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高等教育管理论文论当下校企合作工程的发展模

时间:2014-06-05分类:教育教学

  论文摘要:职业性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区别,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围绕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需求来办学,实现“零距离”的人才培养。高职教育这一培养人才的特殊历史使命,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主动寻求与用人单位合作。

  关键词:“双百千” 校企合作工程,高职教育

  引言

  “双百千”校企合作工程,就是聘请百名成功企业家、千名企业骨干进校院活动;学校百名教授讲师、千名学生进企业活动。它对探索和疏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有效产学合作的教育模式,有着深远的意义。但目前主要存在着三大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三大对策,努力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以此提高校企合作的效能与活力,推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强烈地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要求高职院校通过有效的校企合作,加强这一方面的人才培养工作。于是,出台了一系列的导向性文件,例如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指出:“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要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技工作的紧密结合,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

  一、“双百千”校企合作工程的意义

  聘请百名成功企业家、千名企业骨干进校院活动;学校百名教授讲师、千名学生进企业活动。“双百千”实质即是产学合作的一种载体和表现形式,是“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有效教学实践。开展“双百千”校企合作工程活动,探索高职院校如何与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是目前我省高职院校开展产学合作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因此,进行区域经济条件下产学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的研究探索,就显得十分必要,其意义也将十分深远。

  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培养模式、就业水平等瓶颈问题,这一问题直接阻碍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开展“双百千”校企合作工程活动,是实现学院的产学合作从初级走向深化的一个主要环节,也是我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台州民营经济发达、产业密集明显、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这些都需以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基础。我院的高职产学合作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教自身发展的需求相比,其规模、层次、水平、效益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产学合作过程中也都存在某些阻滞其向纵深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二、“双百千”校企合作工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校企合作的模式逐步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但问题依然不少,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产学合作教育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职业性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区别,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围绕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需求来办学,实现“零距离”的人才培养。高职教育这一培养人才的特殊历史使命,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主动寻求与用人单位合作。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虽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形式不同的产学合作,但主要形式单一.产学研合作形式最普遍的形式是学生实习,其次是订单教育。以协议形式进行合作的比较少,合作企业数目也明显偏少,整个合作可以说是尚处于松散状态。

  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视不够,二是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缺乏合作热情。高职院校希望通过实习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企业则希望先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再考虑录用这些新员工。可以看出,校企并没有将双方的合作重点放在这些学生相应的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上。实际上,企业希望通过与高职院校的合作进行科学研究,解决他们实际中碰到的一些技术问题以及能为企业培训员工。但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其服务企业的能力,客观地说也不是很强。因此在一定层面上,也无法为企业提供其实际上想得到的服务。

  2.政策激励缺位,合作利益不能得到保证。

  校企合作是培养领班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没有政府层面的引导和支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途径将得不到有效保障。尽管我国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如《职业教育法》、《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但这些相关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较笼统,没有相应的建立起比较具体的校企合作准则。特别是高职产学合作教育激励政策的缺位,合作的权利和义务得不到保证。企业希望由政府制定专项补助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以此建立产学合作教育平台。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才能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中获得直接的利益。

  3.组织机构建设和相应的推动机制缺乏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领班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其基础是互利双赢、双方都有利益的驱动。但由于组织机构建设和相应的推动机制缺乏,这种驱动性不强。因为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在院系层面进行的,缺少学校一级的产学合作教育平台;企业也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产学合作,大多数是由人力资源部门兼职负责或以项目形式开展的。

  三、“双百千”校企合作工程的对策研究

  由于以上三种问题,在此提出校企合作工程的三大对策。尤其是校方要根据不同产业集群特点、学校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途径的差异,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努力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更新理念,明确责任。

  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培养领班技能人才质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这已成为评价院校和培训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育的主体,应积极更新观念,明确责任。校企合作是基于人才需求的“互动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坚持办学形式的开放性,自觉主动地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建设。在“双百千”活动中,高职院校更应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充分考虑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合作思路,强化服务企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针对培养目标,激活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夯实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调整师资队伍的复合性。要积极出谋策划,为企业的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持续的优质服务,以此求得企业的认同和大力支持。企业作为职业教育高度发展的受益者之一,同样要承担一定的责任。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一方面使自身获得人才保障、技术进步与更好的效益;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要有效支持高职院校的各项校企合作活动。   2.政策设计,宏观调控。

  校企合作要健康、持续地发展,就必须打破双方不对等的合作关系,降低合作风险,调动各方合作者的积极性,并增强稳定性。但这些仅靠市场机制调节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无法实现的。如何由政府建立起校企管理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社会,从执政和管理的角度而言,政府应发挥总体调控的功能,在促进产学合作方面,要采取一定的经济杠杆措施,制定特殊的政策,推动企业和高职院校开展有效合作,从而取得宏观的社会效益和微观的经济效益。

  首先,政府要鼓励行业、企业制定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为企业积极参与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对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给予一定相应的税收优惠,对企业负责人则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包括设立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突出贡献奖等。甚至鼓励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用于实习的支出,并计入教育培训经费总额。

  其次,对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和银行贷款上的优惠政策,在企业人才培养创新、技术创新立项上,给予一定的倾斜。通过企业税收政策的调控,激励企业主动与高职院校共同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同样,对于开展校企合作成果突出的高职院校,在资金分配上也给予一定的倾斜,在一些重大项目上给予优先支持,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产品的收入上,也应适当减免税费。

  再者,各级劳动部门应大力开展岗前培训,积极实施劳动力准入制度,以此密切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如果以上的设想得以实施,这就使“双百千”校企合作工程的活动有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3.创新机制,推动合作。

  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和手段,校企双方必须要主动适应市场竞争的环境。如果不协作、不联合、不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其生存就会受到威胁。要想真正发挥校企合作的效应,特别是企业成员的个体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的新机制。新机制具有引导、激励和约束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潮流中,企业需要学院提供人力资源;学院需要发展,也需要企业的平台,而新机制则是推动校企合作的原动力和维系合作的纽带。只有创新机制,才能积极引导校企合作。

  由于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条件等因素,校企双方毕竟存在着差异性。企业生产经营是以营利为目标,学校则以育人和服务社会为目标,两者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一些地区因校企比较完美的合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它们在提升品牌价值、拓展市场上需要吸收更多复合型的人才,这对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此良性循环,完全得益于创新机制的建立,推动了他们之间的合作。

  校企合作基础在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共同愿景。在合作主体上,高职院校可以选择区域内规模较大、品牌价值较高的相关企业加盟。作为共同的办学主体,要融合校企多方资源优势,促进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形成。总而言之,校企双方要加强沟通与协调,拓展合作领域,使得“双百千”校企合作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常小勇.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3):23

  3 王捷、杨永明、乐建盛.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15

  4王振洪.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演变趋势与深化策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

  5 张伟杰.推进高职院校产学结合深入发展的探索[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22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