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电影创作与电影管理制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不同概念,电影创作是原创者对于某一现象的直观描述和客观思考,而电影管理制度可以视为电影审查,简单来说就是对电影内容的规范与控制,让原创者的思想能符合社会正统观念,不影响到观影人员的三观,当然,这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审查有国情、传统、人文、观念方面的要求,电影创作也有艺术方面的追求,如何让两者协同发展,才是问题所在。
【关键词】电影创作;管理制度;影响
本文源自戏剧之家 2020年36期《戏剧之家》创刊于199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今古传奇报刊集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政策指导与理论研究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一家市场化运作的专业戏剧艺术类杂志。
以往中国的电影审查机制是较为严苛的,而近年有了一定程度的放松,电影局和电影创作人展开沟通,把电影管理看作是推动力,而不是阻碍力,改变过去通管、“一棍子打死”的管理状态,强调多为创作者提供服务,并不是要给电影创作者提供一个美学标准,也不介入创作者的艺术创作,而是更多地将法规、政策所禁止的内容与创作者协商,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就目前来看,有较强的积极作用。
一、创作的重要性与管理的意义
电影是艺术创作,本质上道德不应该成为评判的主要标准,出现血腥、暴力、色情的镜头可能是艺术表现的需要,也可能是现实的反映,就电影本身来说,需要丰富的艺术性来使它充实,这样电影才会更加出彩。但是电影作为一种影响力深远的教育方式,对国民的三观有较大影响,国家势必要考虑到电影内容对于观影群体可能引发的负面影响,一者追求艺术效果,一者追求社会秩序,难分对错。
在之前的电影产业链中,电影的审查较为严格,国家审查有一条“红线”存在,电影“红线”坚决不能触碰,但随着国民意识的多元化,电影创作内容百花齐放,“红线”的标准是否要更细致呢?对于一些电影来说,虽然不会触碰到政治、黄赌毒方面的“红线”,但其中低俗恶劣的文化和观念更加可恶,例如为博眼球以丑为美的电影现象,已经偏离了三观,更恶劣的例如抗战题材中的“手撕鬼子”,一定意义上比触碰“红线”更恶劣,这也意味着,电影管理的条例需要更清楚,审查标准需要不断细致。上文说到的这些,可以理解为创作的重要性与监管的意义,也可以理解为百花齐放的电影创作对电影管理制度的变革已经有了深远影响[1]。
二、电影创作与电影管理的相互作用
(一)电影创作一味追求市场,已然变质,需要更有力的电影管理制度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电影市场得到了飞速发展,电影创作者越来越迎合市场口味,以更刺激、更奇葩的电影内容来刺激观众的观影感受,例如前几年大火的《太子妃升职记》,用穿越、男女变身等因素来博取眼球,缺少文化艺术创作上的追求,在火爆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其已经无法观看,原因就是被通知整改,删除一些内容,重新剪辑后才能再上线。将目光转向之后,剧组原班人马在《太子妃升职记》的成功前提下繼续创作了《将军在上》,用更鲜艳的色彩和更夸张的服装来博取眼球,剧情内容却不够充实,这一次并没有取得成功,口碑暴跌。回想当时政府部门对《太子妃升职记》提出的整改要求,是否起到了规劝作用?上述虽然是在说电视剧,但电影和电视剧不分家,依然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电影管理对电影创作应该具有一定的规劝和促进作用。
(二)资本介入,大范围模式化制作电影,需要更精细的电影管理制度
资本大规模介入之后,越来越多的电影被制作出来,在庞大的市场作用下,即便是口碑不好的烂片、水片,也能取得不错的收益,各大电影企业“避重就轻”地选择相同模式的电影框架,让电影制作成为流水线工程,两个表面看起来不搭边的电影如果扒开职业、背景等,你会发现其实故事情节高度相似,这点在都市电影中最为常见,所以人们才会戏称“都市剧男女主角必有一人失忆”,照搬、套用电影理念、框架和模式,将内容一股脑塞给观影群体,让电影的艺术性严重丧失,这就意味着电影管理制度的变革相当迫切[2]。
(三)电影管理制度监管太过,也会对艺术性造成限制
总的来说,我国电影管理内容包括不得有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及过多涉及黄赌毒、社会纠纷、青少年不健康行为、生态破坏、封建迷信、血腥暴力的场景等,但电影管理制度监管太过,以及规定制度不透明等问题,都会对艺术性造成限制,导致很多导演付出巨大努力制作的电影过不了审,但也不知道是哪里过不了审,比如2018年很火的《狗十三》花了5年时间才过审,其他诸如同性恋、性器官暴露、青少年犯罪、死亡场景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严格要求,所以经常发生电影创作者阉割作品的现象,这对艺术创作有不小的限制。
综上所述,电影创作和电影管理其实是相辅相成的,电影创作推动电影管理制度的变革,电影局对电影管理制度的把握要更加细致,监察要更加具体,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这样才能让电影产业有更好的发展。同时,广大电影人需要根据时代需求和艺术特点,及时调整艺术创作模式,让电影在科学规范的前提下不断增强艺术性,在艺术性上不能掺假,不能盲目跟风,要更具鲜明特色[3]。
三、结合西方国家电影分级制度谈电影创作
中国一直在使用电影审查制度,这是由中国的历史现实情况所决定的,西方大多数国家则采取的是电影分级制度。近几年,有不少人呼吁中国使用电影分级制度,但事实上审查制度有利于国家对集体意识行为进行引导与控制,树立道德底线,对涉及黄赌毒以及低俗暴力的电影作品进行规劝,这也是由中国的文化环境所决定的。西方国家的分级制度就一定好吗?也不一定,电影分级的本质只是为电影贴上标签,要不要看由民众自己决定,政府处在道德中立点上,底线是不能够触犯大众的社会道德标准,一旦触犯引起诉讼,政府才会介入调查,因此动辄出现轰炸白宫、讨论人性、讽刺政治等电影内容,弊端很明显,就是社会引导力缺失,社会不安定现象频繁发生。要知道,中国大地上人民的安全性可比西方国家高多了,大晚上走在街头也无需担惊受怕。
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电影创作本身上来,电影管理虽然对艺术有一定的约束,但并不是完全的扼杀,相反,如果能认识到并运用其中最精髓的价值观念,电影创作会变得更有韵味与更具鲜明特色。例如,在九十年代的美国,电影中有关性的内容受到很多宗教团体的谴责,如果运用更为巧妙的方法,人们在情感上或许就可以接受。再如《达芬奇密码》涉及到宗教问题,在很多地区都无法播出。而《疯狂动物城》中也含有许多复杂的种族问题,各种动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讽刺,如树懒工作员、绵羊市長等,对政治和种族问题的处理原则应该是隐喻而不是讽刺,结局也应当强调动物世界的和平与平等。关于《疯狂动物城》有一条非常经典的评价为:“成年人看到了政治讽刺和阶级偏见,青年人看到了追求梦想,儿童看到了可爱的动物,影迷和电影制作者看到了动画电影之美”。电影创作离不开电影管理制度,说到底,电影创作还是属于产品范畴[4]。
四、电影创作和电影管理两方面都要进步
(一)电影管理角度:电影局持续完善电影管理制度
电影局要对电影市场有良好的认知,不能由于当前中国电影产业规模的日益壮大而失去基本的判断力,要时刻加强在电影教育领域的建设,要深刻考虑到电影创作的艺术性,积极和创作者沟通交流,改变过去一味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所有内容一个标准,“一棍子打死”的管理状态,要多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把法规与政策所禁止的内容清晰地表达出来,协商处理。以往电影被剪得支离破碎,人物线条混乱,导致观众觉得剧情突兀,这种现象应该杜绝,电影创作和电影管理并不是水与火的关系,可以相互协调共存。
就制度而言,适合中国国情的审查制度还会继续推行下去,西方国家只分级而不管理的制度并不适合中国电影市场,但西方国家的审查制度也不是说毫无可取之处,对电影进行简单的分级分类,不同级别类别有不同的审查规范,这也是一种可取之策。
(二)电影创作角度:创作者持续保持优秀的创作,用内容说话
虽然电影管理有一定的约束性,但何尝不是对创作者的督促,创作者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应该理解政策与规则的目的,了解电影市场对观众的影响,怀揣着责任心,才能让电影创作更优秀,不是说电影创作中社会问题不允许触及,而是说触及社会问题的意义在哪里,是否有正面价值,这是需要思考的。例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本质上是在讲述少年与老虎漂浮在海上的艰苦生活,一人一动物,相处从紧张变得和谐,到了最后忽然点出老虎或许是少年心中的“恶”,那么少年之前的行为就变得细思恐极了,包含吃人行为,但那不也是在无法生存的境地中展现出来的人性吗?电影用动物的生存本能代替了人性的残酷,故事讲得非常巧妙,结尾是开放式结尾,也给了多重含义,以这种角度来充实电影内容,更加巧妙,更有内涵,这比直接告诉观众残酷的事实要好,当然,也更容易应对电影审查。
五、结束语
电影创作和电影管理制度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电影管理对电影创作有规劝和约束作用,电影创作对电影管理制度变革有极大影响。电影题材越来越多样化,就要求电影管理制度更细致化,对现有理念和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改变过往“一棍子打死”的审查机制,多与创作者沟通、交流,让电影管理成为一个互动的过程,让约束性与艺术性能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明.中国电影管理制度影响因素探析[D].中国传媒大学,2007.
[2]黄竹一.如何让电影创作成为电影管理制度变革的推动力[J].电视指南,2018,(2).
[3]吴冠平,曹保平,钟大丰.让电影创作成为电影管理制度变革的推动力[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2):5-12.
[4]盛静.我国电影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研究[D].宁波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