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营造可持续发展的韧性城市,研究符合人居环境的设计策略。在尊重生态自然環境、地域文化以及统筹设计的原则下,结合当前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的现状问题,分析宜居特征,采用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运用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其制订韧性城市发展策略,拯救人居生活环境。能有效改善韧性城市发展的不均衡、基建建设的缺失及生态恶化、社会文化滞后等现象。该方法可为实现韧性城市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宜居生活提供方针政策。
关键词:韧性城市 生态人居 环境设计 策略研究
引言
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导致城市不断扩张,人居环境已经遭受严重破坏,以至于影响人的基本生存,而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宜居的重要保障,在时代的召唤中,整治不良的环境面貌,扭转恶劣的生存条件成为当务之急。人与环境本是相互协调并存,以韧性城市发展观的理念为基底,提高人居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城市统一设计,是实现科学环境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基于此,针对性的统筹城市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完善城市监督稽查体制、推进防污减排治理、创建地域化的人文景观,为提升我国城市人居环境设计,贯彻落实基建设施建设、循序渐进改善治理,以最高效的方式达到人居生态目标。
一、韧性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相关概念
(一)概念界定
韧性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resilio”,其本意是“回复到原始状态”;最后由法语借鉴这个词汇,至今则演变成现在英语的“resile”,国内学者翻译为弹性或韧性[1]。该词在被广泛应用时通常被使用在机械及心理学领域,在2005年韧性城市联盟( Resilience Alliance)对其定义为“城市系统能够消化并吸收人造及自然干扰,并保持原有主要特征、结构和关键功能的能力”,韧性具体又可分为四种,其中技术指标是指城市环境设计对干扰的应对和恢复能力,如城市规划设计、生态自然环境保护、人文经济建设、监察机制完善等保障能力[2]。关于韧性城市具体内涵是在20世纪末期被应用在规划设计与环境设计体系中,其设计内涵及意义在于通过设计手段促使城市吸收与融合外界事物对城市发展产生的破坏影响。
人居环境设计简意是指人在乡村、集镇、城市中劳作与生活的场所设计,环境是人群繁衍的栖息地,与社会经济水平、环境质量、宜居度有密切的联系,设计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能有效反映人对居住空间的满意程度。人居环境设计最早源于城市规划学道萨迪亚斯在二战后首次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开创了人居环境设计科学研究的先河,首创了‘(人类聚居科学”理论[3]。我国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在他的论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阐述人居环境设计的五大构成,即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4]。因此,环境设计并不是孤立的衡量体系,是需要人、自然、环境综合协调的评价机制,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正处在需要提升人居环境设计的矛盾阶段中,对此改善韧性城市环境、健全服务机制是美好人居环境设计的必然选择。
(二)韧性城市与人居环境设计间的关系
韧性城市是人居环境的载体,其之间的联系囊括四大设计体系,即生态设计、居住设计、基建设计、人文设计,每个设计体系都可继续划分下去,如图1所示。通过城市中不同的内容与实质,设计在分体系中将可以实现人居环境间的协调统一。在20世纪后的全球城市发展中运转系统极其复杂,由于人为造成的环境干扰,加上自然中的灾害不断威胁着城市,此背景下,韧性的城市诉求被脱颖而出,以解决时代的城市问题为主,通过对人居环境设计提出改善措施从而达到两者间的和谐并存。人居环境的设计是具备多功能与多样性特征的,在城市建设中要求注重发展内部结构整体化,避免单一的城市格局倾斜,笔者认为韧性城市的构建是在于城市内部加强自我生态修复能力与外部抵抗力的综合体现,具体在设计中应该统筹城市规划设计、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设计地域人文景观氛围、改善基建及生命线的策略方针。2013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创立《100韧性城市》(100 Resilient Cities)建设项目,其中不仅有针对性地研究各环境设计问题,并且还出资1.6万亿美元来建设全球各城市韧性人居环境,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式应对目前城市恶劣的人居生态问题,在项目中我国有四个城市纳入名单,并且该组织认为有效地制订实施计划,提供人居环境设计的战略研究内容与技术资金的支持,能有效地解决人居环境设计矛盾问题,同时也能提升城市的韧性抗干扰抵御能力。
二、韧性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现状及问题
(一)生态发展失衡,缺乏城市景观设计
生态是人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自然体系,例如地形、水源、土地、植被、气候等,是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对人居环境十分重要。健全的韧性城市人居建设离不开生态发展,但我国城市景观设计远不及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时我国生态保障机制不健全,最终促使在生态方面的发展失衡。就目前情况而言,大量城市外部生态自然资源被破坏,山林、水库、矿产等均被无限制开采,导致城市内气候失调、内部环境恶劣,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人居生存;城市内部建筑房屋扩张建设,配套绿化设计率低,人居生活的空间环境越来越压抑。从可持续的发展角度来看,生态失衡与城市景观设计缺失有着密切联系,合理运用景观设计来弥补人为的生态破坏,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增设城市广场设计、修缮旧城区绿化等设计手段,都将直接促使城市与周边生态环境发展的和谐状态,对两者间的可持续发展关系有积极影响。
(二)居住区无秩序,缺乏人居环境设计
城市人居体系包括居住区及活动区,是人群居住的基本生活载体。居住区域的秩序是维护城市稳定发展的根基,面对现状城市人居环境问题诸多,具体例如城市公共空间单一、老龄化设计缺失、环境杂乱无章、新老建筑设计参差不齐、居住区规划散乱、沿街建房等;乡村及城郊建设占用农田耕地、自然资源无节制开采、村落设计无序、随意生活排污等,往往这些环境现象均是因为缺乏整体设计而导致的后果。在缺乏设计的人居环境下,人类将面临恶劣生存环境的挑战,生活毫无生机,周遭的事物影响人们对生活的品质追求。因此,环境设计对居住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促进居住区的秩序统一,还要不断坚持环境合理化设计。
推荐阅读:环境设计专业保研需要论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