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 IP 是传递城市文化精神的象征符号,需要具有一定的地方特性和自带流量的传播力。 作为南戏发源地的温州,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南戏文化遗存,并一直以不同的形态不断被承继、渗透在当代人们的生活中。 从南戏文化基因中解码南戏的经典剧目和特点,提炼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其转译成温州城市 IP,有效地融入当下的生活方式与受众的心理产生情感共鸣,用新时代的文化产业模式更好地促进城市文旅产业的发展。
本文源自叶茜, 中国皮革 发表时间:2021-07-27 13:08
关 键 词:南戏;文化基因;城市 IP;文创应用;传播
1 城市 IP—南戏文化基因
城市 IP 是对城市精气神的特色凝练而创造出的一个符号化、个性化的具体代表,它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传播性,能快速聚集人气和提高城市认知度。[1]伴随着当今互联网的极速发展,全球文化在碰撞中交融,这使得城市 IP 的形象打造突显成为重要的文化营销途径。 成功的城市 IP 应具有历史性、文化性、独特性、当代性和延展性的特征,是具有故事和情感意义的符号。 城市 IP 的文创便是在这个特定概念下衍生出的文化创新产物,它开启了当代城市文化的新模式,也为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生,并能以点化面地快速助推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
温州,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城市,不仅有着领先的商业模式,更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这为当代温州的城市 IP 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先天资源。 发源于温州的南戏,自古以来一直以不同的文化遗存形式流传于民间。 温州有着众多的非遗项目,其中 4 项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就包括南戏的遗存———永嘉昆曲。 2019 年第 14 届浙江戏剧节首次在温州举办,这无疑是对温州戏剧文化历史发源地的认同,也为南戏文化在温州承继发展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温州在本次戏剧节除了展演各类地方戏种,还以此为契机,融入当下的生活方式,迎合年轻的时尚品味,走上了“互联网+” 的商业模式。 由此不难看出,南戏文化正以一种新的姿态掀开城市新的篇章。
南戏文化饱涵着古老温州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追溯南戏文化基因的痕迹,更能了解温州城市的文化发展。 在祖国 70 周年华诞之际,温州市政府推出的“看南戏,游温州” 文化旅游项目更是将南戏推上了当代的舞台。 2 条“看南戏·游温州”文旅产品线路,分别是:
戏源之旅: 温州 南戏博物馆——— 瑞安 忠义街(玉海楼、鼓词馆)——— 瑞安 高则诚纪念堂——— 文成西坑让川古戏台——— 平阳 腾蛟 忠训庙古戏台——— 苍南 碗窑古村——— 泰顺 廊桥文化园。
戏窝之旅: 温州 南戏博物馆——— 池上楼———江心屿——— 永嘉 楠溪江 (丽水 古街、苍坡古村、应界坑村)——— 乐清 雁荡山、黄塘村古戏台[2]。
可以说,南戏文化已经成为游览温州的一条城市文脉,一个象征性的符号。
2 温州的百戏始祖———南戏
温州是百戏始祖“南戏”的发源地。 在明代祝允明的《猥谈》中就明确指出“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余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 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3]。” 据史料记载,南戏早在宋朝就开始形成,明叶子奇《草木子》云:俳优戏文,始于《王魁》,永嘉人作之。 …… 其后元朝南戏尚盛行。 “现存《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的《张协状元》系南宋中叶温州九山书会‘才人’创作,近年仍由永嘉昆剧传习所演出,轰动全国。 有元代‘四大南戏’之称的《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杀狗记》,大多出自温州人之手,亦一直为温州昆剧的常演剧目[4]。”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南戏最早始于温州。
由于南宋时期宋室南迁,使两浙一代在经济上逐渐成为朝廷支柱,甚是繁荣,也丰富了城市的文化生活。 南戏随之发展,流传于瓦舍勾栏,滥觞于民间,是当时民间大众的主要消遣娱乐和各种节庆祭祀活动必不可少的传统项目。 徐渭在《南词叙录》里也提到南戏是“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说明其真实的“民间性”。 南戏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皆来自民间,是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缩影,反映百姓真实生活的艺术写照,它所固有的内在品质便自然与观众的心理产生情感共鸣,这也正是其能够持续生存的原因。
南戏来源于民间,又融于民间。 在其盛行的年代,温州民间每姓必有在宗祠、社庙里建戏台。 而坊间瓦舍(也叫瓦子、瓦市,宋朝固定的娱乐场所)的迅速发展与百姓在其中的流连,也证明了当时南戏的盛况,至今温州城区还保存有瓦市巷。 如今,最原始的南戏形式已经消失,但是它却以不同的形态流传下来,并以多种形式活跃在温州民间舞台,如永嘉昆曲、瓯剧、瑞安高腔等都承继着南戏文化的独特魅力,甚至泰顺木偶戏、布袋戏的演出剧目也受之影响。
3 温州民间的南戏文化基因
在温州,因为南戏的广泛流传,受之影响的各类民间艺术文化也都烙下了南戏的影子,相互渗透。 南戏文化基因以独特的方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建筑装饰和工艺品中,如瓦当、石座、门壁、床雕、夹被、剪纸、瓯绣、瓯塑等,都有应用南戏题材。 这些戏曲主题的物件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南戏文化的路径,以带有浓郁特色的民间艺术勾勒出南戏剧目的精彩瞬间,也为探寻南戏历史和挖掘温州城市 IP 提供了珍贵的实物研究资料。 为了符合城市文创 IP 的特征,笔者对留有南戏文化基因的物件展开了相关的调研,在此提及的除去了与南戏直接有关的戏曲文物,更多关注的是以图形性为主的非遗物件。
3.1 南戏与蓝夹缬
蓝夹缬,是温州民间婚俗嫁娶时专做被面图案而采用的特殊印染工艺(见图 1)。 它的纹样有极大数量是以南戏为题材,通过传统民间的装饰构图形式进行印染,颇有版画艺术效果,是传统染织品中以戏曲人物为主要纹样的唯一作品,堪称当时的工艺奇葩。
乡村学者张琴女士以戏曲蓝夹缬这一独特的视觉角度解读了南戏在温州民间的流传历史,并首次以自己在田野实地考察搜集的大量文献实物来证实了南戏与蓝夹缬的渊源。 蓝夹缬中的戏文很好地说明了它与南戏是同一时代的产物。 虽然南戏从民间慢慢走入正统的宫廷,“逐渐成为‘富贵家不可无’ 的 ‘ 山 珍 海 错’, 而 不 再 是 ‘ 家 家 皆 有’ 的 ‘ 布 帛 菽粟’” [6],但它的文化魅力依然在民间被广泛渗透、传播。 戏曲蓝夹缬中的图案造型以南戏元素融入,将那些经典的剧目和戏曲人物生动形象地再现于百姓的寻常物件中,以弘扬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等内容为题材的戏文在别样的民间艺术展现下,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3.2 南戏与剪纸温州民间的剪纸与南戏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温州民俗活动中南戏更是深入民间,如数家珍,所以温州民间剪纸素来都有表现戏曲元素的传统。 “据《乐清县志》记载,元代大德年间,‘社里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为 众 共 赏, 与 民 同 乐’。 这 里 的 ‘ 剪 彩’ 就 是剪纸[7]。”
温州乐清的细纹刻纸极富地域特色,最初主要是作为装饰的龙船花,除了以吉祥如意、避凶趋吉为主题的吉祥花草和灵物瑞兽,人物基本提取“红楼” “西厢”中的戏曲人物等居多。 细纹刻纸不同于北方的剪纸,其构图相对严谨,图案分主图和辅助图形,特别是在辅助图形中下足了功夫,每一部分的图形都不重样,细如发丝,繁复有致,十分有表现力,堪称中国一绝。 还有温州苍南的彩色刻纸则将戏曲脸谱融合了国画、版画、皮影、丝印等多种艺术手法进行表现。
图 2 是 90 后剪纸非遗传承人朱铭在疫情期间刻制的作品,主题为《乾坤永吉》,寓意国泰民安。 其借鉴了蓝夹缬中的戏文形式进行表现,集合了南戏、蓝夹缬和剪纸的特点,呈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