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永顺土司城遗址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0-06-24分类:矿业工程

  摘要:从永顺土司城遗址区域分布与主要文物遗存情况出发。探讨了遗址与文物实体、遗址外部自然环境、遗址人文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监测预警需求。结合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采集信息和相关世界遗产保护的经验,构建了永顺土司城遗址监测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3大类,12个一级指标,55个二级指标。

  關键词:世界自然遗产;监测;指标体系;永顺土司城

地质工程师论文

  0 引言

  永顺土司城遗址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遗址,201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是,由于土司遗址裸露于地表,受城市化进程、地表沉降、风化腐蚀、人为破坏、降水、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部分土司遗址正面临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消亡,世界遗产的完整性特征受到严峻挑战。对遗产实施有效而准确地监测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1],建立科学合理的监测预警评价体系是遗产监测的首要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定期监测报告中明确了相应的监测指标,但该指标体系偏向于宏观定性描述,相对具体的自然遗址,存在分类笼统、定性描述多、定量性描述较少的特点[2][3]。国内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依据其各自特点也开展了大量工作,监测指标进一步考虑了人类活动等因素,并依据其不同的研究目的制定各自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4]。针对性的永顺土司城遗址监测预警评价体系研究亟待开展。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条件

  1.1.1 气象与水文

  永顺土司城遗址属湖南省永顺县,遗址中心地理坐标:E109°58′10.32″,N28°59′54.75″。永顺县属亚热带季风温暖湿润气候区,其气候具有日照充分、雨水丰富;春多雨,夏干热,冬季冷,四季分明的特点,时有暴雨、洪水、冰冻等气象灾害[5]。

  遗址区周边主要河(溪)流有灵溪河、罗子湾溪和雅松溪。其中,灵溪河流程约50km,全程有近20条大小溪流汇入其中。遗址区的河段宽20~40m,长约17.5km,多年平均流量5.2m3/s,常年水位约27.0m,洪水季节水位上升6~7m,近50年最高洪水水位28.65m。是全年有水河流,但枯水季节水量较小,不能直接通航。

  1.1.2 地质地貌与土壤

  永顺县地处武陵山区腹地,位于江南地轴与武陵褶皱束的交接部位,南边泽家—抚志—青坪一带属江南地轴,北边为武陵褶皱束,地质地貌形成于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时期的多次褶皱,断裂构造运动[6]。

  土司城遗址周边为中低山或丘陵地形,总体地形地貌较复杂,山地坡度一般大于30°,遗址建于坡度较平缓的坡地上;地质构造条件较简单,周边的基岩主要有白云岩、夹薄层钙质页岩、白云质灰岩等;地层岩性较简单,主要为单斜构造;遗址区及其周边未见较大规模断裂构造,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水量中等或偏少。

  土司城遗址及其周边的主要岩土层有地表土壤层、残坡积黏性土层、冲积砂(卵)石层以及部分素填土层等;土壤母质主要为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7]。

  1.2 遗址区域与主要文物与分布

  1.2.1 遗址区域与布局

  土司城遗址总面积25km2,其中核心区——土司城城区面积25万m2,地表上保留了体积庞大的城墙和建筑。城址由宫殿区、街巷区、衙署区、墓葬区、宗教区、苑墅区等几个部分组成。土司城内部街巷密布、纵横相通,主要由正街(新街)、河街、五屯街、紫金街、左街、右街、鱼肚街等街道构成“八街、五巷、两口”,宫殿区位于城区北部,依山而建,东北高、西南低。形状略呈椭圆形,周长436m,总面积14000m2;衙署区位于宫殿区南侧,周长408.8m,面积8762.4m2;墓葬区位于土司城东南郊,其主体紫金山土司墓地依山势排成4列;宗教区位于土司城南部,现存可以确认的寺庙有观音阁、祖师殿、五谷祠、关帝庙、将军山寺、八部大神庙等;苑墅区位于土司城背面,灵溪河畔,分布有土司庄园、别墅、钓鱼台等设施。

  1.2.2 主要文物与分布

  土司城主要遗址文物有祖师殿、土司德政碑、彭氏宗祠、翼南牌坊、土司古墓群、土司地宫等。其它文物和遗迹有摆手堂、铜钟、石马、土司官印、若云书院遗址、地下雨道等。其中:祖师殿,占地580多m2,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长17.5m,宽13m,高20m,为全木材结构;彭氏宗祠是土司城中心,处于土司“寝宫”的后面,主要文物包括历代土司的牌位,各种精美的木雕像、历代土司制定的法谱等;翼南牌坊位于司城南面紫金山和若云书院的雅草坪,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年代久远,多采用青石、花岗岩材质。土司德政碑立于司城衙署遗址左侧,由青石雕凿而成。碑高2.74m,宽1.2m,建于公元1713年。土司古墓群多集中于土司城紫金山、雅草坪、帕桶湖三个地方,其中以紫金山最多。共有土司王及其贵族坟墓109座。古墓的基本形式是用土砖拱成半圆形,墓前有石人石马,四周筑有围墙,进出有铁门。墓室四壁上刻有各种精美的图案。棺材材质多为楠木、梓木,涂以乌黑色土漆,并用铁钩悬挂在石室之内。随葬器物有陶器、瓷器、金银饰物、各种玉器等。

  2 监测需求分析

  2.1 遗址与文物实体监测需求

  2.1.1 建构筑物监测需求

  维护建构筑物的现存结构状态,延长寿命、减缓建构筑物风(退)化,最大限度的保留建构筑物的历史状态、特征和细节,是遗址保护的关键内容之一。土司城遗址的建构筑物的监测主要内容与需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结构整体监测。即对建筑结构可能造成整体性破坏方面的监测,如地震破坏和人为共振破坏等。②基础稳定性、承重结构的变形监测。包括建构筑物基础沉降监测、承重柱倾斜监测、主要梁架扰度监测、结构水平位移监测等方面。③防火监测,对于祖师殿、彭氏宗祠等砖木结构建筑发防火监测尤其重要。④防腐、防水、防渗漏监测,针对土司城遗址中的瓦面屋顶、木构架结构要做好防腐、防水、防渗漏监测。⑤裂缝变形监测,即土司城建构筑物中的石质牌坊、砖墙、地面铺装、台阶栏杆等需进行裂缝变形监测。

  2.1.2 遗址文物监测需求

  土司城遗址除上述建构筑物外,还在室内或室外遗存有大量文物。包括木质与石质雕像、雕刻,各类绘画(壁画),陶器、瓷器、金银饰物、各种玉器等。其监测需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侵蚀监测。主要是雨水侵蚀、溶蚀监测。。②冻融膨胀与收缩监测。即由于冻融、胀缩带来的剥裂风化。③风化监测。主要监测因空气侵蚀与流动带来的破坏风险。④大气干湿度监测。因干湿交替对木质、石质材料带来的破坏风险。⑤微环境监测,主要针对墓葬、彩画、各类器具文物实施的微环境监测。如有害气体成分、室内温度、湿度等监测。

  2.2 外部自然环境监测需求

  除土司城内部、局部环境监测外,大量外部环境自然环境因素影响着土司城遗址的保护与发展,主要外部自然因素包括土壤地质环境、气象灾害、大气环境、微生物与病虫害等。①土壤与地质环境。包括土壤含水量、渗透性、紧实度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地质塌陷和泥石流监测。②气象灾害。包括暴风、暴雨、暴雪、冰雹、冻雨的极端天气引发的洪水、泥石流、冻胀(裂)监测,同时也应包括建构筑物中木质材料因雷击引发火灾的监测等。③大气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氮氧化物、臭氧、酸雨、粉尘颗粒(PM2.5、PM10)和其他有害气体长期侵蚀,造成自然环境恶化、生态平衡破坏、文物损毁,是大气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④微生物与病虫害监测。通过监测预防微生物与病虫害危及遗址内部及周边植被,进而影响遗址整体环境。

  2.3 人文社会环境监测需求

  人文社会环境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土地利用方式、文化价值观念带来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土司城遗址的文化价值的保护与传承。人文社会环境监测主要包括人口密度、土地性质等基本情况的监测,同时还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生产方式、经营管理方式监测,另外,在信息爆炸的当代,舆情监测也非常重要。

  3 永顺土司城遗址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永顺土司城遗址与文物保护的实际监测需求,结合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采集时确定的17大类、49项数据[8]和国内相关世界遗产保护的经验[9][10][11],构建永顺土司城遗址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并依据各项指标对遗址保护的重要性程度划分为一般指标和重要指标。指标体系包括遗址本体监测、自然环境监测、人文社会环境监测3大类,建构筑物形变监测构造防护监测、文保微环境监测等12个一级指标,结构整体、基础稳定性、结构形变等55个二级指标,其中带*号的为重要指标24个。其余为一般指标31个,详见表1“永顺土司城遗址监测指标体系一览表”。

  4 结语

  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是实施遗址监测保护的首要工作。针对不同文物本体的材质、特性和保护需求,结合不同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建立健全监测预警系统,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学奎.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与预警体系的构建[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09):84-85.

  [2]庄优波.世界遗产第二轮定期报告评述[J].中国园林,2012,28(07):97-100.

  [3]張朝枝.文化遗产旅游影响监测:国际经验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C].北京联合大学,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刊》编辑部.2011:477-493.

  [4]李青盈.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

  [5]龙玲.湘西百年古城老司城的可持续发展初探[J].华中建筑,2009,27(03):215-219.

  [6]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文物保护工程工程地质调查及稳定性评价报告[R].2010:8-14.

  [7]杨杰.永顺老司城遗址及其周边地质与地貌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03):114-119.

  [8]乔云飞.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N].中国文物报,2014-10-31(005).

  [9]杨秀伦.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城墙变形破坏现状及原因[J].有色金属设计,2018,45(02):59-62.

  [10]梁璐.颐和园遗产监测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6.

  [11]吴育华,侯妙乐,石力文.文物古迹监测中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要点分析及实践探索[J].地理信息世界,2018,25(05):18-22.

  作者简介:田建林

  推荐阅读:地质学核心期刊怎么筛选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