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民航维修工程师职业化培养刍议

时间:2020-06-19分类:交通运输

  摘要:工程师队伍是民航维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基础。在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才能打造一支业务精、留得住的工程师队伍,本文对国内外众多航企和MRo维修单位工程师队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开展人才全生命周期管理,把工程师的技能知识作为资源开发,对工程师队伍进行职业化培养,进而实现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双赢。

  关键词:企业发展战略;工程师职业化建设;人才激励机制

民航论文

  认清管理现状

  工程师队伍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到民航维修企业生产安全、生产效率和盈利水平。目前,国内外众多民航维修企业,都把工程师队伍建设作为企业人才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于机务人员技术岗位,维修单位普遍采取“管理、技术、通用”多通道序列发展模式。在技术通道中,有些单位又分出“一线”和“技术”子系列。在各垂直的通道体系中,又提供横向和纵向的发展路径。在高岗职数设计思路上,体现出了各维修单位对技术岗的倾斜程度。

  在晋级和考核方面,各单位围绕“能力”“资质”两个基本点,普遍采用“考试和经历”“专家评审”“考试和考核”“多维度考核”和“政策引导”,制定了详细的晋级标准。

  在人才培养方面,多数单位普遍重视青年员工“见习期培养”。在强调一线工作经历的同时,注重“专业领域”人才建设。在具体方法上,采用师带徒、机构培训、岗位练兵、项目锻炼等培养模式。

  在薪酬和激励上,有些单位对“放行人员”都实施特殊津贴政策,高新企业给关键人才“专家津贴”或“项目负责制”激励政策。

  找准问题症结

  在民航飞机维修行业,维修能力以“修”“改”“替”“造”阶梯式发展。航线和定检维修工作偏向劳动密集型,深度修理和改装则把企业推向高新领域。这两种不同的运行风格和理念,导致诸多的人才管理体系上的差别。通过调研走访国内外众多航企和MRO维修单位,与许多生产工程师和系统工程师沟通之后,发现企业工程师培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第一,在队伍定位方面

  在民航行业内,执照和机型一直是人才流动的硬指标,在一些单位,机务放行执照特性不突出,放行队伍定位模糊,执照和机型签署导向不清晰;部门间存在“壁垒”,岗位交流困难,导致个别工程师一线经历欠缺,培养路径上走了“捷径”;工程师职业化路径设计较为简单。

  第二,在新人培养方面

  人力战略定位:在一线城市人力成本剧增,年轻劳动力缺乏情况下,“效用型”人才培养导致招聘高素质人才困难,反之,“积累型”加剧离职率。

  招聘统筹:某技术支持部门不能从一线招到优秀的人才,原因是一线编制配额上没有考虑向工程管理等方向上输送人员,一线部门面临生产保障压力,好苗子不轻易放手。

  培训方式:在人才“高端”培养没有突出方向,在低端培养没有“短平快”。

  培训思路:《培训大纲》主要面向资质培训,满足于规章基本要求。培训部门、学员之间培训协调管理力度不够。

  第三,工程师职业化方面

  低端工作量大。工程师大部分精力在件号查询、工卡编译、手册资料查询、方案编写等文件处理事务方面。

  专业交流缺乏制度保障。工程师缺乏国际、国内交流,缺乏新技术应用培训和交流。

  专业管理不突出。工程师各领域体系尚未形成“专业化”管理脉络。部分工程师不敢决策,不作决策,“按手册出方案”成为规避责任的挡箭牌。

  协调作战困难。项目工作缺乏交流和协调作战,各单位工程师受部门“壁垒”限制,技术上各自为战。

  工程师缺乏轮岗制度。在岗工作时间长,新知识新机型知识充电不足,没有形成轮岗交流的“出口”。

  确立培养对策

  工程师职业化建设并非独立成型,与企业整体队伍状态和能力正相关。本着“拆墙”“搭梯子”“盖楼”的理念,从工程师培养战略投向、路径设计、职责驱动、培训交流、考核激励、研发管理等方面探讨职业化建设思路。

  第一,制定人才投向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决定人力资源战略,“政策围绕目标转”,工程师职业化建设要基于实际情况,围绕企业目标制定政策优化方案。

  民航维修是立足于大城市大机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投入与机队规模正相关,成本随城市品位提升,人力需求敏感。公司人才培养体制要考虑当地资源和竞争对手情况,对于年轻劳动力缺乏的一线城市,要采取效用型和积累型并举的综合型的人力资源战略。

  航线维修特性是保障和适航性。对于航前、过站、航后工作,通过例行工卡、基本技能和部件拆装方面的针对性训练,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大量培养一级技术员和普通放行人员,满足生产保障需求;对于飞机维修核心技术岗位,比如测试、排故,需要培养“通才型”运行保障型人才,确保飞机安全运行。保持航线队伍稳定,提高保障品质,留有发展储备,为其他机务领域输送人才,是航线人才战略主思路。

  企业盈利靠创收和节流。创收来源于传统MRO领域,发动机、部件等高利潤部/附件的研发修理。节流来源于维修生产的精益化工程管理。研发制造型人才培养,有别于航线和大修,相比更贴近工业技术方向。部/附件修理和研发领域需要领军式人物,航天航空院校毕业生持续“热销”是个信号,将来高端民航维修技术发展,高素质人才储备是关键。从大学生招聘上,应该倾向于招聘基础学科强的理工科高校毕业生,通过“职业化”培训路径,孵化“高精尖”人才。工程管理型人才培养,要求在工程决策、可靠性管理、精准维修计划、航材精益管理、IT信息应用等方面进行科学实践,通过持续优化专业管理体系,打通工程师职业发展通道,孵化“复合型”的人才。

  考虑到城市人力成本压力,要走“两端”培养政策:降低低技能岗位人力成本,突出核心人才激励和培养力度。对于“低端”岗位,通过自己筹办或与社会合办高技学校,大量培养合格的机务保障人员。对于“高端”岗位,比如排故、深度改装维修、部件开发、工程系统等工程师,通过层层筛选、不断孵化,最终培养成高级人才。

  推荐阅读:《今日民航》(月刊)创刊于1995年,是由中国民用航空局主管、中国民航报社主办,面向高端受众的航空类综合性杂志,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对外发行的中英文双语刊物。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