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结构中的个体:新闻职业认同危机溯源

时间:2020-04-14分类:智能科学技术

  【摘要】研究发现,个体、传媒组织、受众(用户)、竞争者、政府、技术、资本等因素均与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危机存在关联,并且上述诸因素呈现结构化、层次化的特点,可分为内因圈层和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外因圈层。针对上述原因,可从以下几方面致力于危机消解:在个体层面,从业者应提升新闻职业素养,按照媒介融合的需求培养自身技能,加强职业信仰和道德自律;在传媒组织层面,要改善相对不公平的激励机制、双轨制度和晋升机制;在技术平台层面,互联网平台在内容分发时应丰富算法取值,应用技术手段避免媚俗、虚假信息的过度泛滥;在政府层面,面对报道的问题要注意应对方法,注重人文关怀,真正解决被报道者的难题。

  【关键词】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扎根理论;原因

新闻论文发表

  推荐阅读:有新闻类论文发表的期刊吗

  1978年,麻省理工大学的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曾用三圆交叠图示计算机业、出版印刷业和广播电影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他认为这些产业正在走向融合,并且三圆交叠的区域将是未来的产业活跃区。这个远见可视为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的发端。时至今日,随着量子信息技术、天地通信技术、类脑计算技术、AR/VR/MR、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机、工业互联网、脑机接口等新兴技术从概念逐渐进入应用,媒介融合在实践层面愈加丰富且表现出多个面向。媒介融合的多个面向包括微观层面上的媒介生产融合、媒介组织融合、媒介技术融合等;中观层面的媒介产业融合等;宏观层面的社会监管和规则的融合、用户对媒体的互动使用与参与的融合、媒介融合的经济学及社会学后果等。

  在这场由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所引发的媒介融合洪流中,人们将大量目光聚焦于传媒生产流程再造、传媒组织结构重构、传媒产业边界消融等议题,却在有意无意中忽略了媒介融合中的“人”——新闻从业者(此处特指从事新闻业务工作的编辑、记者,不包括新闻行业内的经营管理类人员)。这些从业者曾挺立在社会这艘大船上,怀揣新闻理想,秉持专业主义精神,为社会“鼓”与“呼”,既获得了公众的尊敬,又对所从事的职业充满了自豪感。但近些年,一方面,新闻记者离职现象频频发生[1],从业者的工作满意度也在下滑。[2]另一方面,职业伦理失范现象屡屡发生。2019年7月24日,四川广播电视新闻频道暗访节目出现不当画面[3]、9月25日源自百家号“都市故事会”中一篇缺乏基本新闻要素的稿子被澎湃新闻、文汇网、《哈尔滨日报》等争相转载[4]等事件更是为新闻职业伦理失范提供了最新注腳。以上种种,均释放出中国新闻从业者面临职业认同危机的信号。

  从微观上看,新闻职业认同危机关乎的是新闻从业者个体职业生涯的冷暖;从中观上看,关乎的是新闻业的健康发展;从宏观上看,则关乎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路径。因此,无论是从人本主义、行业发展角度还是从社会长治久安角度看,都有必要厘清当前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结构化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使新闻从业者逐渐走出危机的策略建议。此亦为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职业认同”是从业者对自己职业身份、职业价值、职业特征的认同状态,是由职业认知、情感、动机、期望、意志、价值观、满意度、忠诚度等构成的综合职业心理状态”。[5]“职业认同危机”即职业认同形成和变动过程中产生的冲突矛盾,可理解为职业认同的反面,建构职业认同的因素同样影响职业认同危机。因此,文献综述部分既回溯职业认同文献,也回溯职业认同危机的研究。

  在职业认同研究中,学者对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探讨可概括为个人因素(性别、职业志向、心理特征等)和环境因素(工作环境、社会评价、行业规范等)两个方面。譬如,宋广文、魏淑华分析了性别、年龄、职业动机等个体因素,以及学校类型等环境因素对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的影响。[6]王晨光、张爱萍认为,导游职业认同影响因素是由职业特征、个体因素、外部支持、工作认可和组织环境构成的五维度结构。[7]陶建杰、张涛则发现,性别、年龄、家庭等个体因素对新闻本科生职业认同影响不大,校内教育和校外实习互为补充,则对职业认同有显著促进作用。[8]丁汉青、王军则将职业认同分为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层面,发现新闻院系在校生群体的职业认知认同水平整体较高,但职业情感认同和职业行为认同则相对较弱。[9]

  学者在研究新闻职业认同时,也常论及职业认同形成变动中的冲突矛盾即职业认同危机问题。譬如,樊亚平在研究近代中国(1815—1927年)外报记者职业认同时发现,物质回报的匮乏、社会大环境的偏见及“学而优则仕”的功名观无法与近代新闻职业价值观相通约,导致从业者陷入角色冲突之中。[10]甘丽华以《中国青年报》为案例,认为新闻职业政治化、商业化、专业化和情绪化的不同要求,导致从业者产生“半官、半商、半文、半武”的身份尴尬。[11]丁汉青、王军的研究发现,新闻院系在校生群体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职业认同危机,即职业认知认同危机、职业情感认同危机和职业行为认同危机。该研究还在分析职业认同与职业认同危机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在校生职业认知认同危机程度越高,其职业情感认同和职业行为认同表现得越消极;而当在校生职业情感认同危机程度越高时,该群体的职业行为认同则会表现得越积极。[12]

  总体来看,专门针对新闻职业认同危机的研究相对较少,且鲜有将其影响因素结构化、系统化的研究成果。本文拟采用深度访谈法,基于扎根理论自下而上归纳总结21位中国新闻从业者的访谈资料,尝试厘清媒介融合大背景下新闻职业认同危机背后的结构化原因及可能的消解路径。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访谈样本量为21人,用A01至A21代替。分别有8位纸媒从业者,7位广电从业者,6位转型到互联网或本就在互联网行业任职的从业者;男10人,女11人;20至29岁3人,30至39岁13人,40至49岁3人,50岁及以上2人。

  在获得质性访谈资料后,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进行数据分析。扎根理论是自下而上建构实质理论的研究方法,一般没有理论假设,从原始资料中归纳概念和命题,最后上升到理论框架,一般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个阶段。[13]开放式编码给予任何可以编码的句子概念化标签,形成自由节点。主轴编码分类、组织数据,将自由节点归纳为树节点。选择性编码厘清核心树节点及节点间的关系。[14]本研究采用NVivo11(简称N11)软件作为资料分析工具。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