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维导图将大脑内部发散性思维过程进行了外部呈现,是“一图值千字”的整体思维工具,目前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然而,外语教学领域对思维导图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止于单个课程中的应用性研究,鲜有其应用于某个领域的整体性研究。文章基于思维导图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探究其在该领域应用的教学原则、方法和教学评价。
本文源自邢小艳; 孙海燕, 职业技术 发表时间:2021-07-20
关键词: 思维导图; 英语专业; 教学; 应用
0 引言
2018 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创新形式、改革教法、强化实践,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1]。2018 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2]。2019 年 8 月 28 日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卓越拔尖人才干部研修班做的题为《严起来 难起来 实起来 忙起来 把本科教育质量实实在在提起来》的报告中再次提到让学生忙起来,让教学活起来。
教学改革是永恒的主题,新形势下本科教学改革的焦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校、专业和课程特点,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养,改进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将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手段有机结合,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进一步推动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中国外语学科建设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发展。新时代背景下,全国外语类专业必须在新的历史形势下主动适应,服务国家战略转型和发展,重新定位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2018 年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提出,我国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1]。根据 2018 年 9 月 10 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我国外语界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为此,高等外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2020 年 4 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进一步为外语类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与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被忽视和边缘化。《指南》对新文科和新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英语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进一步压缩了技能类课程的比重,强化了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人文类课程,具体表现为: 对通识课程做了界定与说明; 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设置了体现人文属性的课程; 在各专业方向也提供了多门可供参考的人文属性课程。同时《指南》强调了专业与学科之间的融通,在《国标》基础上,将专业与学科融通的理念贯穿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中,进一步明确了英语专业的跨学科特点,要求学生成为掌握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的 “复合型”人才。因此,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要求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为当下英语专业学习者的全脑开发和高效学习与思维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迎合了当下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需求。
1 思维导图与英语专业教学
思维 导 图 是 英 国 学 者 托 尼 · 布 赞 ( Tony Buzan) 创建的一种表达放射性思维的整体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从中央发散出去,运用曲线、符号、单词、图片以及颜色,形成一个自然的有机组织,达到“一图值千字”的效果。思维导图从一个中心开始,每个单词或者图像自身都成为一个子中心或者联想。整个图像合起来以一个无限延展的分支链的形式从中心向四周发展[3]。思维导图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用全脑思维代替线性思维,由此左右脑的机能被充分激发,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目前思维导图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相关研究也蓬勃发展。但是外语教学领域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高校英语专业相关研究更是几近空白。截至 2020 年 7 月 30 日以“思维导图与教学”为主题在中国知网共搜索到 6612 篇文章,然而以“思维导图与高校教学” 为主题却只搜索到 58 篇文章,以“思维导图与外语教学”为主题搜索到 33 篇文章,以“思维导图与高校英语教学”为主题搜索到 9 篇文章,以“思维导图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为主题只搜索到 1 篇文章。
当前形势下,时代发展和高校师生思维导图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为其广泛应用于英语专业教学实践中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同时这也是时代、专业和学生发展的客观需求。
1. 1 必要性
在互联网带给我们众多福利的同时,其海量信息和快餐式信息呈现、传播和消费而引发的认知超负荷、知识碎片化和思维表面化等问题成为制约和影响当代大学生学习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以思维导图为基础的教学可以有效应对大数据时代的不利因素,引导学生辩证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学会深度思考,深度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同时,该教学理念和实践可以迎合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完成专业和课程学习,实现英语专业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首先,当前在校大学生生于且长于信息时代,从小适应了各种各样生动形象的学习和娱乐内容,对视、听、触等多模态和非单一文字的学习形式和内容更加感兴趣。然而,当下英语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是以长篇的文字形式来呈现的,容量较大,专业性强,很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和畏难心理,尤其是学业基本功较薄弱,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其次,自下而上式学习是当下在校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而该学习方式无法应对大学阶段学习体系化和专业化甚至跨专业化的要求和挑战。
1. 2 可行性
首先,伴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发展,很多中小学教学理念和方法已经非常先进,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和城市中小学。很多地区中小学将思维导图这一教学理念和方法引入日常教学实践。例如 2020 年疫情期间,山东教育卫视推出《新课堂———同心战“疫”》特别节目,山东省很多中小学以此为题材,鼓励广大中小学生围绕疫情防控新课堂特别节目绘制思维导图。因此,当下众多中小学学校和教师尝试将思维导图的理念和方法引入教学实践和改革过程中,这为高等教育以思维导图为支撑和引领的教学改革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其次,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认知心理发展迅速,为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奠定了心智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维独立性增强,不仅善于理解知识而且善于获取知识; 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逐步理解客观现实对立统一的本质,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 创造性思维逐渐确立,慢慢学会发挥复合思维、发散思维和远距离联想能力,用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产生具有发现性、创造性和突破性的成果。
再次,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执行者,高校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综合素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成败。近几年高校教学改革呼声此起彼伏,各种改革实践不断进行。随着全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度推进,各种形式的会议、培训、竞赛和网络资源使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思想意识、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方法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和改进,尤其是伴随着思维导图在外语教学中的逐步推广,对其在不同课程中的实践和应用性研究,其灵活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反复验证和逐步认可,为思维导图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深度推广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2 思维导图应用于英语专业教学
将思维导图系统应用于英语专业教学是一项科学严谨的工作,需要认真考虑教学原则,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深化教学评价改革等,做到统筹兼顾,稳步推进。
2. 1 教学原则
2. 1. 1 循序渐进的原则
笔者通过对所在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调查和访谈了解到: 大部分学生对自主学习持积极态度,视计划、监控和管理学习为己任,但依然对教师存在相当程度的依赖性,因为他们不够自信,学习动机不足,并缺乏足够的用于指导他们自主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更是亟待加强。疫情期间的网络课程学习也进一步验证了学生该方面的不足。而思维导图在课程教学和学习中的灵活运用是在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进行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其相关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练习加反思,逐步提升学生自上而下信息加工能力和培养其深度思考的习惯。因此,在尝试将思维导图融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2. 1. 2 因课制宜的原则
鉴于思维导图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它可以广泛应用于英语专业众多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但是要根据课程性质和学习内容来决定思维导图运用的范围、程度和具体形式。例如在“综合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国家概况”“英语语法与写作”“英美文学史及选读”“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史”等专业课程以及跨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知识重构和整合。因此,无论是教师授课还是学生学习与展示,都可以以思维导图为支撑性工具,在深度思考和系统思考的基础上厘清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完成知识体系的框架搭建和细节填充,这有利于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的宏观构建和微观掌握,专业技能的夯实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在“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语音”“英汉互译”“英语口译”等实践和技能性偏强的课程中,相关教师和学生则可以以思维导图为辅助工具进行相关理论讲解和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技能剖析和展示并进行综合训练和实践。
2. 2 教学策略
2. 2. 1 内容依托
内容依托式教学简称 CBI,指将语言教学建构于某个学科或主题内容的教学之上,把语言学习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学科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语言水平的提高[4]。新形势下的英语专业教学,不再是纯粹的语言或技能教学,而应以“语言服务”为导向,以主题和学科内容为依托,以思维导图为支撑,做到生动形象,提纲挈领,在掌握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专业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出各个领域真正需求的专项英语人才。
2. 2. 2 产出导向
产出导向法简称 POA,包括驱动、促成、评价和补救四个环节,强调学用一体,输入和输出紧密结合,通过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性学习和多形式评价来有效推动学生的学习[5]。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建,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实际产出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输入。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发挥积极的中介作用,通过包含思维导图在内的多种形式的输出驱动,脚手架的搭建来完成输入促成。最后,通过展示典型样本和评价焦点,引导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形式以评促学。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可以渗透思维导图的理念和实践,在推进语言和相关学科学习的同时,推动学生深度分析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2. 2. 3 小组探究
Littlewood( 1999) 认为,根据自我调节的程度,自主学习可以分为前摄自主和后摄自主。前者指学习者完全独立于外界影响的自主学习,后者指教师指导性介入下的自主学习。他提出后摄自主学习对东方学习者可能更有效[6]。郑秀梅、刘韶芳( 2008) 也指出后摄自主结合小组学习可以成为中国学生外语自主学习的基本模式[7]。我们所倡导的思维导图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同样需要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和小组探究的作用。此学习形式既可以让学生充分挖掘个人潜能,学生间进行思维碰撞,发挥团队协作的作用,同时可以减轻学生自己学习的焦虑,提升其自信心。当然,在此过程中任课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因素合理设计班级小组划分,尽量达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男女混搭,优势互补,从而将小组学习的优势最大化。
2. 2. 4 教师脚手架
在教学原则部分提及大部分英语专业本科生对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生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动机的提升,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养成的引导,小组活动的监督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技能的培养,思维导图的精准掌握和灵活运用,还是主题或者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搭建都离不开教师的支撑和引领。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脚手架的作用,在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性质,围绕主题内容进行典型示范和评析,布置难度适中的练习和作业,充分发挥小组协同作用,不断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同时,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不断学习和掌握思维导图以及自主学习方面的相关策略和技巧,从而逐步减少对教师的依赖。
2. 3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和建设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无论是社会、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新的教学理念和视角下,需要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团队协作、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素养等综合素质评估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中,同时注意收集评价依据、采集学习行为、注意数据驱动的教育评价; 将教学管理者、督导室、同事和学生对相关课程教学和改革评价作为课程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即以学校和学生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作为重要的评估依据。
此外,思维导图框架下课题申报数量和质量、精品课程和课程群建设、教师讲课大赛等教学成果、学生社会实践和就业单位满意度都可以纳入课程和专业教学改革评价体系中。换言之,以社会的认可度作为重要的评估依据。
综上所述,可通过社会评价、学校评估和学生反馈三者相结合的形式,从而形成多方位立体的评价体系,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3 结语
思维导图自 20 世纪 60 年代被提出后,就被称为“终极思维工具”“瑞士军刀般的思维工具”,其应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可。思维导图应用于英语专业教学中是主客体的客观需求。思维导图应用于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应遵循循序渐进和因课制宜的原则,以“语言服务”为导向,采用内容依托式教学,以产出为导向,充分发挥教师脚手架和小组探究的作用,拓宽教学评价维度和指标,深化以思维导图为基础的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为相关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和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当然,在今后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认知和经验主义的层面,而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多课程联动的专业范围内的实证研究来验证思维导图在英语专业教学实践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