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商洛市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0-12-21分类:农业工程

  摘要 本文系统总结了商洛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指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统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5个对策,以期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富裕,为建设创新、美丽、幸福商洛奠定基础。

  关键词 农村;三产融合;问题;对策;陕西商洛

现代农业科技

  本文源自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22期《现代农业科技》杂志,半月刊,于197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其中主要栏目有:农艺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学、林业科学、农业工程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动物科学、食品科学、农村经济学等。

  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据商洛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商洛市成立专题调研组,深入各县区产业基地,采取实地调查、座谈讨论、分析数据等方式,对商洛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势进行了全面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1 商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

  近年来,商洛市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以建设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2019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20亿元,增幅4.8%;实现农业增加值120.9亿元,增长4%;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996元,增长9.7%。

  1.1 产业融合更趋多元

  1.1.1 农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菌茶产销两旺,特色养殖异军突起,食用菌产量2.19亿袋,茶叶总面积达3.6万hm2,鲜菇产量28.47万t,香菇产量居陕西省第一。商洛香菇入选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1.1.2 水产养殖大力推进。商洛市建成池塘循环养殖示范点2个,水产养殖基地6个,创建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点2个,增殖放流经济鱼类100万尾、大鲵4 000尾,培育形成秦岭冷水渔业品牌。商洛市肉、蛋产量分别达到17万、10万t,完成水产品4 900 t,市场供应稳定有序。

  1.1.3 线上线下营销融合。已组建县区电商服务中心7个、镇村级电商服务站(点)412个,共发展电商企业451家,建设京东特产馆8个,成功打造“忆秦岭”“众品网”等本土电商平台11个,商南县佳忆德猕猴桃2 d发货9 160单,刷新公司电商历史记录。

  1.1.4 乡村游游蓬勃发展。成功建成柞水木耳小镇、丹凤棣花园区等一批农文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引领全市休闲农业蓬勃发展。全市休闲农业获得认定的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2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501家。

  1.1.5 数字农业加速推进。组织参加农业农村部信息化培训班6人。争取省级信息化建设资金180万元,上报数字经济重点项目1个、数字农业分数据2个、子数据10个。完成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市民评价,评论和点击率高居商洛市直单位前列。

  1.2 主体带动及利益联结更加紧密

  1.2.1 龙头带动强劲有力。丹凤凯农魔芋精粉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晋升省级龙头企业,新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5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1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3家。

  1.2.2 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完成投资6.35亿元,建成洛南县锦绣大地、山阳县120万只蛋鸡等7个特色产业大园区,山阳金鸡园区荣获全市项目观摩第一名。新发展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5个,创建市级现代渔业园区15个。

  1.2.3 范例模式创新推广。大力实施“521”行动,探索出丹凤县“梅庄模式”和“毛坪模式”、山阳县“2+X模式”等一批各具特色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1.3 保障机制更加紧密

  1.3.1 產业脱贫高位推进。召开全市产业脱贫工作会、推进会,印发产业脱贫工作要点、决胜年实施方案,建立产业脱贫周例会制度,高位推动产业脱贫工作。开展产业脱贫风险调研,建议获得市委采用。加强数据监测,录入产业扶持户措施24.8万条、村措施2 729条,修改错误信息5 154户1.3万人,共核准产业扶贫户23 591户83 285人。

  1.3.2 规划引领注重发展。印发《商洛市实施“4+X”工程加快推进产业脱贫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方案》,编制食用菌、核桃、中药材、畜禽产业等4个专项规划,指导县区发展特色主导产业。

  1.3.3 质量监管全程可追溯。一是强力推进省市共建行动。升级完善市级平台系统,引进物联网监测设备23套,配备追溯企业农残速测仪、打印机280台,出具合格证产品200多个,追溯总面积逾1.33万hm2,产量超过10万t。二是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出动执法人员2 160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主体765家,查处违法违规经营问题28起,销毁问题农产品57 kg,取缔无证照经营主体3个,查处群众投诉举报问题5件。

  1.3.4 科技服务不断创新。建立健全商洛市培训师资库和农村实用人才数据库,共培训农业实用技术人才1.5万人次,培养农村乡土人才43 134人、农业技能型人才6 600人。

  1.3.5 对接平台合作搭建。召开推进会和“村企村银”对接座谈会,搭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农业银行沟通对接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2 商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

  2.1 主体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

  一是产业链条短。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规模不大、组织化程度低、科技力量不足、与农户市场联结不紧密,难以实现规模效益。二是发展动能不足。随着经济增速减缓,生产原料价格、生产成本、劳务工资上扬,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境内外主要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经营主体面临成本和市场双重压力。三是金融融资困难。融资困难仍是制约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 金融激励扶持机制不健全。四是灾害侵袭频繁。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频繁,农业保险滞后,金融激励扶持机制不健全[1]。

  2.2 产品加工滞后,营销手段落后

  一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部分经营主体特色产品加工以初加工产品为主,“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少,产品附加值小,市场综合竞争力不强。二是品牌宣传意识不强。许多经营主体缺乏品牌策划规划,销售方式不够灵活,营销水平低。三是市场信息对接不畅。对外贸出口国的需求和贸易政策缺乏了解渠道,掌握信息有限,出口贸易存在盲目性。四是电商缺乏竞争力。已建电商平台及企业网站服务模式单一,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全流程电子商务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2.3 联结形式不牢,带动能力有限

  一是原料供应不对称。忽视农产品供应价格和产品收购价格的逆差,导致适应企业的原材料短缺,农户存在销售困难的问题。二是利益联结不稳固。经营主体与农户基本上还是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一种稳固的契约关系或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三是旅游要素有待提升。旅游产业融合度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吸引力不强,旅游消费低。

  2.4 机制体制不活,技术服务不足

  一是未健全政策和机构。市委市政府明确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推进体制;但全市领导工作小组没有成立,《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没有出台,牵头部门没有明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科学系统推进有待加强。二是未设立专项资金。市级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时,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列入其中,但是没有设立专项发展资金,不利于工作持续推进。三是设施农业用地有限。国家严守耕地红线政策对农业用地提出最严要求,影响了中小规模设施农业建设。四是农业实用人才缺乏。农村产业发展技术干部结构不合理,农村实用人才少,给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带来阻力。五是技术研发能力不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有限,不能全部用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影响了科技成果引进、研发和应用[2-3]。

  3 商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是紧紧牵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这个“牛鼻子”,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新主体、新业态、新格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营销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富裕,为建设创新、美丽、幸福商洛奠定基础。

  3.1 优化结构,增加供给,扩大“三产融合”新路径

  一是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积极探索粮—畜、菜—畜、果—畜等种养结合型循环模式,坚定走以种养平衡为路径的产业发展之路,深挖农业内部潜力,促进生态良性发展[4-5]。二是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核桃、食用菌、中药材、生态养殖等4个市域主导产业,以及板栗、茶叶、魔芋等能覆盖2~3个县区的县域主导产业,继续着力培育“4+X”特色产业体系,提高产业覆盖度和受益面。三是调整内部结构。以攻关绿色增产模式为重点优化种植结构,增加绿色、有机安全农产品供给。四是建设产业大园区。持续推进特色产业大园区建设,全力打造田园综合体,促进园区三产融合发展。五是发展休闲农业。建立采摘园、开办农家乐,建设民俗村等休闲观光农业,加工农副产品,促进农工结合,拓展农业功能。

  3.2 强抓经营,扩大规模,搭建“三产融合”新平台

  一是加大项目扶持。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制定适合商洛市经营主体扶持优惠和奖励政策。二是拓宽融资渠道。著力挖掘民间资本,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力度,为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障[6-8]。三是加强科技引进应用。有针对性地开展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推广,加强防控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实施茶产业气象指数、食用菌、生猪价格指数等保险创新试点项目,发挥了农业保险的“保护伞”作用。五是规范土地流转。将经营主体用地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认真落实农业用地政策。及时兑现土地流转优惠政策,规范土地流转程序,鼓励依法有序流转土地。

  3.3 推进加工,加强营销,打造“三产融合”新品牌

  一是发展农产品加工。组织有一定实力的龙头企业、合作社,采取独营和联营的形式,加工开发本地富余的农副产品,提高农民收益。二是提升品牌意识。利用新媒体、采取新方式、策划新活动、拓宽新渠道、搭建新平台,提高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强化农产品产销对接。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农高会等展会,加速农产品与大市场对接,增加企业收入。四是提升营销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网上销售,拓宽营销渠道,提高经营效益。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