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内在逻辑

时间:2019-12-14分类:法学理论

  如何认识与把握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探索的内在逻辑,既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也是学术研究的重大前沿和热点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的积极成果,集中体现为1956年4月的《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至10月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7年2月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从“以苏为鉴”到中国道路,从“物质文化”到“美好生活”,从“两类矛盾”到国家治理,清晰地展现了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内在逻辑。

云南社会科学

  《云南社会科学》(双月刊)创刊于1981年,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主管。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服务。

  一、 “以苏为鉴”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八大的主题。为了给下半年召开的八大做准备,从1956年2月14日起,毛泽东历时43天听取了34个部委的工作汇报。4月25日和5月2日,毛泽东分别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讲话,《论十大关系》这篇文章就是根据这两次讲话整理而成的。

  《论十大关系》阐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其中,党和非党的关系指的就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而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就是后来说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论十大关系》的主题是“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十大关系》开宗明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20721页)此后几年,毛泽东在有关讲话中多次提到《论十大关系》,他认为1956年十大关系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设路线,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论十大关系》实际上开创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其重大意义应当充分肯定。同时也要看到,《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以苏为鉴”,但是对苏联模式的真正超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从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此后从党的十三大到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大会报告的主题词。经过长期的不懈奋斗和接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重大成就,从中华民族的历史维度看,意味着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从社会主义的发展来看,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从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来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历史与现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 党的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判断与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化

  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经过认真研究和讨论明确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93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更加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68页)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奪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

  如何理解“物质文化需要”与“美好生活需要”?应当说美好生活需要的涵盖面更大,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过去求的是温饱,而今天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放心;过去求的是生存,而现在要求的是生态环境好、平时可以去健身、闲暇时可以去旅游,等等。除了这些物质需求之外,人的精神需求也在与日俱增,比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总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物质文化需要已不能完全涵盖。

  如何认识“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过去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但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些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当然,我国仍存在落后的地方、落后的方面,但已不是制约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那么,制约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平衡,就是东中西地区、城市和农村、富裕和贫穷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就是人民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对还不能得到完全满足,还要下大力气补齐民生短板,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等方面的问题。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