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这一虚拟世界作为现实世界的映射,自诞生之日起就在努力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因此,环境的信息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互联网的发展水平。同时,随着现实生活环境的扩大化,人们不得不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并据此做出反应,由此带来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平台型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媒体形态,对信息环境与客观环境会带来哪些影响,这种影响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改变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关 键 词】平台型媒体;拟态环境;信息环境;信息化;互联网
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现实社会的发展要求现代人接触的信息物理范围不断扩大,但囿于个人能力的限制,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不得不借助媒体这一中介。媒体的介入极大拓展了我们接触世界的范围,但同时也导致我们无法接触世界的本来面目,而只能了解到媒体刻画给我们的形象。这正是李普曼在《公共舆论》(Public Opinion)一书中提出的“拟态环境”理论的现实解释。
平台型媒体是由美国人乔纳森·格里克提出的,他在2014年2月7日发表的《平台型媒体的崛起》一文中根据平台(Platform)和出版者(Publisher)两个词合成了一个全新词汇——平台型媒体(Platisher)。之后撰稿人Digiday在2014年8月给出了平台型媒体的定义:平台型媒体指既拥有专业编辑的权威性,又拥有面向用户平台开放性的数字内容实体。在我国的实践过程中,平台型媒体被认为是未来媒体发展的理想形式。目前,我们使用的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智慧政务平台等新兴媒体尽管不能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平台型媒体,但也被认为是平台型媒体的雏形,具备了部分平台型媒体的功能和特征。
一、網络环境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与环境的信息化
在李普曼之后,日本学者藤竹晓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的观点,即人们已经无法认识到客观环境与拟态环境的差别,而是把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去认识,进而展开行动,并最终导致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接触信息范围的无限扩大并没有带来人们现实接触范围的改变,因此出现了客观环境与信息环境的不对称性。在互联网背景下,这一现象呈现不断加剧的趋势。这一趋势导致的是人们对拟态环境的认识没能直接作用于客观环境,而是通过评论、点赞、转发或发表相关意见等方式作用于舆论环境,再由他人或自己作用于客观环境,其变化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参与者的离场化,人们对拟态环境的认知没能直接作用于客观环境,而是通过作用于舆论环境,再由同在舆论场和客观环境中的人作用于客观环境。也就是说,我们除了面对拟态化的客观环境,还要面对客观环境的拟态化作用,出现了一个双重拟态化的过程。互联网环境下公共舆论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拟态环境”理论的作用过程。
二、平台型媒体中环境的信息化
平台型媒体是基于社交关系网络形成的一种新型媒体。我国学者喻国明指出,平台型媒体中平台的主要作用不是提供内容,“而是被打造成良性的平台,平台上有各种规则、服务和平衡的力量,并且向所有的内容提供者、服务提供者开放”[1]。简而言之,平台型媒体类似于一个虚拟的社会,基于人际关系网络形成,根据不同事物的相关性形成不同的媒体平台,并以现实为依托产生管理者、监督者等角色。
目前,任何一个新媒体平台,对新闻信息的报道已经成为其最基本的功能,要完全实现环境的信息化,不仅要实现客观环境的信息化,还要实现社会关系的信息化。要实现对现实的高度模拟,取决于能复刻现实的社会关系和能复刻现实的社会角色。
1.平台型媒体复刻现实的社会关系
现实社会中的社会关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人际交往的社交关系,一种是基于某一特定事件、地域或身份等形成的“圈子”关系。平台型媒体要实现的就是这二者的耦合。
与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相区别,平台型媒体覆盖的应该是更加广泛并且可以实现群体间互动的社会成员。以微信为例,微信作为基于人际强关系的社交媒体,可以通过群聊等方式实现群体成员的聚集,但是不同群体之间却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群体成员只能在群体内部交流,个人在不同群体中扮演的可能是区别或毫无联系的角色,并未实现人际关系与“圈子”社群的完全耦合。同样的还有论坛,论坛作为典型的社群集合体,由于成员的匿名性,各成员之间产生线下、真实联系的可能性较小,现实的人际圈对于线上的社群影响力也非常有限。可以说,这两种媒体形式均没有完全实现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复刻。
尽管我们现在缺乏一种兼具二者功能的新型媒体形式,但从技术层面看,当一个平台拥有足够的用户数量时,目前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实现这一要求,通过媒体平台完整复刻现实的人际关系,并在社群基础上不断拓展关系网络,实现线上线下的一体化互动。
2.平台型媒体复刻现实社会的社会角色
平台型媒体除了可以复刻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还可以复刻现实社会的社会角色。作为一种互联网媒体,互动性也是其本质特征之一。平台型媒体中应有丰富的第三方应用介入,通过各种端口与其他平台紧密相连,可无限趋近满足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需求,这也是环境信息化的要求。因此,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通过平台型媒体完成大量的社会活动,这样的社会活动反映的是个人的社会需求。尽管在信息环境中和客观环境中,人们的需求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偏移,但是总会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反映个人的某部分社会需要。在这样的过程中,平台型媒体会根据个人的信息活动,形成一幅完整的人群画像,这一画像以客观世界中的真实形象为基础,反映其需求,并根据其需求与能力在信息环境中形成类似于现实社会的角色。1
推荐阅读:管理信息化论文可以发表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