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汉语与汉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历程及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0-03-04分类:教育管理

  古往今来,中俄两国间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关系,汉语与汉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也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汉文化传播到俄罗斯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是蒙古人把先进的汉文化带到了俄罗斯国家形成前的罗斯诸公国。[1]本文将从汉语与汉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历史和现状两个阶段梳理汉语与汉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历程,认识并总结汉语与汉文化在俄罗斯传播所面临的问题。

汉语学习

  《汉语学习》(季刊)创刊于1980年,是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延边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

  一、汉语言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史

  本节将对汉语与汉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进行认识,从传播内容、传播路径和传播者三方面做简单的梳理和归纳。

  1.清末明初前(1917年以前)

  在13世纪,蒙古人西征是中俄两国间直接接触的开端。1236年成吉思汗之孙拔都率军远征欧洲,首先进攻俄罗斯东北部,莫斯科等城。[2]为汉语与汉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叩响了大门。中俄两国正式的直接贸易和文化交往始于《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而《恰克图条约》的签订又进一步促进了中俄间贸易和文化往来关系。[3]此时汉语与汉文化在俄罗斯的主要传播主要传播路径是商贸,到1840鸦片战争爆发后,随之传播路径转变为战争和贸易为主。以下将从传播内容、传播者和传播路径三方面梳理1917年前汉语与汉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历程。

  (1)以交际文化先入为主知识文化紧随其后的传播内容

  13世纪至15世纪,蒙古人三次大规模西征统治俄罗斯后居于统治地位,使当时蒙古人所带来的东方文化对俄罗斯的影响巨大。在日常交际中,蒙古族人使用汉文化生活和日常交际,因此交际文化更早步入俄罗斯人的视野。随后中俄间交往日渐紧密及俄罗斯注重对汉学家的培养,汉文化中的知识文化随之在俄罗斯传播。

  交际文化:在清末明初之前,中俄间交往已有300多年历史,而在此期间,中俄接触始于战争和贸且囿于战争、贸易的形式,但都紧紧围绕交际文化展开。因此汉语与汉文化在俄罗斯传播的内容最先也是以交际文化为主,如“13至15世纪,中国的丝锦在蒙古人统治时期大批运到俄罗斯,成为王公贵族喜爱的衣饰物。俄语中的靴、长衫、圆帽、束腰等都来自蒙古和契丹。”[4]商队带回的中国货非常广泛,从珍珠、宝石、茶叶、烟草,到各种档次的棉布,应有尽有。[5]1845年 10 月俄国皇家地理学会考察队在中国搜集了大量的人文资料,了解各地区各民族的风土人情 、宗教、语言文学及绘画 、音乐等;[6]蒙古族人在俄罗斯生活期间,先将一些日用品、生活方式和习俗以及相关交际语言与文化等传入俄罗斯,紧接着知识文化也逐渐传播。1840年起,两次大规模的鸦片战争,俄国达到了两次侵华的高潮,由于俄国迫切了解中国的欲望强烈。在此期间汉语与汉文化也迅速在俄罗斯传播和发展,但汉语与汉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还是以浅层文化中非语言交际文化居多,其中有服饰文化、茶文化等。虽深层文化中习俗文化有所传播,却不如浅层文化量多。

  知识文化:在俄罗斯汉文化中知识文化的传播主要是对汉文化古典文学作品的译介和研究。汉学家李明滨在《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三百年(下篇)》中,从古典译作的角度对知识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做了精详地梳理。[7]从18世纪初,传教士开始接触《论语》到诸子百家的译作大量出现等,汉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逐渐受到俄罗斯人的关注,此时交际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文化习俗等也随译作的过程迈入俄罗斯人的视野。从俄罗斯接触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时间来看,汉文化中知识文化的传播要相对晚于交际文化。

  (2)传播者从不固定到相对固定转变

  中俄两国从开始接触到贸易不断往来,少不了中俄使团、俄国传教士及汉学家等为汉语与汉文化传播作出一定贡献的传播者。据俄罗斯史料记载,1618年,自俄方带回同意双方商贸往来的第一份来自中国的国书。自此,中俄间的往来就由使团和商队进行维系,从传播者往来的时间和传播者出处而言,都是由不固定到相对固定的过渡。

  从派出传播者的时间角度而言,1715年前后中俄间互派使者或传教士从不固定时间到定期派遣。

  从表1可知,1715年之前,俄罗斯派出的使团之间间隔的时间最短是1年而最长是17年,因此派遣使臣作为汉语与汉文化传播者也就在时间上相对无规律可循。而中国在1715年前派出的使团也只有两个,且相隔时间为20年,派出的使臣作为汉语与汉文化的传播者在时间间隔更长。所以在1715年之前汉语与汉文化传播者在派出时间上是相对不固定的。

  1715年之后,中俄间贸易往来频繁,俄方单方面定期派遣传教使团,因此汉语言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也就有了相对固定的时间和稳定的路径。如1715年4月20日,带回的修士大司祭伊拉利昂·列扎伊斯基和几位神甫组成第一届俄国驻华东正教传教士团,每3年派遣一次共20届。1715年后,由于中俄间建立了紧密的贸易往来关系,俄罗斯使团派遣的时间间隔大概是4年,使臣作为汉语与汉文化的传播者被派遣从时间上而言相对固定。

  从传播者的出处而言,中俄早期的贸易关系中,由于双方互识度不高,俄国单方面派遣使团贸易还处于试探和摸索的状态。《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前,来北京贸易的俄国成员大略分为三类,正式的外交使团、官方商队、私人商队。在这段期间来京的俄国外交使团和官方商队中,人员组成大都是巨商代办人、中小型商人等。[8]使团成员作为汉语与汉文化传播者大多是普通的商人和民众组成。《恰克图条约》签订后30年中,沙皇政府对华贸易继续进行垄断,且均派遣国家商队进行访华。因此传播者从不固定的私人商队到相对固定的国家商队人员转变。

  (3)传播路径以战争和贸易为主

  1618年,托木斯克哥萨克伊万.佩特林带回同意双方商贸往来的第一份来自中国的国书,中俄两国建立正式的贸易关系,且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中俄间保持着偶有间断的贸易关系。正是中俄间贸易的不断往来,使得汉语与汉文化的传播没有间断,《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汉语与汉文化在俄罗斯得到了進一步的发展。如1725年俄国使臣伊兹玛伊洛夫最先提出在伊尔库茨克开办一所蒙文学校。[9]为培养汉学家做充足的准备。随着中俄贸易的不断发展,俄国传教士还带回了大量的中国书籍,随后大量译作出现,在俄国掀起了“中国热”的狂潮。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