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浅谈影视译制配音中的艺术美学

时间:2021-06-03分类:艺术理论

  影视作品译制成少数民族语言的影片,发行到农牧区后,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达到了丰富农牧区娱乐活动、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文化需求的目的。藏语影片已然成为农牧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藏语配音队伍日渐扩大,配音艺术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断发展和完善。配音工作的美学追求、美学意义是什么?表现手段是什么?配音演员与原片人物的关系是什么?这些成为藏语影视译制工作者不断探讨和寻求的答案。

浅谈影视译制配音中的艺术美学

  本文源自区电影公司 洛桑曲珍, 西藏日报(汉) 发表时间:2021-04-14

  一、配音工作的美学追求

  多年的配音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配音工作的美学追求理应是通过语言、声音传递人物的情感,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何才能生动准确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需要配音演员仔细研究人物的文化修养、性格爱好、原片人物生活的环境。只有深入细致研究原创作品的主旨,才能找到打开进入人物内心世界的钥匙。

  配音艺术的创作过程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创作,它是一种在原片人物的基础上再创作的过程。配音演员的再创作受制于原片人物性格以及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的因素。而单纯的模仿不是再创造,突破发展又不能与原片人物相吻合。所以,“声”与“形”的和谐统一是配音艺术所追求的终极结果。要想解决这一难点必须尊重艺术的创作规律,揣摩体验人物情感和心理历程,将自己同人物融为一体,才能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

  配音艺术的使命和美学价值就是创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形式,展露原创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配音演员的语言与原创人物的形象水乳交融、性灵统一。我国传统美学精神所讲的“文如其人”“艺如其人”,同样适用于配音艺术。这不仅是指配音演员的个人艺术风格,也指的是配音演员的思想品德修养。配音演员要想达到“声”与“形”的和谐统一,就必须要具备以下的条件:

  第一、配音演员的修养

  配音演员应具备情感、表演、音色这三项条件;另外还应具备如反应能力、对节奏感的把握、良好的悟性等。作为一名配音演员,首先必须要有丰富的感情。如果自己都没有什么感情,那么他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又怎么可不同的。一个好的配音演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及美学素养。对语言的把握处理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方面,要处理得恰到好处,不能过火,不能夸张,而且还要使观众听得清楚。

  配音要生活化、真实化。所谓生活真实是指实际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它所体现的生活逻辑、生活情理。配音艺术里所指的生活真实,主要指配音演员真挚深切的感情。

  第二、配音的技巧

  细读剧本,身临其境。配音是影视节目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利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故事的人物、时间、主要情节、人物性格特点等等。在配音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进入角色问题,也就是说,在配音之前,要非常仔细地阅读剧本,并认真观看影片、对口型,准确理解译文,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影片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做到身临其境。这样,无论从语言、语气、感情上,都可以调整到最佳状态。

  始于情感,终于感情。在现实生活中,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情、情感,这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体验。在艺术创造中,情感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活跃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真正的艺术品是以情动人的。配音人员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一定要投入自己的真挚情感,而且要做到忘却自我,要掌握剧中人物内在感情的发展线,使之成为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艺术形象。

  掌握逻辑重音,塑造成功语言。配音的主要任务是运用自己的感情声音去塑造银屏上的人物,配音演员所运用的音色、音量、语气、语调、节奏和气息,以及吐词、吐字、逻辑重音等,甚至一个短促的口气,一个小小的停顿,一次语调的微微提升,都会影响配音效果。所以要用心去体验角色的感情,用自己的真情去演绎角色的喜怒哀乐。

  第三、对译制导演的要求

  导演的中心地位同样适用于译制片,导演需要组织有关人员共同攻下配音关。大量的案头工作有助于演员把握住角色,服从调度;观摩原片时的阐述;挑选演员试声;现场与翻译对译本的修改;与录音师对声音的艺术处理等等。导演都要事必躬亲,身体力行。在配音中,导演要提醒演员注意台词的双重作用,既要推进情节,又要传达说话人的个性,让他们成为言语的主人,防止出现刻板呆滞、机械模仿等弊病,以保证全片感染力、思想性和艺术水准的统一,使译制片的整体美感得以尽情呈现。

  二、影视译制片的声音艺术美学

  事实上,语言、音乐、音响三者密不可分,在影视中的地位作用丝毫不亚于画面,有些时候甚至比画面更为重要,而且无可替代,实在是不应小觑。有了这一认识,肯定会将影视片的译制过程视作艺术的再创造,从而使种种“后期制作说”,“录音棚里对口型”的简单定性等说法不攻自破。然而,确实有一些译制片由于忽视了配音这一中心环节,没有把它放到应有的正确位置上,没有调动所有力量为之效劳,因而大大降低了其应有的技术标准,丧失了许多富于审美意义的东西。

  对译制片中录音和剪辑作用的轻视,同样没有道理。以配音中分量最重的人物对白为例,录制时,如何借助话筒的距离,制造出复杂的听觉效果,如共振或“回声”,而非全是“十公分”,毫不讲究透视关系;对话与动效、音乐混录合成时,如何根据预定的要求试录,决定它们的相对电平,产生声音的多种辩证关系,着实为录音师提供了广阔的发挥天地。技术面对着每一种语言,当然也包括每一种变化,需要不断翻译、调整和修正。

  剪辑的大部分理论是围绕画面的,但对声音及声画关系的处理也不容轻视。剪辑如果仅仅满足于点与点的流畅这个最低要求,便会丧失掉许多创造性地处理中断和连续的艺术技巧。译制片的剪辑应从对白等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不再被声音压得喘不过气来。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它可以改变声音的构成,并使其迸发新的意义。

  三、影视剧本翻译要遵守“信达雅”标准

  一个世纪前,著名学者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至今仍有一定的权威性,从而使得影视作品的翻译规范化。中国翻译界对这三个标准一直有不同的解释,争论不休。但总体上讲,“信” 指准确,忠实原文,力避强加或过分润饰。“达”指达意,要求把原文的深刻含义、人物的思想感情、描写的诗情画意、话语的幽默感和所用的修辞手法等尽可能地表达出来。“雅”指风格,要求把原作者的个人风格呈现出来,这是翻译的最高境界,草婴翻译的肖洛霍夫作品、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作品等是我们的范本和榜样。

  影视作品的翻译如果涉及的不是剧本而是配音,则同文学作品的翻译有些不同。对白的译配必须考虑到口型、时间及效果等因素,允许在保留原义的前提下有稍大的改动,允许导演和演员的润饰。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