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乡村旅游综合体在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

时间:2019-11-02分类:农业工程

  摘 要:乡村旅游综合体是引领第4代乡村旅游风尚的新坐标,是现代农业产业时代的新引擎。该文以政策导向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现状为着手点,从总体规划思路、空间规划体系、产业发展规划和村落建设等方面探讨了乡村旅游综合体在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并提出了通过打造主题特色、三生综合发展、传承与创新结合等方式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景观园区。

  关键词:乡村旅游综合体;现代农业;规划设计

乡村旅游论文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创刊于1995年。(曾用命《承德大学学报》、《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承德职业学院学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园存在“散、小、弱”等问题,且延伸的旅游产品多以初级乡村生活体验的农家乐为主,生态农业园刚刚起步,对于地域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类的体验不足。本文主要分析了乡村旅游综合体在现代农业生产园发展中的应用,为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提供参考。

  1 乡村旅游综合体在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应用的必要性与优势分析

  1.1 必要性 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技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2]。现代农业4大元素由旧转新,包含新主体、新模式、新技术、新渠道,使得传统农业快速转变为现代农业。当前,乡村旅游已成为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主流方式之一。

  1.2 优势

  1.2.1 重塑农业产业链 旅游产业可重塑整个农业的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通过“吃住行游购娱”6大元素的植入,在保留农业价值的基础上,打造一个联通的产业联动系统。

  1.2.2 提升附加值 将乡村休闲产品、文化创意产品、生态康养产品和民俗体验产品融合到农业产业园中,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其余附加值。

  1.2.3 推动发展的资本 将“农业、农村、农民”三农资源转化为促进产业园发展的新资本,有机地结合稻田文化、民俗文化、自然景观等多元化景象,使其共享共建于一体。使资本有效率地增值,实现资源中的真正价值。

  1.2.4 以品牌延伸现代农业价值空间 创建现代农业园的产业品牌和乡村旅游品牌,用品牌的力量实现农业的价值空间,并且依托品牌影响力提高农业价值与乡村旅游价值。

  2 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模式探究——以太湖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规划与设计为例

  本项目为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园中的“三生”一体综合发展,用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建设模式来规划各项工作,探讨乡村旅游综合体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中产生的优势,为现代農业园的提升改造提供思路。

  2.1 项目概况 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靠近无锡市,南靠近苏州市,西濒太湖,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形成相对较大的旅游市场,是发展御亭农业产业园的机遇。产业园内现有4个小型生态园,分别为大王生态园、御景生态园、宽心园、通安武益水果生态园,农家乐约100家,规模较小,位置分散,以家庭经营为主。

  2.2 总体规划思路 本次规划以水稻田园景观为主题,以村民生活区域为核心,构建中国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的版图。涵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休闲化的稻田景观、景观化的农耕文化[3],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模式下,时尚而原真、特色而丰富的太湖水稻嘉年华与简约、休闲、游憩、度假、观赏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2.3 空间规划体系

  2.3.1 “三产”体系构建 促进“生态+生活+生产”三者共同发展的新模式,使园区发展真正受益于民,推动乡村旅游的全面振兴(见图1)。(1)生态体系:实现林粮共生、稻鸭共生、林牧共生、林油共生等5大共生生态链,组成生态网,促进乡村农业生态循环。(2)生产体系:以遵循“以农为本、农旅结合”产业发展理念,导入新产业、新业态,将进入特色化的产业发展新阶段。(3)生活体系:针对村民生活场地分布零散的特征,从农耕生活、农活体验、种植教育、田间康体等4个方面体现村民的生活,进行主题化演绎,并与节日等结合开发,形成田园中的多个生活空间,串联成生活这一体系,创造多元而富有变化的乡村生活体验。

  2.3.2 规划空间格局 “两轴架七区,一水连八村,北动南静双板块”。“两轴”:(1)稻草艺术大道轴,中心大道贯穿整个项目区块,是重点规划的道路,将此定位为稻草艺术大道,不仅体现了稻香文化,还变废为宝,创意带入乡村。(2)太湖风情轴,沿着太湖的轴线形成的风景优美的游览线,体验太湖风光,周边设置木栈道,享受漫步太湖。“七区”:将整个区块划分为7个区域,分别是假日田园区、自然乐园区、田间课堂区,农夫乐园区、生态农庄区、艺术花田区、智慧稻田区。通过水路交通,将区块类的村落连成一体,成为江南水乡重要的交通方式,沿着贯穿各个村落的水系,清理河道,水系利用,形成特别的乡间河道观光线路。根据村落聚集的情况,将之分为八个村落,分别是以农村文化中的“渔樵耕读牧”等以及其他的生活方式,分为“渔”“樵”“耕”“读”“牧”“稻”。南静北动:南边由入口区新规划的稻村领衔,是承载水稻文化,农耕文明的水稻体验之旅,即是御亭未来农业的启航空间,也是一个创意+体验的游乐园,重点发展“稻村”文化园,循环农业体验区,同时也承载着农产品展示与销售是整个农业产业园的客厅。北边既是一个农耕景观休闲区,也是农业展示的平台,也是“吃住行游购娱”共享的新乡村典型(图2、图3)。

  2.3.3 道路交通规划 便捷、低碳、换乘方便,并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设施,作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内部车道贯穿整个基地,在主要景点及村落入口设置停靠点。自行车线路穿越整个农田、林地等,沿着太湖边也设置绿道系统,使其形成环线,连接基地的南北部分。结合主要道路出入口,设置小型汽车停车位,自行车御电瓶车停车设施。水上航线主要沿着穿村的溪流,形成树枝状的水上游线系统(见图4)。

  2.3.4 服务设施规划 主要包括休闲娱乐、艺术文化、餐饮、停车、住宿、購物、医疗、公厕等服务设施,结合农田、林地,设计多样化的文艺设施,如农田艺术、稻田秀场等,多处创意工坊来满足人们交流,放松身心和参与艺术创作活动的要求,设置不同类型的露营项目,为游人和周边居民提供大量不同感受的住宿体验,还有不同的餐饮设施,如温室餐厅等(见图5)。

  2.4 产业发展规划

  2.4.1 “产业文化”为导向的产业结构 项目基地独有的水稻景观本身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是居民长期以来不断生存的条件,稻作文化是人们以水稻种植为主要生存和发展方式的文化,记载着劳动历史,包括独特的民俗、饮食、工艺、社会形态等特色习俗,乃非物质文化[4],还包括村落建筑、公共基础、天然材料、稻田景观等物质化的要素。通过水稻的5大相关文化,即水稻种植文化、水稻村落文化、水稻艺术文化、水稻科技文化、水稻加工文化等来构成整个产业园的文化体系脉络,其包含了上述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大部分内容。

  水稻种植产业——农作物种植区、经济果林区等;

  水稻村落产业——生态园、农家乐、乡村市集、田园社区等;

  水稻艺术产业——田间艺术、艺术表演、创意文化等;

  水稻科技产业——水稻博物馆、科技农业园等;

  水稻加工产业——绿色食品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观光工厂等。

  2.4.2 旅游产业规划 打造多元化多功能的水稻体验集结基地,以其为主题,并策划12个“稻村”旅游景点,分别为“稻说丰年”、“风吹麦浪”、“童野仙踪”“落晚芳菲”“竹轩瓜园”“数声渔笛”“薄暮蛙声”“涵田放歌”“东篱菜畦”“万顷稻花”“市列珠玑”“烟柳画桥”(见图6)。

  (1)“稻说丰年”——结合公路对面的服务中心,形成一个核心地带,新建“稻村”,并以其为核心,在稻村,可以了解太湖水稻文化,见证种子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可以体验耕种的乐趣,也可品味当地天然美食,布置有水稻博物馆、稻草创意工坊、稻香游园、稻香铺子、牛栏咖啡、田园体验场等。

  (2)“风吹麦浪”——保留原生态稻田,结合布置的栈道以及观景塔,打造人在稻中游,感受风吹麦浪的意境。主要的景观特色设施为蘑菇街、瞭望塔和彩虹桥,游人可尽情观赏稻田景观,其他还有以幼儿为主的田园幼儿园,田园创意工坊等,满足亲子游的需求,还有特色的集装箱营地,可供住宿。

  (3)“童野仙踪”——专门为孩子设置的游乐中心,利用原有的树林现状,打造具有童真童趣的生态场所,项目有亲子垂钓、儿童创意室、儿童活动中心,霍比特乐园等。

  (4)“落晚芳菲”——结合周边的村落,种植彩色果树等,即可观赏也可采摘,还提供新鲜的瓜果蔬菜采摘,项目有户外稻田课堂、农具认知课堂、大棚种植室、农艺学校、果农教室、可食花园等。

  (5)“竹轩瓜园”——专门为城市农夫设置的果园,让城市人回归田园,不仅有农夫课程,还有温室培训中心、农产品集市和养生教育,打造特色农夫果园,该区域项目适合互动,如家庭亲子活动、企业员工培训等。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