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调适

时间:2021-07-14分类:心理学

  摘 要: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但是职业倦怠严重影响着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分析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并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探索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调适途径: 一是发展自我良好品质; 二是构建和谐人际网络; 三是建设合作学习型教师文化; 四是完善辅导员培养机制。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调适

  本文源自葛伟丽,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发表时间:2021-07-14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辅导员; 职业倦怠; 调适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的组成部分,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肩负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而职业倦怠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只有减轻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并激发其内在动力,才能帮助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在学生的学业引导、纪律养成等方面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辅导员经常超负荷工作,在与学生或其他人相处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得不到有效缓解,极易产生心理挫折感,在思想、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疲劳和紧张状态。

  ( 一) 事业上的失望感

  很多辅导员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对于职业愿景有较多的期待。但学生对辅导员的态度不同于专业教师,且不同类型的学生与辅导员的合作程度不同,这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精力投入和精力消耗。同时,学生管理工作琐碎繁杂,事务性工作消磨了辅导员的职业自豪感,其所学专业知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也不能高效利用,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和较大的心理压力是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 二) 精神上的疲惫感

  一方面,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内容涉及学生思想教育、安全、心理、学业、出勤、资助等方面,工作量大,这使他们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且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辅导员作为第一责任人需要全程参与处理工作,甚至会被追究管理责任。另一方面,辅导员面对的是敏感且自我意识较强的大学生,学生一旦有消极情绪或不满想法,通常都将矛头指向辅导员,这些消极情绪也会加重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使其出现紧张、焦虑、沮丧和无助等消极心理现象。

  ( 三) 认知上的冲突感

  国家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近年来对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做出了明确要求,对于辅导员身份和编制做出了明确指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辅导员身份认同的焦虑。虽然国家在制度和经济上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推动的进程缓慢,辅导员仍然面临诸如核心能力不足和职业发展前景不明确等问题。在职称评定和薪资水平方面,辅导员与普通教师之间仍然存在差异。高职院校师资大致分为教师系列、行政系列、教辅系列三大类别,其中思政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力量,在晋级空间上有明确的单独体系,高职院校已经落地实施。辅导员岗位系列人员虽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但在岗位认定和晋级空间上还不够清晰,身份和发展空间具有不明确性,容易对职业产生倦怠情绪,导致拒绝感与平淡感的消极心理发生。

  ( 四) 职业技能上的恐慌感

  辅导员往往身兼多职,要通过主题教育向学生传播思想正能量,要将学生在校表现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要处理学生出现的各类问题,关爱学生心理健康,并将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及时向上级反馈,同时还要努力将奖、勤、助、贷、补等层面的琐碎工作做好,并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知己。面对多重角色,辅导员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等,竭尽全力扮演着完美角色,并以超负荷运转的方式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无论身体还是心理上都承受较大的压力,必然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

  二、积极心理学指导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现实意义

  积极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状态,包括幸福、美德、意义、审美、创新、善良、心理健康等积极的心理能量,着重对人类有价值的美德与优势进行研究的新学科,其目的是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优势,展望蓬勃发展的人生。它致力于发现和弘扬使个人、家庭、组织和社会得以繁荣兴旺、积极发展的心理和环境因素。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维度: 一是个体的积极情感体验,主要探索人类的幸福感、获得感、快乐感,倡导构建乐观主义态度; 二是积极的人格特质,主要研究积极的心理特征、品格优势,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积极的人际关系、宽容和智慧、灵性等; 三是群体的积极组织系统,强调要从国家、社会与家庭三个方面建构积极的环境组织系统,从而促进个体获得幸福感,形成积极的人格。

  辅导员可以灵活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自身实践,利用乐观、幽默和其他积极品质减轻工作压力,增强固有的积极力量。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入手,探索化解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有效路径,提升他们的积极情绪体检,并以此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实效,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 一) 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发掘自身能量,自我赋能

  积极心理学不同于其他心理学,它更加关注人的力量,认为心理学不仅应该为“患者”解决心理问题,更应该为普通人提供思维源泉以增强幸福感,使普通大众的生活更加有意义。积极心理学注重发掘自身能量,让个体能够关注自己积极的品质,拥有更多积极情绪,更加快乐。因此,辅导员需要用阳光心态影响更多的学生,不断发掘自身能量,自我赋能,成为正能量的发散者。

  ( 二) 学习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化被动处理为主动引导

  积极心理学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他们不再以问题矫正为导向,而是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注重激发潜能,积极引导,重在预防,能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

  ( 三) 掌握积极心理学相关方法技能,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

  以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现状为基础,设计合理的沟通交流方式,找准个体思想交流共情的切入点,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积极心理学强调激励与教育自觉,认为每个学生的优点、需求与特点不尽相同。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现状,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善于采用赞赏的教育方式,与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沟通氛围,引导学生理智处理问题,做出正确决定。

  三、以积极心理学指导高职院校辅导员调适职业倦怠的路径

  ( 一) 积极地自我认知,发展自我良好品质

  积极地认识自我,对自己形成客观评价,辩证地看待自己,悦纳自我,从而产生积极的自尊感,提升自信心。辅导员职业倦怠感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情绪低落并伴有焦虑、紧张、易怒等消极情绪,人际关系失调,自我评价及价值感降低,缺乏主观能动性和自信心,对社会、工作均产生悲观消极情绪。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有效建立心理适应模型,通过不断学习强化积极品质,有效缓解压力并保持心理平衡,改善工作环境,关爱自己,热爱工作,对生活充满期待和希望。

  ( 二) 掌握积极的人际沟通方式,构建和谐人际网络

  在促进教师自身发展方面,积极心理品质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工作投入度、职业发展意向、身心健康水平、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呈正相关关系,与教师的职业倦怠、离职倾向、压力感等方面呈负相关关系。高职院校辅导员可采用积极主动的沟通方式,提高沟通互动中的支持度和参与度,传递正面的信息,利用“三明治沟通法”,即指出正面的肯定、提出建议( 负面) 、告知未来展望( 正面) 的结构式沟通技巧,使别人更易于接受,增强沟通效果,使自己与同事和学生的关系更加和谐。

  ( 三) 营造积极的组织文化氛围,促进合作学习型教师文化建设

  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群体层面的积极组织系统有利于激发个体的积极情绪、增强幸福感。塑造具有共同信念的合作学习型教师文化,以教师文化的先进性和动态发展性为引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浸润教师的心理; 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教师感受积极能量; 开设辅导员交流沙龙、团体辅导等项目,帮助辅导员疏通情绪、发现工作乐趣、寻找工作成就感、营造团队归属感、掌握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决问题,利用积极的团队反馈信息强化积极的效果,让辅导员在工作中感受到幸福。

  ( 四) 构建完善的辅导员培养制度

  构建系统的辅导员培训制度,明确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道路,指导辅导员制订职业计划,优化职业发展观,为其提供全面的能力提升系统性培训,并不断完善相应的培训机制。一方面,积极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 另一方面,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帮助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结合辅导员日常工作及专项工作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和奖励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待遇挂钩,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挖掘其潜能,强化其事业归属感。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