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论文发表论当下如何加强农民培训管理制度

时间:2014-06-07分类:农业基础科学

  论文摘要: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近期仍以发展中小型农业机械为主。重点发展的项目是经济效益高、能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保证稳产高产和增产增收的农业机械品种,如排灌、植物保护和施肥等机械。主要农业机械培训的项目有: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油菜机械化收割技术、田园管理机械技术和植保机械修理技术等。

  一、绪论

  自2003年到2011年2月1日,中央在新世纪连续出台了七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投入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与些相应的农民培训的投入也逐步扩大。2011年我校仅3月到6月就开展培训班次已达33次,培训人数2525人。

  但是由于农民培训回报的间接性和难以计算的特点,对于农民培训的价值有多大也存在疑问。很多人也在质疑培训所带来的知识和技术能否创造价值,姑且不论现阶段下的“技术价值论”、“知识价值论”是否已发展成为一完善的价值理论体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4],科技作为一种渗透性的要素,已经渗透到生产的各要素中。科学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知识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财富增加和价值创造过程中起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所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知识和技术能够创造价值,在产业部门,知识和技术可以直接进入到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在非生产部门,知识和技术间接地参与了创造价值的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寻找一种快速和定量计算农民培训价值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它既可以便于决策者在进行培训种类安排和培训数量的选择上进行决策。同时,通过培训价值的计算,也可以增强培训执行机构的使命感,并增强培训的积极性。

  二、农民培训的定义

  农民培训的定义首先要求我们要解决对农民的定义,什么叫农民?社会学家、三农问题评论家艾君在分析了我国现代社会上所认识的农民现象后认为,农民在我国现代社会里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演变为简单明了的“一切农业户口者”。即,身为“农业户口”者已经成为“农民”的代名词,已经失去了词典里所解释的“长时间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者”,作为一种职业的内在简单的含义。他指出,从现在人们的认识程度看,现阶段在我国如果给“农民”一词下个定义,那就是“户口登记在农村并为农业户口的农村人”。

  但本文中所指的农民培训,主要还是针对长时间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者,也就是现在对农民分类中的“在地农民”所进行的农业培训,“在地农民”有别于“失地农民”和“劳动力转移农民”,他们才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承担了现有土地的耕作和农业发展的重担。

  三、农民培训分类

  1.农民培训的种类,从大的种类上来分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1基础教育和政策推广培训

  在这一类中主要是指包括推广新的生活方式,比如计算机应用培训。

  1.2新政策的推广宣传

  最近几年,由于对农业扶持的力度不断的在加大,惠农政策的出台很快,如果宣传不到位就容易使农民享受不到相关的政策。最近进行的相关培训最多的是对于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宣传。通过对政策进行推广和宣传,可以有效的使农民认识国家的最新政策,同时也便于使政策透明化,便于政策的执行到位。

  1.3推广新的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的发展,与国家和农村的经济条件有直接的联系。在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在农业劳动力很少的美国,农业机械继续向大型、宽幅、高速和高生产率的方向发展,并在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逐步向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过渡。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近期仍以发展中小型农业机械为主。重点发展的项目是经济效益高、能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保证稳产高产和增产增收的农业机械品种,如排灌、植物保护和施肥等机械。主要农业机械培训的项目有: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油菜机械化收割技术、田园管理机械技术和植保机械修理技术等。

  1.4新的农业生产技术

  一项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往往意味着农业生产在某一方面的巨大突破,它可以是生产管理、生产过程和果实后处理等各方面。针对浙江省的农业生产特点,进行的培训主要包括:袖珍菇栽培管理技术、生猪养殖技术和杨梅春季管理技术。

  1.5农民培训的价值计算

  农民培训的价值计算,最终要落实到农民收入的增加上来,要计算一个培训班的价值,就要把由于此次培训对每个农民的收入增加进行计算,并进行总和,即可得出此次培训班的价值。

  2.每一个培训班的价值都是多方面的,下面以水稻机械化插秧的培训为例:

  在发达国家水稻的种植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根据实践研究,水稻的机械化插秧的优势在于:

  2.1高产稳产。采用标准化育秧和机械化插秧作业,秧苗群体质量易于调控,且适应性广,能够克服直播稻生育期短、种植区域受限制及抛秧稻无序性种植、群体质量难以控制的弊端,易获高产稳产。试验研究和调查分析表明,机械插秧平均亩增产5% 以上,且产量稳定。

  2.2省工节本。与传统的手工种植方式相比,机械化作业可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具有明显的省工节本优势。一般人工手插水稻1亩需1.5个工日,而采用步行式和乘座式插秧机作业,每亩分别只需0.13个和0.05个工日,提高效率11.5倍和30倍,降低作业成本13.7~18.7元,降幅达32.8~44.7%。

  2.3节省秧田。机插秧采用毯状秧苗,播种密度较高,提高了秧苗利用率,秧田和大田比例达1:80-100,秧田利用率比常规肥床旱育秧和水育秧提高5-10倍,秧田面积仅为常规育秧的10%。按全省1500万亩水稻计,常规育秧需130万亩优质秧田,若全部采用标准化育秧,则仅需13万亩,节约秧田117万亩,按水稻平均亩产800斤计算,增产9.36亿斤。

  四、节水节肥节药

  机械插秧在育秧期易于集中管理,可大大提高肥、水、药使用效果,减少施用量。在大田生长期,采用薄水活稞、浅水促蘖、间歇灌溉的灌水方式,可节省大量水资源。有序栽植,便于通风,方便管理,减少病虫害发生。实践证明,机械插秧节水、节肥、节药效果明显,能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稻米质量安全水平。

  另外,机械插秧符合水稻生长规律。机械插秧的直行、浅栽、定穴、定苗,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满足群体栽培技术要求,符合水稻生长规律,抗逆能力明显强于其他栽培方式 。

  1.从文中可以看到,水稻机械化插秧可以产生的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提高单产而产生的价值;

  1.2节约水肥带来的价值;

  1.3提高秧田利用率后产生的总产量增加带来的价值;

  1.4节约时间后,农民从事其它生产劳动产生的价值。

  但是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所有情况进行典型化,将典型化后的情况进行分类,将每一类的价值单独计算。

  2.培训的价值可以总结成三种情况:

  2.1能够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的培训,比如“设施蔬菜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班”;

  2.2不能提高产量,但能够通过改变产品品质来提高产品质量,或者减少产品的淘汰率,从而提高总的收入的培训,如“杨梅冷藏保鲜”。

  前两种情况均可以通过培训后的收益减去培训前的收益来算出培训价值,这种方法也叫超额收益法[5]。

  超额收益是指新技术与现有同类技术相比具有功能优越性或费用节约而给技术的使用者带来的额外收益。采用超额收益法对技术型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关键在于计算超额收益。年超额收益的计算方法如下:

  Rt=[(P1-C1)Q1-(P0-C0)Q0](1-T)(1)

  式中:Rt为培训后第t年产生的超额收益;

  P0为改过前的产品价格; P1为改进后的产品价格;

  C0为改进前的产品成本;C1为改进后的产品成本;

  Q0为改进前的产品销售量;Q1为改进后的产品销售量;

  T为所得税率,按现有情况税法,农民销售农产品免税,因此T取0。

  因此公式可以简单化为:

  Rt=[(P1-C1)Q1-(P0-C0)Q0] (2)

  但是,这个公式里少了一部分内容,也就是采用新技术所用的费用。我们再加上一个变量F,此外,我们可以视培训所带来的新技术的不同而确定有效期。所以培训总的价值可以列式为:

  (3)

  式中:R为某次培训班的总价值;

  Rt为培训后第t年产生的超额收益;

  n为培训所带来的新技术的有效期;

  F为采用新技术所额外需总费用,包括培训班所产生的培训费和其它应付费用;

  2.3有的培训能够节省劳动时间,如“油菜机械化收割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培训班的收益可以改成计算培训节省的时候里农民进行其实生产劳动产生的收益进行汇总。

  这种情况依然可以参照上述公式,不过要将公式中的各变量的含义更换。

  (4)

  式中:R为某次培训班的总价值;

  Rt为培训后第t天从事其它生产所产生的收益,可以考虑用当地的平均工资代替;

  n为培训所带来的新技术节省同样工作的天数;

  F为采用新技术所额外需总费用,包括培训班所产生的培训费和其它应付费用;

  五、结论

  经本文研究,任何一个培训班的价值都是可以精确进行计算的,只要在培训过程中进行全面的统计,确定各变量的值,培训班的总价值就可以很容易得出。

  此外农民培训从根本上说就是新技术的培训,根据赵芝俊的研究[6],我国资本要素从1985年的0.5下降到2005年的0.37,呈现出十分显著的递减趋势,这表明单纯领先物质投入的粗放农业增长空间正变得越来越小。劳动要素弹性则从1985年的0.16上升到2005年的0.26,表现出稳步递增的态势,与之相伴的是研究期内农业劳动力占乡村总劳动力比例不断减少,表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得我国农业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土地要素弹性稳中有升,从1985年的0.37上升到2005年的0.41。这提示我们在目前农业用地不断流失的大背景下,采取措施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弥补方式。因此,需要不断加大对新技术培训资金投入,以适应这一趋势。

  参考文献:

  [1](英)巴克豪斯现代经济分析史(中文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p124.128.

  [2]奈斯比特,大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赵振华.国外学者关于劳动价值理论讨论综述[J].青海社会科学.2003(3).p32?38

  [4]蔡继明.另一种可供选择的价值理论[J]擞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4(1).p51?61

  [5]沈永清.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研究 [D]北京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6

  [6]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工及分解:1985-2005.赵芝俊.袁开智.《农业经济经济问题》2009年第3期.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