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麦西来甫,是由维吾尔语音译过来的,最初为阿拉伯语词汇,意为 “被开垦的地方”,如今在维吾尔语中意为 “集会、聚会”。它是维吾尔族同胞自古流传下来的,包含娱乐活动、文化教育、道德教育、综合素质培养以及聚餐等内容的综合性活动。它不仅给人一种视听上的享受,其社会功能也不容小觑,它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更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值得我们研究与传承。
本文源自毛选, 长春大学学报 发表时间:2021-04-22《长春大学学报》杂志,于199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2-1283/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语言文学、政治法律、美学艺术等。
关键词: 维吾尔语; 麦西来甫; 传承
麦西来甫,是由维吾尔语 mrεp 翻译过来的音译词。最初为阿拉伯语词汇,意为 “被开垦的地方”,如今在维吾尔语中意为 “集会、聚会”[1]。人们常说,跳起欢乐的麦西来甫。在许多人的眼里,麦西来甫只是一种以歌舞为主的娱乐活动。真正的民间麦西来甫,却不只是唱歌跳舞这么简单。它是维吾尔族同胞自古流传下来的,包含娱乐活动、文化教育、道德教育、综合素质培养以及聚餐等内容的综合性活动。
一、麦西来甫的史源
我国维吾尔民间麦西来甫的历史十分悠久,从现有的历史资料来看,最早可以追溯到 《魏书》中的记载。当时,《魏书》将这种大型活动定义为: 男女老少弹唱舞蹈的一种空前盛大的活动。在今天新疆库车地区以及吐鲁番地区的千佛洞壁画中,都有对古代麦西来甫的记载。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突厥语大辞典》中记录的 “索尔丘克”晚会以及 “苏合迪克”晚会就是最初的麦西来甫[2]。研究表明,从那时起,麦西来甫的内容就已经十分丰富了,大致包括歌唱、舞蹈、游戏、吟诗、聚餐以及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等内容。
维吾尔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各个地区。此外,新疆三山夹两盆的特殊地貌,导致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适应环境、应对天灾人祸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除此之外,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维吾尔族自然也受到了不同民族的影响,在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民间文艺等非物质文化方面均有呈现。综上可见,不同地区的维吾尔族在穿衣打扮、饮食、娱乐活动、语言表达等日常生活方面会存在一些小的地域性差异。如在新疆北部的伊犁、吐鲁番、哈密等地的麦西来甫较有代表性; 相比于北疆,南疆的维吾尔族人口更多更聚集,所以麦西来甫的形式和内容也更为丰富,其中以喀什地区的 “刀郎麦西来甫”最负盛名。
本文正是以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为切入点,从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角度出发,力求探寻各地麦西来普的文化内涵。
二、麦西来甫的社会功能
麦西来甫不仅给人一种视听上的享受,其社会功能也是不容小觑的。
( 一) 个体发展功能
从社会成员身体素质而言,通过演绎麦西来甫,人们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众所周知,勤劳善良、天资聪颖的维吾尔族同胞们,无论长幼几乎无一不能歌善舞,时而优美动人、时而强劲有力的独特舞蹈是其民间麦西来甫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 “婚礼麦西来甫”为例。婚礼,是人生中必经的重大仪式之一。维吾尔族的婚礼多在下午举行,婚礼上主家宴请各方亲朋好友,婚礼仪式接近尾声时,宾客们齐聚舞池中央,跳起婀娜多姿的麦西来甫。此外,在秋季丰收之际,收成较好的人家往往要举办 “丰收麦西来甫”,主家及其邻居亲朋聚在田间地头,在金灿灿的麦穗辉映下跳起欢快的舞蹈。当然,在诸多传统仪式上,如摇篮礼、起名仪式、割礼等人生重要时刻,都会举行大大小小的麦西来甫以示庆贺。简言之,麦西来甫已经涉及到维吾尔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舞蹈活动无疑是经常性的。在这些热闹、欢乐的麦西来甫上,无论尊卑、男女、老少都会涌向舞池中央,享受快乐的时光。在舞蹈中,人们的身体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放松,同时提高平衡能力、四肢协调能力、心肺功能等。总之,经常举办这种 “以舞会友”的大、小型聚会,可以让人们暂时远离生活的压力和都市的喧嚣,在放松、惬意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刀郎健身操”是对刀郎舞的一种重新编排,在动作上对原先的刀郎舞加以改编、简化,即使没有专门学过舞蹈的普通人也能参与其中。如今,“刀郎健身操”已经成为许多新疆民众强身健体的一种户外娱乐活动。新疆已有部分中小学将麦西来甫健身操纳入体育教学中,特别是在南疆喀什、阿克苏、巴州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居多的学校,麦西来甫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3]。每天课间 20 分钟左右的跳操活动,让传统的 “课间操”变得不再乏味。青少年从繁重的课业中暂时解脱出来,参与这种艺术性的体育运动,寓教于乐,寓乐于身。这种上百甚至上千人齐跳刀郎健身操的大型活动已被新疆各界视为一种 “民间麦西来甫”。
( 二) 心理调节功能
从心理健康发展而言,民间麦西来甫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调节情绪、减轻压力、愉悦身心的功能。在麦西来甫上,人们通过歌唱、舞蹈、乐器弹奏等形式,来享受生活所赐予的幸福与美好。通过这些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一些情绪不佳的参与者也会受到积极的影响,而在一定程度上化烦恼为快乐。除此之外,在麦西来甫上,参与者还可以和左右邻里、亲朋好友互诉衷肠,彼此分享生活中的乐事,亦可借此机会对伤心的人进行开导,或群策群力为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人出谋划策。而喀什的刀郎人,会在农闲的冬季举办麦西来甫来打发漫漫冬日,使身心得到放松; 农忙季节也会举办麦西来甫,让大家从繁重的农活中偷闲,舒缓情绪,减轻劳动压力,从而更好地迎接后续的劳作。由此可见,这种民间麦西来甫活动在人们的心理健康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三) 交际功能
首先,参加麦西来甫无疑是一个改善人际关系的良机。“赔礼麦西来甫”或 “道歉麦西来甫”是民间麦西来甫的一个重要类别。如在某维吾尔族村社中,个别成员之间产生矛盾、误会时,则由一位品行端正且较有威望的人出面举办赔礼麦西来甫。届时,产生矛盾、误会的双方及其亲朋好友都会出面,大家会要求过失方主动向另一方邀舞、敬茶或者主动递上饭食以示友好; 如另一方接受其邀请,则表示双方重修于好,接受道歉的一方,也会回以茶饭。如果经此过程,双方的矛盾未得到缓和,大家会继续想办法,直到他们完全和好[4]。
其次,婚庆、丰收、节日等种种原由举办麦西来甫的主家,可能会邀请一些彼此互不认识的朋友一同参加麦西来甫,在麦西来甫上,大家可以借此良机,通过歌唱、跳舞、集体游戏等发展成朋友。可见,这种娱乐活动也不失为一个扩展人脉的良机。
上述之余,麦西来甫更是对民族团结及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维吾尔族同胞在举办麦西来甫的时候,常常会邀请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同胞一齐参与; 尤其是在婚礼麦西来甫上,主家常常会诚挚邀请各族朋友来见证新人的幸福。活动中,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交流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以及近来的所见所闻。表面看是各族群众在麦西来甫上唠唠家常,而从深远意义来说,各民族通过麦西来甫不仅增进了感情,其多元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碰撞与交融。如今的麦西来甫已不再是维吾尔族的专属,更不仅是地域性的特色,善良热情的新疆人已经把这种古老、优秀的文化带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海南、北京等地,都已有了各族群众齐聚一堂共同跳起维吾尔族舞蹈、共同举办麦西来甫的和谐景象。由此可见,麦西来甫已经成为了我国全民综合性活动,它所承载的种种积极意义是值得发扬和传承的。
( 四) 文化导向功能
1. 教化功能
新疆电视台曾在 2014 年播出一档名为 “喀什儿童麦西来甫”的民语节目,一经播出就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率。该节目主要是针对儿童教育而编制的。节目开始,只见头戴花帽的维吾尔族小男孩一只手臂向前伸直并微微抬高,另一只手臂弯曲手掌托在脑后,目光望向远方,发出真挚的呼唤……麦西来甫由此拉开序幕。该节目以维吾尔少年儿童为主,其间一些德高望重的长辈通过和孩子们一同歌唱、游戏、舞蹈、表演小品等形式,对孩子们进行生动、轻松的说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不仅是孩子们,参与各种形式麦西来甫的大人也能从中获益。歌舞表演、共进茶饭、惩罚行为不端者,是维吾尔民间麦西来甫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三个环节中,文化素质较高且有威望的长者往往会站出来当众批评惩罚行为不端者,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也让在场的其他人引以为戒,帮助人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三观。时下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应立足于此,多开展诸如此类的麦西来甫活动,借助其受众的广度,充分发挥它的教化功能,宣扬有益的文化,普及相关的政策和传统文化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创立一个好的平台。
2.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
维吾尔民间乐器有十几种,分为弹拨乐、弦乐、管乐和打击乐四类。弹拨乐主要有弹拨尔、热瓦甫、独塔尔、卡龙琴; 弦乐有艾介克、胡西塔尔、萨塔尔; 管乐器主要有苏尔奈 ( 唢呐) 、乃依 ( 笛子) ; 打击乐器主要有手鼓、纳合拉、塔西 ( 石头 ) 、木勺等。另外,在一些乡下地区还保留着一些比较原始的乐器,如刀郎热瓦普、单手手鼓等。在维吾尔民间麦西来甫中,艺人们运用这些历史悠久的民间乐器演奏动听的古典音乐,无疑是对古代维吾尔音乐艺术最好的传承方式之一。伴随着民间乐器演绎的优美音乐,人们跳起传统的舞蹈,如刀郎舞、赛乃姆①、纳兹尔库姆②等等,也会唱起古老的十二木卡姆选曲。舞乐之余,有时大家会静静地围坐在一起,聆听长者讲述古老的维吾尔族民间故事、阔夏克③等。不知不觉中,民间音乐艺术、舞蹈艺术以及文化艺术都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并代代相传,为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文化谱写出一曲美丽的乐章。
3. 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功能
在当今社会,挣钱养家糊口似乎已成为每个成年人生活中的主线。巨大的生活压力、学业压力以及工作压力使许多人变成了 “现实”的行尸走肉。人们在物质上虽不断得到满足,但精神世界却匮乏而空虚。麦西来甫活动正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人们精神世界的部分空白。人们通过参与麦西来甫中的诗朗诵、歌唱、舞蹈、小游戏等环节,感受物质世界之外的一种美,在繁重工作、学习之余得到休憩,感受民间艺术以及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精神享受。
三、麦西来甫与木卡姆
我的萨塔尔琴以生命的纽带为弦,他能慰藉不幸者,予以悲怆与凄婉,我深深投入木卡姆,使之萦回于心,若耽于爱的憧憬,既弹奏于伊人尊前……
这是纪录片 《世界遗产在中国》第四集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开场白。享誉世界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音乐、舞蹈、吟诗、弹奏于一身的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民间艺术的巅峰之作。
木卡姆如今已转意为大曲,不只是维吾尔族,众多的民族中都存在木卡姆这种艺术形式,我们这里所指的是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公元 16 世纪,由叶尔羌汗国的阿曼尼沙罕王后组织音乐家们,将民间流传的十二木卡姆音乐进行了系统的规范,使木卡姆音乐更加完整地保留下来[5]76 。
刀郎麦西来甫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成为刀郎维吾尔族的一个重要载体。刀郎人的诗词、舞蹈等通过麦西来甫保存下来。许多流传至今的维吾尔族民歌,人们口口相传,唱词和曲调可能已不同于往昔,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些民歌和木卡姆中的音乐相比较来看,大部分曲调还保留着木卡姆的风格。不仅仅是民歌,许多现代的维吾尔族歌曲虽然在音乐形式上融入了现代乐器的元素,但在整体音乐风格上,还是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原始的木卡姆音乐痕迹。由此可见,古老的木卡姆音乐,对维吾尔族千百年来的音乐文化影响颇深。
没有音乐的陪伴,再优美的舞蹈也会沦为 “无声的艺术”。维吾尔族的音乐和舞蹈是密不可分的,已然是麦西来甫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麦西来甫中,随处可见木卡姆艺术的影子。当吐鲁番地区的人们举办麦西来甫时,人们对各种动物的动作、体态进行模仿,并将这些动作组合起来,诙谐幽默的舞蹈动作配上轻快的传统音乐,就有了人们喜闻乐见的纳兹尔库姆; 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的喀什刀郎人,则拥有独具风格的 “刀郎麦西来甫”———刀郎麦西来甫配以刀郎木卡姆,铿锵的音乐和稳健的舞蹈将生活在喀什地区的刀郎人的坚强、勇敢等美好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刀郎舞的表演服装是,男女舞者均头戴高帽,服装以红黑黄三种颜色为主; 刀郎舞的舞姿与一般的维吾尔舞蹈相比,少了一些女子的柔情似水以及男女之间的眉目传情,无论男女,舞蹈动作都十分铿锵有力、慷慨激昂,舞者仿佛在通过舞姿向观赏者诉说刀郎人的勇敢坚毅; 刀郎木卡姆的音乐相比其他维吾尔音乐也更激昂一些,感染力和震撼力也更强。
我国维吾尔族不仅将麦西来甫这种具有综合性功能的大型活动保留并传承了下来,同时,无形之中也借助这种大型活动继承并发展了木卡姆艺术,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能将十二木卡姆唱齐的艺人已经不在了。在喀什的麦盖提县,能弹唱的民间老艺人已经不多了,能完整弹奏九个序曲的老艺人更是寥寥无几[5]77 。早在多年前,国家就已经开始重视对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国木卡姆学会、新疆木卡姆艺术团等组织相继成立。各大高校也设立了相关专业来对木卡姆进行传承和研究,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木卡姆的保护和发展的相关工作当中,成效十分显著。
四、小结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麦西来甫是维吾尔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对麦西来甫的继承和发扬,研究和保护,无疑是对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继承和发扬,研究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