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内生性通胀与外生性通胀理论

时间:2021-07-15分类:财政金融

  摘要:凯恩斯经济学派的衰落源于一个长期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是通货膨胀无法与宏观经济实现顺周期的问题。人类最理想的宏观经济情形就是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那样:经济繁荣时有通胀无失业,经济萧条时有失业无通胀,但“滞涨”打破了这一局面,现实经济与菲利普斯曲线的偏离导致凯恩斯宏观调控政策的失灵以及凯恩斯学派的衰落。本文提出了内生性通胀和外生性通胀的概念,其中内生性通胀完全是与宏观经济顺周期的,可以通过财政政策解决,而外生性通胀则与经济周期无关,需要用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本文还计算出了内生性通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计量关系,这一中国新凯恩斯主义通胀理论的提出可以让凯恩斯经济学实现重新复兴。

内生性通胀与外生性通胀理论

  本文源自高连奎, 当代经济 发表时间:2021-07-10

  关键词:通货膨胀原理;滞胀;内生性通胀;外生性通胀;中国新凯恩斯主义

  一、内生性通货膨胀本质是一种经济增长现象

  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学派将通胀区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胀两种,货币学派则将通胀统一看作是一种货币现象。本文则将通货膨胀分为“内生性通胀”和“外生性通胀”两种。“内生性通胀”是指因经济内部自身因素引起的通胀,本质是一种经济增长带来的现象。而内生性通胀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正常经济增长引起的通胀,另一种是由经济过热引起的通胀。通缩则相反,通缩是经济衰退的结果。

  经济正常增长引起的内生通胀,称为“劳动生产率通胀”,所谓经济正常增长是企业产能正常扩张能力之内的经济增长。经济过热是指就业饱和之后或企业产能达到极限后的增长。经济过热造成的通胀是需求过度、供给不足造成的。

  “外生性通胀”是由非经济增长因素导致的通胀,比如自然灾害、资源短缺、内部货币超发、外国货币外溢等。这些因素导致的通胀与经济增长无关。外生性通胀也可以分为生产要素短缺和货币因素两种,一般主要是由生产要素短缺引起,真正货币超发引发通胀的情形极其少见,只是在一些战争或极端政治条件下才会出现。

  也可以将内生性通胀称为“经济增长性通胀”,外生性通胀称为“非经济增长性通胀”。由经济增长引起的内生性通胀是常见情形,几乎年年都会出现。外生性通胀属于例外情况,算是特例,只有在偶然情况下才会出现。

  如果要与传统通胀理论进行“话语对接”的话,在内源性通胀中,由正常经济增长引起的通胀属于“成本推动型”的通胀,经济过热引起的通胀属于“需求拉动型”的通胀。但笔者不主张用“供给”“需求”这些词汇,因为这都是过程原因,不是根本原因。而是主张用正常经济增长引发的“劳动生产率通胀”和“经济过热通胀”两个提法。因为这样的概念更能揭示通胀的本质。

  无论是“内生性通胀”还是“外生性通胀”,都不能轻易动用货币政策进行治理。内生性通胀其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因此可以通过降低经济增长的方式解决。外生性通胀则要辩证治理,如果外生性通胀是由于生产要素短缺引起的,则应通过产业政策解决,如果是因为货币政策引起的则需要用货币政策解决。

  在中国,通胀周期经济体现为“猪周期”,通胀跟“猪肉价格”高度相关。而生猪养殖的产业周期却与宏观周期完全不一致。对于“猪肉价格”引起的通胀需要通过产业政策鼓励生猪养殖、放宽养猪用地要求、放宽养猪行业的环保限制等方式解决。另外,由粮食价格、房地产价格引发的通胀也应该通过产业政策解决,中国近年实行的敏感地区房地产“限购”、“房住不炒”政策都极大地缓解了来自房地产价格的通胀。

  同样,自然资源短缺引起的外生性通胀同样也需要通过产业政策解决。比如,我国石油短缺,则可以通过发展风能、太阳能加以替代。美国页岩气产业的崛起,极大地降低了美国的能源价格,缓解了美国经济的通胀压力,而其滞涨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第四次中东战争引起的石油禁运,也带有典型的外生性通胀的特征。

  货币引发的外生性通胀更多是由货币外溢引发的通胀,2008年之后美国实行的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曾经引发了金砖国家的大幅通胀,中国当时的应对做法是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建立“蓄水池”等。这种做法由当时的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舆论界将其称为“小川池子”。

  国内故意货币超发几乎是很少发生的事情,只有在战争或国家陷入极端政治环境时才出现。美国“滞涨”也有货币超发的因素,但当时也并非故意,而是因为错误运用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货币政策导致的。少量的货币超发不一定引发通胀,因为货币需要借助供需环节才可以进入实体经济,在经济萧条时,供需疲弱,少量货币超发只会引发资产泡沫,不会引起通胀,2008年之后的量化宽松并没有引发通胀就是如此。而战争时期的货币超发容易引发通胀主要是由政府购买引起,而非私人市场的供需。

  总之,治理“外生性通胀”,产业政策是根本。目前经济学中很少提到用产业政策治理通胀,但这个短板必须补上,中国在利于产业政策治理通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非常值得总结。

  二、内生性通胀原理:正常经济增长为何总会伴随温和通胀?

  对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几乎每年都会有通胀发生,但并不像货币学派解释的那样每年国家都货币超发,而是因为这些国家经济每年都有增长,当经济不增长的时候,就没通胀了,这类通胀属于“内生性通胀”,本质是“劳动生产率通胀”。劳动生产率通胀是指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工资提高引起的通胀。

  内生性通货膨胀很大一个原因是由劳动者工资上涨造成的,当然劳动者工资上涨也是因为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基础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意味着劳动者创造价值的提高,劳动者创造价值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就提高,劳动者的收入越高,劳动力的价格就会越来越贵。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必然推动商品价格的上涨,内生性通货膨胀就是这么来的。所以,一个国家只要经济不停滞,必然会有通货膨胀,只要是正常的年份,都是通胀的,这也是经济增长的自然通胀率,是内生性通胀的主要来源。

  内生性通货膨胀形成的逻辑链条如下:

  经济增长→工资升高→用工成本升高→产品成本升高→物价升高。

  在经济发展中,会不会出现工资和物价同比例增长呢,一般不会。一般都是工资的增长会高于物价的增长。那工资上涨与物价上涨的缺口去了哪里呢?那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中节省的劳动。这是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在生产产品中所需的劳动在减少,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会降低,价格当然会降低,比如汽车、电子产品价格就上升得慢,甚至一直在降价。

  一个产品在经济发展中会涨价还是降价主要取决于其劳动生产率的改善情况,劳动生产率提升快的行业就降价,劳动生产率提升慢的行业就涨价,前者可以缓解通货膨胀,后者可以推高通货膨胀。正因为有一部分行业一直在提升劳动生产率,所以通胀才不会与劳动力价格同步提升,社会才可以进步,民众的生活水平才可以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改善一部分是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另外也是因为生产工艺的改良。

  因此,经济平稳增长时期的通胀与供给需求没有关系,纯粹是成本推动型通胀。确切地说是工资推动型的通胀,而工资增长又是经济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推动的,所以这种经济平稳时期的通货膨胀也是经济增长造成的,与货币因素无关。

  三、正常经济增长情况下,内生性通胀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关系

  因为内生性通货膨胀的形成原理非常清楚,所以内生性通胀的数值也可以非常容易地计算出来。因为内生性通货膨胀完全与经济增长相关,所以可以一个模型来计算内生通胀情况下的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在这个模型中,将通胀率等同于劳动成本的增长,并且不考虑企业家的利润等因素。

  首先,以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为假设进行计算,如果劳动生产率增长一倍,即增长100%,那产出增长也是100%。其次,再计算劳动生产率增长一倍时的劳动成本变化,当产出增长一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劳动生产率变化,那用工成本增长也是100%,但是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用工数量降低一半,所以用工成本只增加50%。当劳动生产率提升一倍时,产出增长率为100%,劳动成本增长率为50%。因为在正常经济增长情况下劳动成本增长率可以视同通货膨胀率,所以内生通胀情况下,通胀率仅仅为产出增长率的50%,用公式表示为:通胀率=GDP净增长率*50%。

  现实中,不仅要计算GDP净增长率,也要计算名义GDP增长率,名义GDP增长率为GDP净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所以在上面假设中,名义增长率为150%。这样内生通胀膨胀率为名义GDP增长率的三分之一,也就是内生通胀率=名义GDP增长率/3。然而通胀率并不是计算出来的,而是统计出来的,这样也就为计算外生性通胀提供了可能,即外生性通胀率=统计通胀率-内生性通胀率。

  四、经济过热性增长引起通胀的原理

  本文内生性通胀分为正常经济增长引发的通胀和经济过热引发的通胀,两者虽然都是内生,但原因不同,经济过热引发的通胀主要是供求引起。

  微观经济学里,物价的浮动都与供需有关,当供给大于需求时,物价下跌;当供给小于需求时,物价上升。通货膨胀对应的是价格上升现象,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是因为需求大于供给,这里面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确实是因为供给太少,另一种情况就是现实需求太大,供给不上。经济增长过快时,社会投资过于旺盛,企业家为了占领市场,所安排的产能扩张规模要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企业产能的扩张往往伴随着企业采购的扩大,企业产能扩张越多,采购就越多,就会造成基础原材料供应紧张,如石油、钢铁等价格的上涨,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的通货膨胀。所以经济过热过程中的通胀都是这样造成的。经济衰退时,企业投资需求会下降,就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物价就会出现大面积下降,经济就会出现通货紧缩。而货币只是一种计价手段,因为很多产品“供给难度”很大,价格提高也不能马上增加生产,让价格得以重新下降,最终只能是一段时间内的高价格,对外就表现为通胀。

  本文这里比较强调“企业的需求”,经济过热性通胀都是企业需求带动的,而非民众需求。石油、钢铁属于“高供给难度产品”,产能扩张则不是那么容易,一个油田或一个钢铁厂从建设到投产往往需要很长的周期,比较容易产生供给不足,因此这些产品最先出现价格上涨。这种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是由“供给难度”造成的。因此每一轮通货膨胀都会出现基础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生产资料的物价上涨在经过一个周期后就会传导到生活资料的价格中,就会反应到“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中。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绝大多数时候面临的通胀是内生性通胀,都是因为经济增长造成的。凯恩斯在其《通论》中以“就业饱和”为界线,将经济分为“就业饱和”和“就业不饱和”两种状态。市场就业不饱和时,扩大社会需求不会引起通胀,市场就业饱和之后,扩大社会需求会引起通胀。

  本文认为应该增加两个阶段,分别是“企业未达到产能极限”的阶段和“企业达到产能极限”的阶段。政府投资引起的经济需求如果超出了产业产能极限,就会引起通胀。企业产能极限一般出现在“生产资料”市场,因为“生活资料”市场的产能扩张很快,而“生产资料”市场的产能扩张则比较慢,最常见的就是石油、钢铁、农业几个市场,生产周期都很长,不容易扩大产能。

  凯恩斯的经济划分非常具有“洞见”,但还是存在一种状态,即“就业不饱和,但是社会总需求已经超出了企业产能极限”的阶段,这时仍然会出现通胀。因此,增加一个将“企业扩张极限”作为划分经济阶段的标准更科学。

  当然“就业”也是“企业扩张能力”的一种,如果“就业饱和”出现在“企业扩张能力达到极限”之前,那么“就业饱和”就是界线。如果“产业扩张能力达到极限”出现在“就业饱和”之前,那么“产业扩张能力极限”就是界线。因此,宏观经济会有四种状态:第一种是既没有达到“就业饱和”,也没有达到“企业产能极限”的市场状态;第二种是市场已经达到“就业饱和”,但还没有达到“企业产能极限”的状态;第三种是“就业还没饱和”,但是已经到达“企业产能极限”的状态;第四种是既达到了“就业饱和”,又达到了“企业产能极限”的状态。

  不管市场先达到了“就业饱和”,还是先达到了“企业产能极限”,都不能再扩大市场需求,不然就会引发比较大的通胀。超出产能极限,或是就业饱和之后的经济增长就是“过热增长”。中国在2007年的“经济过热”就是典型的超出“产能极限”型的过热,当时引发了国际大宗商品的过热。中国在2010年的经济过热就是“就业饱和”型的过热,当时主要表现为“民工荒”。

  当然无论哪种“经济过热”都是中国经济独有的情况,其他国家经济增长很慢,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中国未来能否再现“经济过热”,也很难说。

  五、“通胀—增长定律”——兼破解量化宽松未引起通胀之谜

  内生性的通胀是一种“经济增长现象”,也可以称为“通胀—增长定律”,在此其可以分解为两个定律:第一定律是“经济有增长就必然有通胀”,这背后的理论其实就是劳动生产率理论和经济过热性通胀理论;第二定律是在没有市场短缺的情况下,没有增长就无法形成通胀。其中,第一定律不需要解释,几乎每年、每月的经济情况都在验证这个定律,关于定律二,可以用来解释美国和日本为何实行量化宽松而没有出现通胀的现象。

  美国和日本实行量化宽松时,虽然增加了货币,但是这些货币并没有带来经济增长,所以也没有引起通胀。当然这是建立在货币超发不太多的情况下,如果货币超发太多,则属于外源性通胀了。

  通过“通胀—增长定律”,还可以得出两个与经济通胀有关的政策建议:第一,有了通胀,不必“紧缩货币”,而是通过“经济降速”就可以治愈;第二,要想形成通胀,必须先形成增长。换言之,要想走出通缩必须先形成增长。第一个主张,主要是针对经济增长过快的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比如中国曾经出现多次因为经济增长过快导致的通胀,第二个主张主要是针对那些饱受“通缩之苦”的发达国家提出的。人们虽然警惕通胀,但通缩的危害比通胀还厉害,所以很多发达国家经常面临通缩。

  针对美国、日本经济的“量化宽松—无通胀”之谜,日本本土经济学家对这种现象给出的解释是“资产负债表”衰退,即日本经济处于比较长的资产负债表修复时间。但日本距离20世纪90年代的资产泡沫破裂已经二十年了,即使存在资产负债表修复时间,也早该修复好了。

  传统货币理论认为,货币宽松容易形成通胀,但这一理论被日本和美国的经济现实否定了,日本和美国都实行了长时期的量化宽松,但并没有出现通胀,这一现象传统货币理论是解释不了的,只有量化宽松没有形成经济增长,没有增长就没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没有需求的扩大,通胀就不会形成这一理论才可以解释。

  六、货币学派对通胀的解释为何错误?

  美国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通货膨胀本质是一种货币现象”。而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货币超发确实可以导致通胀,但不能一见到通胀就认为是货币超发。通胀是经济增长导致的,而不是货币超发导致的,通缩是经济衰退导致的,是一种经济衰退现象,也与货币少发无关,通胀与通缩分别是经济增长与衰退在物价上的表现,不能因为物价是以货币为单位衡量的就认为通胀或通缩是货币现象。因此,在没有外生性通胀因素影响的情况下,通胀就是一种经济增长现象,通缩就是一种经济衰退现象。只有在外生性通胀因素干扰的情况下,通胀与通缩才会出现与经济增长、衰退的不对应现象。

  用货币政策治理通胀,最终紧缩的也是投资需求。当发生通货膨胀时,世界各国的央行往往会通过“紧缩货币”进行应对,这种方法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此人们往往从“货币数量说”的角度进行解释,因为市场上货币少了,商品的数量不变,自然价格会降低。这种解释从理论上是说得通的,但是货币的作用原理却不是这样的。现实中,用“货币紧缩”治理通胀也是通过供给需求原理起作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往往紧缩的是投资。央行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最终导致市场上的货币开始减少,企业融资开始变得更难,企业融资困难,导致原来规划的投资不得不缩减,企业需求减小,供给开始大于需求,物价就出现下降。因此,通过货币治理通胀,最终也是通过供需机制起作用,也是要通过微观层面起作用的。

  但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危害非常明显:第一,货币调控是间接调控,货币是针对所有领域的,货币紧缩没有针对性,无法做到精准,往往会伤及无辜。这也是人们一直诟病货币政策的原因所在,很多正常运营的企业也会受到影响,而且越是优秀的企业,受到的危害越大,因为越优秀的企业投资越多,资金杠杆越大,也就越容易受到货币紧缩的影响。

  另外,货币政策作用机制起效时间长,存在时滞,所以要想达到效果,最终必然出现用力过猛的情况。正常的货币调控应该“拧紧螺丝松半圈”以缓解“时滞”引起的过度调控问题,但现实中,各国央行都不具备这样的意识。所以货币调控往往会将经济推入下行通道,引发经济危机。历史上的经济危机都和货币政策紧缩调控有关系。

  货币调控的危害其实弗里德曼早就注意到了,他也认为“货币紧缩”往往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或是危机加重的根源。但是如果不用货币政策,那用什么来治理通胀呢,对此弗里德曼并没有说清,他只是指出了货币政策这副药的毒副作用,但却没有研发出一个替代药品,因此他的理论是不完整的,一到通胀时期,弗里德曼理论自身是非常矛盾的。

  七、结论

  凯恩斯学派原有的基于“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的通胀理论只是对通胀的一种过程性解释,而不是着眼于根本原因的解释,这种抽象的过程性解释显然无法应对现实中的各种通胀情形,也无法回应滞胀时期对凯恩斯经济学的质疑,而本文提出的内生与外生通胀理论则可以将现实中的绝大多数通胀情形概扩进去,并形成一一对应关系,通胀是什么类型,怎么引起,应如何治理,非常清晰,不仅有利于学者研究,也有利于政府治理,最重要的是以内生性通胀理论为基础可以重塑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这也就为凯恩斯主义经济调控措施的实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