煊 2020)。技巧使用有利于译者把握译出语⁃译入语特征进行思维模式转换,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冯庆华 2010; 叶子南 2019)。并且,二语信息理解与运用会存在不对称现象 (Antonova⁃Ünlü 2019)。鉴于多轮“续作”能提升互动强度,强力拉平学习者理解与运用 (王初明 2018b),本文拟采用多轮“续译”,对比学习者英汉互译中的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溯源“续译”何以促译及其影响因素,为高质高效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2. 研究背景
对比语言学“旨在探究不同语言在语法、逻辑和对经验进行概括性分析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涉及“语音、词素、词、短语、句子、语篇”等语言层面对比,还涉及民族思维、文化、心理等对比,在翻译教学与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王文斌 2017: 29)。对比语言学与翻译关联紧密,译者熟知译出语与译入语之间的本质差异才能在翻译中克服母语补缺,进行思维模式转换,达到翻译的地道适切 (王初明 2018a)。
“语言本身就是语言使用者的思想”,不同语言表征体现出不同的思维模式,翻译需要译者对比语言的差异性,采用技巧转换思维模式 (王文斌 2017: 40)。汉语是意合语言,词类缺乏形态特征对句子结构影响不大,而英语是形合语言,着重考虑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沈家煊 2020)。汉语具空间性特质侧重名物,而英语具时间性特质侧重动词 (王文斌 2019)。汉语思维取向侧重过程,英语则侧重结果 (Pinkham 2000)。翻译中忽视这些差异往往会造成理解与产出中产生双向负迁移,出现汉式英语或英式汉英等不地道现象 (Pinkham 2000)。英汉互译中存在组织表达差异,基于语篇对比分析语言差异性,才能做到正确理解原文基础上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实现译文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 (曹明伦 2019)。因此,英汉互译过程中,需要译者进行汉英对比,有意识地运用技巧来实现思维模式转换,促成译出语与译入语之间的概念结构对等,实现译文的准确地道 (Neubert 2000; 冯庆华 2010)。
采用怎样的翻译教学模式,系统实现语言对比与翻译技巧的有机融合,有效转换思维模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黄忠廉、王小曼 2020)。有研究者 (如 吕叔湘 2014) 指出,对比分析不同语言间差异性,运用技巧实现译者思维模式的转换,是高质、高效翻译教学之所在。也有研究者 (如 叶子南 2019) 提到,译者使用翻译技巧可摆脱译出语思维约束,根据译入语特点组织译文,利于提升翻译的逻辑性、流畅性及准确性。但目前翻译技巧训练往往是教师讲解翻译理论或原则后,学员练习讨论或教师给出参考答案进行点评,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语言对比训练,不利于学生形成翻译技巧框架及有效运用相关技巧(黄忠廉、王小曼 2020)。好的译文表明译者能洞悉语言之间的差异,善于运用翻译技巧转换思维模式 (王文斌 2017),但译者需要系统训练才能实现翻译技巧的熟练适切运用 (冯庆华 2010)。因而,寻求高质、高效及可操作性强的翻译教学方法对比语言、促学译技是当务之急。
“续译”指“在翻译的理解和产出之间注入‘续’以促学译技”(王初明 2018a: 37)。“续译”要求翻译学习者对比阅读译出语和译入语双语语篇,充分理解原作内容的同时,反复琢磨对比原文及优秀译文。品味译出语⁃译入语词汇、句法及语篇层面,以及文化、思维等层面差异,利于学习者发现优秀译作中的翻译技巧,理解优秀译作如何运用翻译技巧进行思维模式转换。“续译”还要求翻译学习者同一语篇下接续翻译后进行自译⁃优秀译作对比,利于降低学习者认知负荷,促使其发现自译与优秀译作之间的差距,进而有意识地模仿优秀译作技巧,实现 “动态文本内容”与“静态语码形式”适配 (王初明 2020),利于学习者理解并运用技巧进行思维模式有意识转换。已有研究显示“续译”利于学习者语言信息及情绪信息与优秀译作产生协同 (许琪 2016; 张素敏 2019),但“续译”具体如何提升学习者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如何实现思维模式的有意识转换,尚缺乏语言对比角度实证支持。
语言对比角度研究“续译”,可观察到母语作为译入语与译出语,双语者翻译技巧理解及运用是否会有所不同,也可观察到互译中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是否对称发展,利于溯源“续译”何以高效促学译技。汉英存在思维模式差异 (王文斌 2019; 沈家煊 2020),翻译作为一种再创造过程,需要译者对比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王文斌 2017; 王初明 2018a),运用一定的翻译技巧转换思维,实现译出语与译入语之间的概念对等 (Neubert 2000; 吕叔湘 2014)。信息理解和运用是测量语言能力的重要指标 (Tasseva⁃Kurktchieva 2015),双语者目标语首次接触时间和主导语言均是影响目标语理解与运用对称发展的关键因素 (Antonova⁃Ünlü 2019)。因此,对比主导语言是汉语的晚期中国英语学习者“续译”前后,翻译技巧理解及运用是否存在英译汉⁃汉译英差异,英汉互译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是否发展对称,可分析学习者思维模式转换,溯源“续译”促译机制及其影响因素。鉴于翻译技能需要系统练习才能领会及熟练运用 (叶子南 2019),多轮“续作”更利于产生协同效应强力促学 (王初明 2018b),本文采用多轮“续译”,从对比语言学角度分析“续译”在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中的作用。
3. 研究设计
3.1 被试
被试为某大学 160 名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均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具有一定的双语理解与运用能力,但未接受过系统翻译技巧训练。剔除未参加后测及前测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均高于 7 分的被试共 21 名,有效被试为 139 名。双语概貌调查显示,被试均是小学三年级开始正式接触英语教育,属于晚期英语学习者,除课堂外英语接触时间很少。
3.2 研究问题
1) 多轮“续译”能否显著提升学习者英汉互译中的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
2) 学习者英译汉与汉译英中的翻译技巧理解及运用是否存在差异?多轮 “续译”前后有何变化?
3) 学习者英译汉及汉译英中的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是否发展对称?多轮 “续译”前后有何变化?
3.3 干预材料与实施过程
干预材料选自“书虫牛津英语读物”、习近平讲话、毕业典礼演讲及政府工作报告。主题涉及生活、科技、科研、体育、影评、文学、教育、家庭及时事等 9 个方面,以利于学生适应翻译超学科特征(黄忠廉、王小曼 2020)。参考王初明 (2018a) 及张素敏 (2019) 设计实施,采用前测⁃干预⁃后测设计,共持续 13 周。鉴于“若有教师指导效果更佳”(王初明 2018a: 37),施测者课上领译 3/4 左右前文文本,引导学生反复对比原文与优秀译作,领会优秀译作如何使用翻译技巧实现思维模式转换。要求被试课下模仿前文优秀译作,接续翻译剩下的 1/4 左右文本,并在下一次课上讲解,指导被试对比自译与优秀译作,找出差距。要求被试单周汉译英,双周英译汉。测试时长根据前测所需时间统一设定为 70 分钟左右。被试根据要求独立完成,施测者即本文第一作者。
3.4 测试材料及评分标准
测试包括翻译技巧判断与运用两部分。由于对较低二语水平者来说运用认知负荷更大,理解任务先于运用任务呈现以降低被试压力 (Tasseva⁃Kurktchieva2015)。参考冯庆华(2010)归纳出 10 种翻译技巧:正反译法、转性译法、抽象译法、具体译法、增/减词译法、合/拆词译法、合/拆句译法、转态译法(被动/主动转换)、换形译法及褒贬译法,并抽取相关例句进行测试。第一部分为 20 道技巧判断题,要求被试依据给出的 10 种翻译技巧进行判断。如例(1)a⁃b 所示,1⁃10 题为英文句子及其汉译;如例(2)a⁃b 所示,11⁃20 题为汉文句子及其英译。满分均为 10 分。被试判断正确计 1 分,判断错误不计分。第二部分为 20 道英汉互译题。如例(3)a⁃b 所示,1⁃10 题要求被试英译汉;如例(4)a⁃b 所示,11⁃20 题要求被试汉译英。被试正确运用 1 次翻译技巧计 1 分,运用技巧但翻译不正确不计分。如例(1)⁃例(4)所示,前、后测内容有所不同,但难度相当,相关系数为 .940。
(1) a. We should by no means neglect the evaporation of water. 我们不能忽视水的蒸发作用。(具体译法) (前测) b. We were all deeply touched by her modesty and loftiness. 我们都被她的谦虚态度和高贵品质所深深打动。(具体译法) (后测)
(2) a. 他统治那个地区长达 20 年之久。 He had been the ruler of that region for as long as 20 years. (转性译法) (前测) b. 老师教导我们珍惜每一个机会。 The teacher taught us the value of an opportunity. (转性译法) (后测)
(3) a. I had expected to see a much worse house. 我本来也没指望看到房子好到哪去 [正反译法]。(前测) b. Osborne had been one of the family anytime these 23 years. 奥巴 23 年来对这个家庭来说一直就不是外人 [正反译法]。(后测)
(4) a. 过去的半个世纪见证了中国戏剧的巨大发展。(前测) The past 50 years [换形译法] witnessed great development in Chinese drama. b. 过去的一百年见证了中国的巨大变化。(后测) The past century [换形译法] has witnessed great changes in China.
3.5 标注及统计分析
翻译技巧的运用由两名英语专业研究生标注完成。如例(3)a⁃b 所示,如果学习者把“worse”译为“没……好到哪去”,把“been one of the family”译为“不是外人”,则标注为[正反译法]。如例(4)a⁃b 所示,如果学习者把“半个世纪”译为“50 years”,把“一百年”译为“century”,则标注为[换形译法]。两位标注者 Pearson 相关 系 数 分 别 为 .904、.905,可 接 受 程 度 良 好 。 分 析 工 具 为 AntConc3.2.0 和 SPSS25.0,分别用来统计被试翻译技巧运用频次及进行配对样本 t 检验,旨在分析被试英汉互译中理解与运用前⁃后测是否差异显著,英译汉⁃汉译英是否存在理解与运用差异。
4. 结果分析
4.1 学习者翻译技巧理解及运用干预前后对比
通过配对样本 t 检验分析学习者前⁃后测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有无变化 (见表 1)。结果显示:1) 学习者英译汉翻译技巧理解前测 (M = 2.44, SD = 1.60) 与后测 (M = 7.12, SD = 1.86)差异显著 (t = ⁃25.25, p < .001; MD = ⁃4.68);2) 汉译英翻译技巧理解前测 (M = 3.78, SD = 2.37)与后测 (M = 6.71, SD = 1.72)差异显著 (t = ⁃12.09, p< .001; MD= ⁃2.93)。这一发现表明,学习者英译汉与汉译英中的翻译技巧理解均得到了显著提高。
表 1 同样显示:1) 学习者英译汉中的翻译技巧运用前测(M = 4.88, SD = 1.53)与后测 (M = 6.94, SD = 2.90)差异显著 (t = ⁃7.93, p < .001; MD = ⁃2.06);2) 汉译英中的翻译技巧运用前测 (M = 4.47, SD = 1.60)与后测(M = 9.34, SD = 3.74) 也差异显著 (t = ⁃14.77, p < .001, MD = ⁃4.87)。这一发现说明,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学习者的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均提高显著。表 1 分析结果回答了研究问题一,说明“续译”能显著提高学习者英汉互译中的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
4.2 学习者翻译技巧理解及运用英汉互译对比
通过配对样本 t 检验对比分析学习者英译汉与汉译英中,前测翻译技巧理解及运用 (见表 2)。结果显示:1) 英译汉与汉译英中的翻译技巧理解 (M = 2.44, SD = 1.60; M = 3.78, SD = 2.37) 差异显著 (t = ⁃7.73, p < .001; MD = ⁃1.34),汉译英优于英译汉;2) 英译汉与汉译英中的翻译技巧运用(M = 4.88, SD = 1.53; M = 4.47, SD = 1.60) 差异显著 (t = 2.64, p = .009; MD = .41),英译汉优于汉译英。前测分析结果说明,英汉互译中翻译技巧的理解及运用会因主导性语言是译出语或译入语而存在差异。
同样通过配对样本 t 检验对比分析学习者英译汉与汉译英中,后测翻译技巧理解及运用 (见表 2)。结果显示:1)英译汉与汉译英中的翻译技巧理解 (M = 7.12, SD = 1.86; M = 6.71, SD = 1.72) 差异显著 (t = 2.71, p = .008; MD = .41),英译汉翻译技巧理解显著较高;2)英译汉与汉译英中的翻译技巧运用(M = 6.94, SD = 2.90; M = 9.34, SD = 3.74)差异显著 (t = ⁃6.02, p < .001; MD = ⁃2.40),英译汉翻译技巧运用显著较低。结果表明,技巧理解上学习者英译汉优于汉译英,而技巧运用上汉译英则优于英译汉。
表 2 分析结果回答了研究问题二:1) 干预前,翻译技巧理解上学习者汉译英优于英译汉,而在技巧运用上英译汉则优于汉译英;2) 干预后,翻译技巧理解上学习者英译汉优于汉译英,而在技巧运用上汉译英则优于英译汉。这一结果发现说明,英译汉中学习者对译出语英语的理解提升较快,汉译英中则对英语译入语的运用提高较快。表 1 与表 2 分析结果综合说明:“续译”显著提升了学习者的英语理解与运用,利于目标语理解与运用的对称发展。
4.3 学习者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对称性发展对比
通过配对样本 t 检验分析多轮“续译”前后,学习者的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在英译汉及汉译英中是否发展对称及有何变化(见表 3)。结果显示:1“) 续译”前,学习者英译汉中的翻译技巧理解 (M = 2.44, SD = 1.60) 与运用 (M = 4.88, SD = 1.53) 差异显著 (t = ⁃15.23, p < .001; MD = ⁃2.44),汉译英中的翻译技巧理解 (M = 3.78, SD = 2.37) 与运用 (M = 4.47, SD = 1.60)差异显著(t = ⁃3.66, p < .001; MD = ⁃.69);2“) 续译”后,学习者英译汉中的翻译技巧理解 (M = 7.12, SD = 1.86)与运用 (M = 6.94, SD = 2.90)差异不显著 (t = .67, p = .506; MD = .18),汉译英中的翻译技巧理解 (M = 6.71, SD = 1.72)与运用 (M = 9.34, SD = 3.74) 差异显著 (t = ⁃7.24, p < .001; MD = ⁃2.63)。
表 3 分析结果回答了研究问题三:1) 干预前,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学习者翻译技巧运用均优于翻译技巧理解,说明学习者英汉互译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在干预前均发展不对称;2) 干预后,学习者英译汉中的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达到了对称发展,而汉译英中的翻译技巧运用与理解发展仍不对称。“续译” 后,英译汉与汉译英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的不同对称性说明,与汉译英相比, “续译”更利于英译汉中的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对称发展。
5. 讨论
5.1“续译”促学学习者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
对比多轮“续译”前后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发现,“续译”能显著提升学习者英汉互译中的翻译技巧理解及运用 (研究问题一)。检索学习者“续译”练习发现,学习者对比阅读原文与优秀译作,如“根据条例规定,人们须将家中的垃圾 ……/ According to the regulation, people are required to sort household garbage into……”,会在后续翻译中使用“转态译法”,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办公场所不得使用一次性杯具”翻译成“Government and public institutions are not allowed (permitted) to use disposable cups in the office.”。检索学习者后测翻译也发现,学习者能注意到文化差异,运用“具体译法”把“He is a man who hoes his own potatoes.”翻译成“他只扫自己门前雪。”;能观察到汉英存在名物观⁃变化观本质差异,判断出“你怎么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呢?/ How can you kick down the ladder?”是“合词译法”。因而,本研究发现支持“续译”促译相关研究(许琪 2016; 张素敏 2019),并基于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从语言对比角度提供了“续译” 促译新证据。
语言对比分析对理解原文及译文符合译出语表达习惯至关重要 (王初明 2018a; 曹明伦 2019)。本研究中,学习者通过反复“续”练,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可注意到汉英不同语篇表征,意识到优秀译作中的翻译技巧,并能有意识地在后续翻译中模仿运用,进而达到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的提升。翻译技巧的显意识激活是衡量翻译能力的一个标准 (徐莉娜、罗选民 2006),是译者不囿于译入语及译出语结构,实现思维模式有效转换的重要途径 (Neubert 2000; 王文斌 2017)。因此,“续译”后学习者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习者能够理解并有意识地运用技巧进行标记性“非自动化”翻译,实现思维模式转换,是“续译”促译的根源。
5.2“续译”前后学习者英汉互译中的技巧理解及运用差异
本研究还发现,“续译”后学习者英译汉技巧理解提高较大,而汉译英技巧运用提高较大 (研究问题二)。外语译成母语,译入语组织相对容易,而母语译成外语,译出语理解相对容易。因而,英译汉的难点是理解译出语信息,汉译英的难点则是译文要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 (徐莉娜、罗选民 2006)。因此,本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习者的英语理解与运用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吕叔湘 (2014)、王文斌 (2017) 等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证明学习者翻译水平及目标语水平的提高,需要对比译入语与译出语之间的差异,灵活运用翻译技巧。这一研究发现也同时说明,基于“续”论的“续译”能实现学习者思维模式有效转换,是一种高效的翻译教学方法,也是一种高效的目标语学习方法 (王初明 2018a, b)。
本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很可能说明,学习者主导性语言作为译出语或译入语,会影响其翻译技巧的理解与运用。语言差异体现了思维认知差异 (王文斌 2017,2019)。所知改变所见,语言提供的独特视角和组织方式能改变言语者感觉、感知及判断等思维模式 (Lupyan & Clark 2015)。背景调查显示,本研究被试英语水平、接触量、接触密度及接触时间均显著低于其母语,因而对汉英两种语言会具有不同的体验感知。体验感知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因素,母语与目标语的不同体验感知会导致学习者目标语⁃母语匹配带有主观性 (Cañizares⁃Álvarez & Gathercole 2020; 张素敏 2019)。由此推测,母语作为译出语或译入语,学习者会存在主观性选择组织差异,造成互译中产生翻译技巧理解及运用差异。
5.3“续译”前后学习者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之间的关系变化
学习者前测英汉互译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差异显著,“续译”后英译汉技巧理解与运用达到了对称发展,而汉译英技巧理解与运用依然不对称 (研究问题三)。这一发现支持 Tasseva⁃Kurktchieva (2015)、Antonova⁃Ünlü (2019) 等研究,认为翻译中技巧理解与运用的对称发展同样与双语者主导性语言和目标语首次接触时间相关。本研究被试均是晚期汉英双语者,主导语言均是汉语。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被试译出语与译入语均处于不对称状态。语义信息特征若要显性呈现需与语义所指进行联结,但这一联结超过目标语学习者认知负荷会 导 致 加 工 不 充 分 ,出 现 理 解 与 运 用 之 间 的 不 对 称 (Tasseva ⁃ Kurktchieva 2015)。因而,较低的目标语水平易造成被试出现汉译英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发展不对称。
施测后英译汉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实现了对称发展,则很可能归因于学习者非主导性语言水平的增强。翻译作为语码之间的转换,不同于词素、词汇及句法学习中的理解与运用 (Antonova⁃Ünlü 2019),要求译者对比不同语言所蕴含的概念认知差异,运用翻译技巧进行思维模式转换,实现译入语⁃译出语概念结构对等 (Neubert 2000)。“续译”强调原文⁃优秀译作对比,学习者翻译⁃优秀译作对比,利于学习者洞悉不同语言表征差异,并在续译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技巧进行模仿实现思维转换,因而会提升目标语学习 (王初明 2018a;王文斌 2017)。因此,本研究是对 Tasseva⁃Kurktchieva (2015)及 Antonova⁃Ünlü (2019) 等的补充。我们认为,翻译中除主导性语言外,非主导性语言水平的提高也会促进学习者理解与运用的对称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本研究发现学习者的目标语理解与运用得到了提高,但没有测试被试“续译”后英语水平,这一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
6. 结语
本研究采用多轮“续译”,对比分析学习者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发现:1) 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多轮“续译”均能显著促学学习者翻译技巧理解及运用,能促进目标语理解与运用对称发展;2) 主导性语言作为译出语或译入语会影响学习者翻译技巧的理解与运用,但非主导性语言水平的提升会促进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对称发展。本研究从语言对比角度提供了“续译”促译新证据,丰富了 “续”论研究。但本研究只是综合分析学习者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没有区分不同技巧之间的异同。词类转换是翻译中的重要现象(冯庆华 2010),汉语具有空间性特质侧重名物,而英语具有时间性特质侧重动词(王文斌 2019),今后需深入研究不同词类的翻译技巧理解与运用。还需说明的是,虽然基于“续”论的“续作”已被证明能更好地促译、促学 (Zhang & Zhang 2021; 许琪 2016),为了更为直接地判断“续译”是否比常规翻译训练更有效,建议后续研究增加对照组,进一步对比“续译”促译促学效果。此外,虽然不同“续译”材料长度相当,介于 643⁃654 之间,但不同的文体、体裁可能具有不同的复杂度和熟悉度,会影响学习者的技能和知识学习(Sung & Kim 2020)。因而,今后还需选用同一文体、体裁或主题的施测材料,以进一步分析多轮“续译”促译、促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