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业园区绿色发展有助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促使农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农产品生产与绿色文化发展,扶持农业园区绿色发展。政府主导是推动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构建的前提和保障,科研院所与相关服务机构的绿色农业创新成果是构建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涉农企业和新型职业农民积极转化绿色农业创新成果或参与绿色农业创新是构建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的目标和主要支持力量。有效的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需要发展观念、技术与制度的协同创新,需要促动绿色创新单元有效运行、绿色创新成果能够迅速普及和有效推广利用。以山东寿光市绿色农业创新体系为案例进行实证,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能够有效支持该县域的绿色农业创新活动,有效推动全市农业园区绿色发展。
本文源自北方园艺,2020(20):146-153.《北方园艺》是由黑龙江省农科院主管、黑龙江省园艺学会和黑龙江省农科院主办的以科学研究和技术普及相结合的园艺类综合性科技期刊。创刊于1977年,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多年来已形成了自己的办刊特色,受到全国农业科研、教学、生产第一线等科技人员和广大读者的热情支持和欢迎,既是科技人员技术交流和发布佳篇新作的信息平台,也是园艺种植户的致富帮手和秘籍锦囊。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8年出台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乡村振兴需要绿色发展,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各类型农业园区是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基本构成单元,是绿色发展的最主要载体和实际践行者。推进农业园区绿色发展既是解决农业发展资源短缺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问题的重要路径,也是推进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振兴战略绿色化的客观要求。收集并系统分析梳理已有研究文献发现,从绿色发展视角对绿色创新体系构建等问题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县域层面绿色农业创新体系的研究成果更少。究其原因是科研院所及涉农高校主要分布在较大城市,很少分布在县域,农村几乎没有任何绿色创新研究机构,致使广泛分布在农村区域的各类型农业园区绿色发展缺乏先进科学知识技术的源头输入,而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与农业园区联系最为紧密。鉴于此,为更有效的扶持农业园区绿色发展,研究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构建问题就有其特殊性和迫切性。
1、农业园区绿色发展的内涵与创新要求
1.1农业园区绿色发展的内涵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宗旨和本质要求,该研究对农业园区绿色发展的定义是以农业园区园工树立绿色价值观为灵魂,以使用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为根本的生产经营手段和方式,建立农业资源多层次利用的绿色体系,同时,在农业园区中开展绿色组织文化并改善其组织管理体制,对农产品种养殖、加工、流通和营销等进行全过程“绿色化”。农业园区绿色发展的宗旨是建立绿色农业园区,不断创新发展,使农业园区的生产经营及消费活动转向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方式,在获取绿色效益的同时,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增加园区职工收入。农业园区绿色发展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层面。
其一,农民绿色价值观的培养。在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农民过度关注农业活动的经济效益,很少关注绿色环境及相关绿色行为,当经济利益与绿色环境保护要求发生冲突时,农民更多的还是关注自己的经济效益,环境问题是政府需要关注的事情,致使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鉴于此,农业园区首先需要对园工进行绿色环保知识和绿色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普及,使更多的园工具备基本的绿色发展知识文化,具备基本的绿色发展意识。农业园区应该从绿色文化的制度、精神和物质3个层面,引导园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协调好农业生产经营与绿色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绿色的双重发展目标。
其二,绿色农产品的开发生产。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围绕增产增收的目标,农业园区绿色发展应该围绕农产品绿色发展进行开发设计。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应该对生产、销售、消费等全程的环保、安全和质量问题进行统筹考虑。县域绿色农产品是基于地方特有的地理、气候、人文等特质进行开发。
其三,农业园区绿色发展制度的设置完善。绿色化产品生产需要科学的流程规范与制度,农业园区园工在生产中使用无毒害、低碳的原材料、工具和原料,对生产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进行科学分类合理处置,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农业园区绿色产品营销需要坚持自己的绿色运营理念,把绿色要素纳入农业园区经营的整体链条中,打造农业园区的绿色营销品牌[1]。农业园区在市场中以绿色形象出现,实现农业园区收入增加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在农业园区绿色发展中,培养园工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基础,开发园区绿色农产品是核心,绿色化组织发展是保障,促使各类绿色要素协同进行以实现农业园区的绿色发展目标。
1.2农业园区绿色发展的创新要求
其一,农业园区绿色发展需要实现发展理念、技术与发展制度的协同创新。绿色农业相比传统农业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农业园区绿色发展需要进行系统整体性创新。首先,园工需要发展理念的创新,从传统农业文化向绿色农业文化进行转变,园工只有广泛认可绿色文化,才能对传统农业进行系统性绿色化改造和发展,形成优良的绿色发展环境,促使经济发展与自然绿色环境和谐共生;其次,园工需要在生产经营技术和生产流程方面进行创新,相比传统农产品生产而言,开发绿色农产品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更复杂的工艺流程,农业园区只有广泛使用或创新使用绿色农业科技及相应的生产设施,才能实现园区农产品的绿色发展;再次,农业园区管理制度的创新,绿色化生产需要科学严格的生产流程,无序化的生产工艺流程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或绿色环境的破坏,甚至影响农产品的绿色品质。农业园区的绿色发展要求基于绿色视角规划农产品的整个营销经营全程,同时,需要辅以绿色化的管理理念。
其二,农业园区绿色发展需要培育创新单元及创新绿色科技成果的推广利用方式。一方面,农业园区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是在园区内部或涉农企业形成绿色创新单元,绿色创新单元的培育需要整合利用农业园区内外的创新资源。另一方面,在农业园区园工之间的合作关系基本上是比较独立的,这会使绿色创新成果在园工之间的推广和应用不能再利用传统的行政性指导方式,需要创新使用“互联网+”等方式进行推广或指导园工应用绿色创新成果[2]。
2、县域绿色创新体系支持农业园区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实践性
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是由县域内涉农企业、各类型农业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及具有一定研发创新能力的职业农民等多元主体组成。目前,各类农业园区已基本成为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中重要的实践和发展载体,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不断向各类型农业园区输入绿色农业发展观念、绿色技术及绿色发展组织方式。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扶持各类型农业园区绿色发展具有其必要性、可行性与实践性。
2.1必要性
调研发现,目前绝大多数的农业园区的园工基本上由农民转化而来的,园工普遍缺乏适应现代市场发展变化的生产经营能力和绿色发展能力,现代农业知识水平较低,在绿色农业技术知识的学习、掌握、推广和运用等环节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一方面,因农业园区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局限,仅依托农业园区很难独自推行绿色发展及一定程度的绿色发展创新,需要所在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的有力扶持。另一方面,绿色农业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并且在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的多元主体中,政府居于核心地位。绿色农业在过程中可以不断改善农村自然和生态环境,而自然和生态环境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征,除了满足园工享用以外,其他居民也可以免费共用。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角色和扶持职能积极构建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在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的大力扶持下,农业园区方能实现绿色观念、绿色技术与相应制度的协同创新,实现绿色运营。
2.2可行性
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是支持农业园区绿色发展的基础和依托。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被习近平同志先后2次高度认可并提及的“寿光模式”的成功实践足以证明,县域政府完全有能力扶持构建新时代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支持各类型农业园区绿色发展。在政策指导下,各类型农业园区是新型经营主体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乃至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是构建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成单元和创新成果的实践载体。
县域内各类型农业科研院所与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是绿色农业创新体系中的技术创新、推广的根源,为县域内各类型农业园区绿色发展提供有效的绿色技术创新与服务。首先,当前各类型农业科研院所均不同程度的深入到不同类型建设科研基地和各种实验田,科研人员可以直接与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互动交流,掌握了解绿色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创新绿色农业科技以及将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绿色农业生产力都打下坚实的基础[3]。其次,在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下,农村建立了多种多样的公益性绿色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便于各种绿色发展的研发成果及时得到有效扩散和利用。
2.3实践性
在支持农业园区绿色化建设的过程中,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的运行制度和机制具有保障作用。在培育园工绿色发展观念过程中,相关服务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设制系统规范的培训教育机制;在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绿色创新体系要根据实际情况设制系统性的运行机制,确保相关技术创新能够持续推进并且其创新成果能够及时得以广泛传播应用;在农业园区绿色组织建设过程中,要设制并不断完善促使园工积极从事绿色农业生产经营的规范操作与制度[4];在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的运行中,政府从发展目标、效率评价和保障措施等层面进行长效机制的系统规划,以此确保县域绿色创新体系能够持续稳定的运行。
在“涉农工商企业+农业园区+职业农民”的运营模式中,政府应该设制充分的倾向性激励政策,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涉农工商企业,积极主动整合资源进行绿色农业创新的能力,进而带动农业园区绿色化建设,提升职业农民的绿色农业发展能力和知识技术水平;县域科研院所及相关推广服务机构对园工或职业农民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开展绿色发展知识技术的教育培训,建立县域绿色农业知识技术孵化创新基地,推动农业园区绿色发展[5]。成功实践证明,政府政策与绿色农业创新体系的融合发展不仅能够促使大批的绿色农业创新机构生成、绿色农业创新成果的出现及其成果转化应用,而且能够持续提升职业农民的绿色农业发展能力,进而引领县域大批农业园区实现绿色化转型经营与发展[6]。
3、寿光市构建绿色农业创新体系及对农业园区绿色发展的扶持实践
寿光市不断提升“寿光模式”新时代绿色发展内涵,积极构建由绿色农业科研机构、服务机构、涉农工商企业、农业园区、职业农民等多元主体构成的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扶持域内农业园区绿色发展。
3.1政府指导扶持建设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
寿光市是被农业农村部指定的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试点县市,寿光市积极指导扶持建设多种类型的现代农业园区作为绿色发展的基本单元,构建了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其中,农业科研机构、涉农工商企业、农民农业园区与职业农民是绿色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敢于创新绿色农业发展体制机制,以培育蔬菜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大户、蔬菜加工营销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为支撑点,构建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
积极筹建多类型多层次绿色农业技术研发机构。寿光市积极筹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绿色农业知识技术研发机构、成果实验基地,其中,代表性机构目前有潍坊科技学院绿色设施农业科学研究所、寿光市德云绿色农业技术研究所、寿光市农业技术推广协会、蔬菜博览会新品种展示基地等,这些机构发挥各自的高位绿色知识技术势能,不断地向涉农工商企业、农民农业园区与职业农民及其他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推广扩散,是实现农业园区绿色农业创新驱动的基础。
发展并不断完善绿色农业创新成果扩散服务体系。寿光市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创建了多种多样的公益性绿色农业知识技术推广机构,目前已基本构建了由绿色农业知识技术站、植保站、农经站、新品种研发站、土壤肥料站、农产品质量安检站等构成的较完善的成果推广扩散服务体系。这些机构在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中上连接政府和科研院所下沟通涉农工商企业、农业园区和职业农民。例如,寿光市农业技术推广协会是集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实验、推广于一体的农技推广附机构,以“为绿色农业生产提供知识技术服务”为协会宗旨,提供绿色生态大棚建造、种苗生产、蔬菜种植知识技术,同时,担负政府和县域科研院所的绿色农业知识技术推广项目。
激励涉农企业与职业农民成为绿色农业创新的重要载体。涉农企业在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中担负重要角色。截止2018年底,寿光市有发展规模大小不一的123家涉农企业,其中,有76家涉农企业具有不同程度的绿色农业知识技术创新能力,涌现出很多在绿色农业领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土专家”“绿色种养殖大王”等创新农民。寿光市良好的绿色农业创新发展环境还吸引了周边农业园区和职业农民从事绿色农业发展。
3.2寿光市农业园区绿色发展的内容与效果
在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的支持下,农业园区围绕着绿色文化教育、绿色农产品开发与组织绿色发展制度建设等方面展开。
一是农业园区积极开展农民绿色文化教育。寿光市对农民绿色文化知识教育范围宽泛,面向全市农村居民开展绿色文化知识和技术教育。寿光市具有历史悠久的绿色农业发展渊源,《齐民要术》农耕文化蕴涵着朴素而浑厚的“天、地、人合一”等一系列绿色农业发展思想,激励着历代寿光农民抱有绿色生产经营思想,塑造了浓郁的绿色发展文化环境。例如,寿光市每年开展的“绿色村庄”活动、“最美城乡绿色保洁员”推选活动等系列绿色文化项目,这些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教育和激发全市居民尤其是农民的绿色农业发展观念。正是在这种浓郁的绿色文化教育和绿色农业发展环境下,寿光市农民整体绿色发展、绿色经营、绿色消费等观念意识较强,因此,各类型农业园区进行绿色发展基本上扫除了观念上的障碍。
二是加强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各家涉农企业和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业园区绿色农产品开发的关键。表现为涉农企业创新扶持农业园区开发具有该园区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实施“企业+农业园区+绿色农产品”的运营模式,即由一家涉农企业根据自身经营情况联结一个或多个农业园区,协同开发一个较高品牌价值的绿色农产品,进而带动更多的农业园区进行绿色生产和经营;不同行业领域的新型职业农民带头进行绿色生产或经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农业园区+绿色产品”的运营模式。
三是农业园区强化绿色制度设制。政府积极动员、引导和调控农业园区进行绿色生产经营制度的设制和完善,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并实施激励性政策,促进各类型农业园区从农产品开发、种养殖、营销管理等不同环节关注绿色发展要素,促进农业园积极开展绿色文化建设;同时,政府还根据绿色发展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并实施约束性政策,从政策规制各类型农业园区在农产品开发、种养殖过程中应关注和加强绿色要素的发展,为农业园区绿色制度的设置及其完善提供了政策引导,形成了“政府+农业园区+绿色生产经营”的绿色运行制度。
四是农业园区稳定提高绿色发展绩效。从实际走访调查得知,截止2019年9月,寿光市各类型涉农企业与各行业新型职业农民共带动36家农业园区从事绿色生产和经营,带动683户农民从事不同规模的绿色农业生产和经营,全市共开发绿色农产品26个。农业园区绿色发展促使绿色农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局势,寿光市积极推广“绿色农产品或技术研发机构+农业园区+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营销市场”的绿色发展模式,在发展绿色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相关绿色农产品,不断延伸绿色产业链条,促进绿色农业不断延伸。
3.3寿光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发展面临的问题
政府主导或创办的绿色农业科技服务机制单一,已不能适应绿色发展需求,进而影响或制约了绿色农业科技推广的活力。政府主导或创办的绿色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主要是进行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然而,面对市场化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现实,农户、涉农企业和农业园区等绿色生产经营主体对绿色知识技术的需求往往都具有个性化特色,政府层面已经不能满足多样化的绿色发展知识技术需求。从长远绿色发展看,如何构建并不断完善县域色农业创新体系,形成多样化的绿色知识技术服务体系,是区域农业园区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
涉农企业绿色发展创新示范的带动效应不足,很多涉农企业在绿色农业创新体系建设进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协同推进、技术或产品示范作用,影响区域绿色发展的集群化效应。在区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中,涉农企业具有显著的示范带动效应,通过绿色农业创新体系平台,增进与其它涉农企业、农业园区和分散生产经营农户等生产经营主体之间的交流,形成绿色知识技术溢出的网络集群效应。如何促使县域内涉农企业之间形成集群化的绿色发展示范效应,是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运行的关键内容,也是县域绿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
分散生产经营农户之间绿色合作意识和能力不强,影响绿色农业规模化发展。农民合作运营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虽然寿光市农业园区不论从发展数量还是发展规模都增长很快,但是农民之间绿色合作的能力和意识需要提升。
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影响绿色农产品高端化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是创造绿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推进绿色农产品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发展的重要路径。但是,截止目前寿光市绿色产品绝大部分仍然是初级加工产品,农产品的深度附加值没能得到充分地挖掘,被打造成为全国性知名品牌的绿色农产品很少,影响县域农业园区的绿色发展。
4、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构建的路径
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需要不断根据发展形势变化持续进行观念创新、知识技术创新和相关制度机制创新的协同融合。
4.1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主导:促使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构建的关键
长期推行的二元经济结构致使广大农村区域缺乏绿色农业创新资源,仅依托市场机制难以在短期内建设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主导是促进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构建的关键。政府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创新政策是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建设的根本条件。2018年国家制定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18—2025年)》,为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长期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县域各级政府尤其主管部门积极主动联结整合绿色农业创新资源,筹建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及具有公益性的配套服务系统,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引进绿色农业高层次专业人才,建设各类绿色农业知识科技创新机构及创新和扩散体系,不断完善发展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目前已形成一批由科研院所、涉农工商企业或部分新型职业农民组成的绿色农业创新主体,积极带领创办各类型绿色农业园区。例如,扶持具有绿色农业创新能力的涉农工商企业、职业农民、农民专业农业园区、家庭农场主引领发展绿色农业园区,政府积极提供相关公共物品服务,营造有助于各类型农业园区从事绿色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提升农业园区的绿色农业发展能力。
4.2科研院所与服务机构:提供绿色技术创新成果与促使成果转化
县域内科研院所及时提供绿色农业创新成果,服务机构及时进行成果的推广、传播与扩散,二者持续进行有效互动,形成县域绿色农业知识技术创新与扩散转化的服务体系,共同促动县域内涉农工商企业、农业园区与职业农民迅速掌握绿色农业知识与技术,及时进行相关成果的实践转化,进而带动县域绿色农业不断发展。其中,科研院所是县域绿色农业知识技术创新的场所,科技人员积极主动进行探索和创新绿色农业知识技术,不断及时供给满足县域绿色农业发展对新知识技术的各种需求;服务机构是县域绿色农业新知识技术推广、传播和转化的重要机构,能够协助政府完成绿色农业知识技术及时在县域内被扩散和转化,在创新体系中担负着联结政府、涉农工商企业、农业园区、职业农民与科研院所的桥梁作用。
4.3涉农工商企业与职业农民的成果转化与创新:支持农业园区绿色发展的中坚力量
涉农工商企业是支持农业园区绿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涉农工商企业一般采取“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带领利益相关农户发展绿色农业,促使绿色农业新知识技术的迅速被扩散和转化。一方面,涉农工商企业积极利用绿色农业知识技术进行生产、加工和经营,不断向周边职业农民进行推广和扩散,引领周边农户建设发展绿色农业园区;另一方面,涉农工商企业与农业园区在使用已有绿色农业成果的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进行协同创新,实现农业园区绿色化的经营发展目标。
职业农民尤其是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也是支撑农业园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创新力量。目前,职业农民主要包括“农村知识科技服务机构的农技人员、村‘两委’管理人员、各类型农业产业经营主体”3种类型。职业农民领办绿色农业园区主要有2种情形:一是部分职业农民独立领办绿色农业园区,在充分利用县域科研院所等绿色创新成果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断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资源进行绿色化农业生产经营技术创新,推进农业园区绿色发展;二是部分职业农民依托乡镇农技站、农业园区或村“两委”等机构或者与这些机构合作,充分整合利用这些机构的绿色农业发展资源,降低绿色农业园区的建设或发展成本,采取多种形式积极领办绿色农业园区。
4.4绿色发展观念、技术与政策制度创新之间的有效融合:支持农业园区绿色发展的基本保障
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应该根据新时代发展形势,进行绿色观念、绿色农业技术与政策制度创新(该研究的政策制度创新主要指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的政策制度创新)之间的有效融合,设制协同发展机制,确保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持续健康运行和发展。
发展观念创新是支持农业园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县域相关政府部门抓住并利用好国家各项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政策,始终坚持“绿色、创新、开放”的发展理念,发展壮大县域绿色发展人员队伍,制定并实施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县域各个科研院所和服务机构积极与涉农工商企业、职业农民之间加强绿色农业的知识技术的交流学习,积极帮助他们培育绿色农业发展观念。同时,涉农工商企业、职业农民积极向其他农民扩散绿色农业发展理念,促进县域农业发展整体上的思想转变,有助于促进县域农业园区绿色发展。
绿色农业知识技术创新是支持农业园区绿色发展的核心和必要要素。首先,县域相关政府部门支持建设完善绿色农业创新体系的基础设施、创新设备和创新场所;其次,县域各类绿色农业知识技术创新机构不断提供出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为涉农工商企业与农业园区发展绿色农业提供所需的知识技术;再次,涉农工商企业和农业园区应该打破原有的加工或生产经营知识技术均衡格局,积极主动利用和扩散各种绿色农业新知识新技术,促进绿色农业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同时不断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促使县域农业园区绿色发展具有新的突破。
政策制度创新是扶持县域农业园区绿色发展的基础保障。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的制度创新可以提高知识技术成果传播、推广和转化的效率,实现发展观念、知识技术与政策制度“三位一体”的创新协同。科斯(1931)提出制度影响知识技术的运行成本,成本大小反过来影响知识技术的运行效率,进而影响知识技术的创新成效[7,8]。
4.5绿色农业创新单元的培育、创新成果的及时推广和有效转化:支持农业园区绿色发展的运行保障
县域绿色农业创新是一个包含创新单元的培育、创新成果的及时推广和有效转化的复杂的系统过程,该过程的运行效果影响甚至决定县域农业园区绿色发展的绩效。
积极培育县域绿色农业创新单元。国内外创新实践证明,某一定区域创新单元网络之间关联性越强,并且在知识技术百花齐放下创新单元空间密度越高,那么该区域知识技术创新效率就越高,创新成果成功得以转化的概率就越大。在县域绿色农业的初期发展阶段,因普遍存在创新资源不足及没有整合优化配置,绿色农业创新单元不仅数量少而且创新能力弱,这种情形就需要县域各级政府给予重点扶持和突破,培育发展一大批各类型的绿色农业创新单元,整合并优化配置县域科研院所和具有一定绿色知识技术创新能力的涉农工商企业和农业园区等创新资源,实现多种绿色创新要素的有机组合,发挥创新资源的集聚和协同效应,培育更多更高创新水平的绿色农业创新单元。
迅速推广和扩散绿色农业创新成果。县域涉农工商企业与农业园区不仅积极带头使用绿色创新成果,而且应该积极将成功的创新成果向周边农户推广扩散。一方面,科研院所积极下派科技人员到涉农工商企业、农业园区和其他分散经营的农户传授各类绿色创新技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积极构建各类型绿色知识技术沟通交流平台,及时总结绿色农业发展的创新经验,形成县域农业园区绿色发展的集聚效应。例如,带头引进良种,进行种养示范,发挥在新品种引进、成果转化和新知识技术推广中的重要作用。
有效转化绿色农业创新成果。绿色农业创新成果的实践转化是一个复杂而且附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动态过程。如果涉农工商企业、职业农民与农业园区承担绿色农业知识技术创新成果实践转化所产生的风险能力不强,就会直接影响绿色农业知识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扩散,进而影响县域农业园区的绿色发展;反过来影响各类型绿色农业知识技术研发机构的创新。因此,县域各级政府应该根据发展实际及时出台相应政策,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充分调动涉农工商企业、职业农民与农业园区接受创新成果、利用新知识技术的积极性,促动各类型创新成果得到迅速广泛的有效转化及扩散。
5、结论与思考
农业园区绿色发展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都有重大意义,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绿色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园区的发展需要外部绿色知识技术创新和良好的环境条件支持。通过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促使农业园区农民绿色发展观念培育、绿色农产品开发与组织绿色发展,实现农业园区绿色发展的目标。
政府主导是推动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构建的关键,县域各类型科研院所与服务机构是促动绿色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基础和源头,涉农工商企业与职业农民是支持农业园区绿色发展的主体。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需要实现发展观念、知识技术与政策制度的协同创新,需要绿色知识技术创新单元培养与创新成果的推广转化,建设并不断发展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促动县域农业园区整体发展。
需要客观认识到知识技术创新并不是“医治百病的良方”,在支持农业园区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的作用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从绿色农业文化形成、绿色农业知识技术积累、到绿色农业创新网络建设并能有效运行,需要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同努力,因此,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
农业园区面临“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和知识经济”等新的发展形势下普遍存在很多困难,整体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因此,县域各级政府在构建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中,理应进行长期的科学规划,制定完善的县域绿色农业创新体系发展政策和相关制度,在支持农业园区绿色发展过程中,遵循绿色农业创新运行和发展规律,实现县域的绿色农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平波.支持合作社生态化建设的区域生态农业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8(11):28-30.
[2]胡中习.论供给侧改革中的绿色农业发展[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36-38.
[3]赵军洁,徐田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实践和改革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19(3):53-54.
[4]孙玉涛,刘风朝.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确立-情境、内涵和政策[J].科学研究,2016,34(11):1717-1722.
[5]熊肖雷,李冬梅.创新环境、协同创新机制与种业企业协同创新行为:基于要素流动视角和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2):160-163.
[6]王松,胡树华,牟仁艳.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溯源与框架[J].科学学研究,2013,31(3):346-348.
[7]刘劲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概念的再界定[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5):5-8.
[8]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J].求是,2012(5):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