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浅析在线教育的两大要素“技术”与“人”

时间:2021-04-29分类:教育管理

  要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新技术革命以目不暇接的速度席卷了人类的生活。在全面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教育事业的信息化也需要理念创新和技术革新的深度融合,激发教育潜力,培养新时代人才。线上授课一方面解决了远距离无法面对面讲授的困难,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在线课程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促使教育工作者们思考教育的本质。该文以在线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两大要素为切入点,结合我国在线教育的建设历程与互联网授课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困境,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提出几点反思。

浅析在线教育的两大要素“技术”与“人”

  本文源自史文颖, 科教文汇(中旬刊) 发表时间:2021-04-20《科教文汇》创刊于2004年,是由科教文汇杂志社、安徽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科教刊物。遵循"严谨、唯实、公开、优质"的方针,力求体现"现代"、"实用"、"综合"三大特色。

  关键词 在线教育;教育信息化;技术;人

  1 信息技术——硬件支撑到深度融合

  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基石和支撑力量,是线上教学能够有效开展的第一要素。我国线上课程建设的进度,一直以来都与新媒体技术发展水平保持同步。2003 年,国家为缓解教育需求扩张与教学资源短缺之间的不平衡,提出以精品课程为着力点,将互联网作为传播工具和观看平台,扩大优秀课程的覆盖范围,启动首轮教育改革工程。从简单的“图文结合”与“课件演示”,到中期的“录播课程”,再发展到今天的“网络直播教学”[1] ,我们见证了信息时代“技术”与“教育”走向更加紧密的关系。

  1.1 硬件——平台建设与网络支撑

  互联网授课的全面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信息化的建设成果。各大运营平台凭借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多样化的功能设计,满足大中小学各个年龄层学习者的使用需求。这些平台中,既包括从事专业在线教学平台设计的腾讯课堂、雨课堂、学习通等APP,他们自身拥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和设计团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运营机制,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线下课程的教学要求,如签到打卡、举手发言、点名提问、发布作业、评价给分、答疑解惑等。腾讯会议更是为广大高校师生、研究学者以及专家们提供了在线研讨的空间,针对会议的特殊需求,开发了在线文档协作、屏幕共享、文字聊天等功能,能有效组织参会成员,保证了会议的高效有序进行。

  除此之外,也包括一些社交类、游戏直播类软件,利用其传播渠道,吸引平台受众。在打开教育类市场的同时,也为各类学校师生线上交流提供了便利。这其中,微信视频电话和哔哩哔哩直播是教师与学生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两个平台。虽然在教学专业性上略有不足,但是其操作简单、便于移动,仅需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教学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校园讲座、公开课选择哔哩哔哩作为第二直播间,或将录播内容上传至其门户网站。其独特的弹幕功能和相对轻松自主化的学习氛围,吸引了来自其他视频区的用户,形成了“义务教育”与“商业运营”的良性合作。优质网络授课平台不仅体现在多样化的功能设计,还应具备舒适顺畅的用户使用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wifi 焦虑”成为人类的新型病症,线上授课平台更是直接受制于网络的稳定性。而现有的网络通信条件却无法承载大流量的用户,经常出现授课平台崩溃、卡顿等突发状况。网络供需之间的矛盾直接影响了线上教学的质量,加强网络信号建设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稳定的信号源支持下,平台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联网资源,为教育信息化保驾护航。

  1.2 软件——观念革新

  多媒体、融媒体甚至是流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可以作为线上教育的平台支撑,更重要的是与教育内容进行深度融合。但是我国目前的在线教育观念与在线教育硬件设施建设呈现出的是一种不平衡的关系,“教育”与“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以“1+1=2”的方式简单叠加,并没有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2014 年,以教育部为主导的国家五部委联合印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文件中就已经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问题[2] 。尽管我们在上层设计中,已经给出了指导方案,但是反观我国多年以来的网络授课实践,信息技术的应用仍停留在工具和载体层面,并没有完全融入教育观念。

  从传统课堂到在线课堂的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转换环节就是思想观念的革新。教育观念存在两个维度。首先是顶层设计维度。政策的执行者需要从整体观出发,有效调动教育的各个环节,使其与信息技术形成良性互动,构建新型教育生态系统。其次是教学执行维度。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引领者,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更要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与平台功能运用于教学设计中。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传媒类、艺术类专业课程中,互联网授课平台拥有的“超文本”“超链接”属性,将互联网资源与书本文字信息、教师讲授内容快速搭建成知识网络体系,使单一孤立的文本组合成复杂的彼此链接的聚合体,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只有使顶层设计和教学执行环节同步更新教育观念,信息技术才能摆脱工具和媒介的窠臼,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真正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 人——教学的终极目的和永恒主体

  “以人为本”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社会发展进步的本质就是人的进步,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实现人类全面自由的发展。在教育实践中,“人”有两层含义,其一指代参与教学活动的个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其二指代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教学个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人类整体的协调发展,共同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

  2.1 教育者的身份转变

  “教育者”“被教育者”与“教育影响”共同构成教育的三大要素。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育者”通常处于领导和控制地位,而“被教育者”作为教育者的“对象”,通常处于被领导、被控制的地位。这种“以教为主”的教育观念,长期贯穿线下教学。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是绝对的主导力量。而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则强调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网络授课的实践中,尤其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互联网环境中长大的“网络原住民”一代比靠书本获取知识的教师更有优势。教育者在课堂中的权威和中心地位被瓦解,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抗拒心理,严重影响了授课效果和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在网络授课中的引入,对教育者来说本应像传统课堂中的粉笔一样,成为肢体的延伸,用来拓展操作活动范围。而在互联网授课实践中,却出现了工具“挟持”使用者的现象。在授课过程中一旦发生网络卡顿、设备失灵或者操作不当等突发状况,授课者便会措手不及。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心理状态就会受到影响,课前所构建的知识体系也会被打乱。另一方面,在传统课堂中,授课者向学生传输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课堂氛围。但在网络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道网络屏障,在看不到反馈也无法交流的情况下,授课者对课堂效果的监控力度下降,输出知识的动力也大打折扣。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针对教师团队专业素养和信息技术水平的培训必不可少。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需要被教育者牢记于心,更应当贯穿教育者的职业生涯,促使教育者不断吸取新知识、积累新经验、革新教学观念。

  2.2 有教无类,终身学习

  科技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是将人类进一步两极分化的时代,不是每个主体都能平等地享受科技进步的福利。由于经济收入水平或者对电子设备的使用态度不同,高科技电子设备还没有实现百分之百的覆盖率。教学活动中所需的电子设备,也给家庭收入水平不高的学生带来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这种数字鸿沟引发了我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早在人类文明轴心时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就提出了教育的公平问题。这种古老的教育理想,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又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期冀。只有保证每个社会个体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社会公平的美好愿景才有可能实现。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更要满足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需求。

  除了“教育公平”,“终身教育”也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另一个重要理念。随着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开放,教育的边界也在不断扩充。网络直播以及短视频的形式在教育领域的引进,将教师的角色和身份赋予每个普通人。教学与学习行为从此不再局限于学校,也没有了时间的限制。任何人在想要分享知识与获取知识的时候,都能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终身教育理念与互联网科技的融合[3] ,使得全人类加快进入学习型社会阶段。因此,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应该不断提高能力、充实自身。在这场浩浩荡荡的科技改革浪潮中,把握机会、乘势而上。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