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四方面对高校非农业气象学专业“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提出“六心精育”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科行业发展前沿和各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对分课堂”、“六心”助力教学和强化实践教学等来完善课程教学,提高“农业气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农业气象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浙江气象》(曾用刊名:浙江气象科技),1979年创刊,以促进我省气象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宗旨,经学术为主,兼顾气象事业方方面面,是融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季刊。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气象学科中应用气象学的重要分支[1]。在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互相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具有理论性强、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是农业科学的重要基础。农业气象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围绕农业的发展与现代化,不断认识和解决生产中的气象问题,提出促进农业生产的最优气象条件和措施。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绿色化和优质化发展,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展望未来,作为基础和边缘交叉学科,农业气象学将迎来又一次发展机遇,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
农业气象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以及应用气象学等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其作为一门高等农业院校非农业气象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具有一般专业基础课的一些共性,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内容乏味等问题。但该课程是农林院校农学、林学、园艺、植物保护和资源环境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且与后续的专业课具有密切的联系。该课程对农林院校人才培养尽管意义重大,但却始终未能引起重视[3,4]。
此外,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农业气象学课程的授课时间被不断压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难度。当前农业气象学课程在教材、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學方法等环节或多或少均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如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教学内容没有融合进与核心专业课的交汇领域,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等,造成学生对该课程的定位、优势的理解不透彻,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根据“农业气象学”课程自身特点及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与核心专业课程的交汇融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准确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灵活应用理论解决生产实践问题[5,6]。本文针对非农业气象学专业“农业气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就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六心精育”教学理念
“六心精育”即“精心、用心、苦心、掏心、静心、全心”。“精心”即精心研究教材,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教的课程,且对所教专业的专业知识体系也要了然于胸。如此,方能用熟练的言语将课程与各学科紧密融合详尽展现。“用心”即用心读懂学生,根据各专业、甚至每位学生的知识背景、个性、喜好等特性,课前精心设计所讲的课程内容。“苦心”即苦心经营课堂,不断改善教学方法,让课堂充满趣味性、神秘性、知识性和互动性,才能捕获学生的心,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掏心”即掏心交流思想,构建一个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与学生掏心交流,方能成为良师益友。“静心”即静心反思自己,课后反思自己,一有新的体会立即整理,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逐步构建自己的教学蓝图。“全心”即全心培养学生成为有能力之人,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严谨、认真、踏实、具备学习力、具备思维力,具备分析力、具备专业知识的有能力之人。
二、优化教学内容
1.根据学科及行业发展动态优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居中在教学内容的完善上,要把新技术和新理论更新到教学内容中,使其符合时代发展、符合农业绿色化和优质化发展的需求。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和日益频繁的气象灾害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深远影响。将气候变暖、雾霾等时代热点内容引入到教学体系中,如在教学中,以雾霾为引言,引导学生分析雾霾形成的原因、条件及对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同时带领学生反思人类活动在雾霾形成中的作用,并进一步将该内容扩展到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上,对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教学参与度都具有积极作用。
农业气象作为基础和边缘交叉学科,将在农业气候与农业布局、农业气象与农业绿色发展、农业气象灾害与风险管理、农业小气候与工厂化农业和农业气象信息与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农业气象学只有不断汲取其他学科的发展成果,并将这些融合和派生出的新技术和新知识丰富到教学内容中,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2.结合各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目前农林院校非农业气象学专业农业气象学课程内容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气象基本要素。光、温、水和气(风)四大要素是基础内容,主要介绍基本要素的形成及变化规律,以及动植物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活动对其的响应。二是天气及灾害性天气。主要介绍天气系统的形成、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机理和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相应的防御对策等。三是气候。主要介绍气候的形成和分类、气候的变迁、中国气候及农业小气候的利用与调节等内容[1,7]。
农业气象学是涵盖农学和气象学基础知识的边缘交叉学科,是农林高等院校农学、林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面对的是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且拥有不同知识背景的授课对象,这给教学带来了诸多难度。要想帮助各专业的学生为往后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农业气象学教师亟待完成的关键任务。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了解所讲授专业的核心课程,乃至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及该专业学生基础知识背景,根据各专业的特点,以及学时安排,从而编写相应的教学大纲,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讲授中应有意引导学生将农业气象学的内容与其专业课程之间建立联系,比如在讲解气象要素时,其主要是农学、林学等专业的专业课的基础知识点,也是最主要的结合点,所以课前要充分调查学情,掌握该专业的专业课讲授情况,在与专业课的交叉部分适当增删,并同时将气象新技术引入教学中去。如在讲解水和气(风)内容时,对于农学专业的学生,重点讲解降水对农田系统,及气流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对林学专业学生,则主要讲解干旱区造林防风固沙,及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同一知识点在不同专业之间穿插讲授,可大为增强学生对农业气象学与其专业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激起学生对农业气象学课程的学习兴趣[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