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时间:2019-10-21分类:教育管理

  【摘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大学生是新时代的重要需求,英语作为通用语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载体和工具,针对目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1983年,月刊,是由北京高教学会大学英语研究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教学辅导刊物。旨在紧密结合大学英语的教学实际,反映教与学两方面的要求,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沟通越来越频繁,对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大学生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中央人民政府《關于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的意见》中也提出提高我国国际化人才的比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商务知识,精通所在国语言,熟知所在国文化的高层次与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应当被视作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的重点。

  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进行的交流,或者说是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与沟通。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恰当交往的能力。”(爱德华﹒霍尔,2010)尽管各国语言种类繁多,文化差异巨大,但英语作为通用语仍然是最主要的交流工具。但仅仅语言的学习不足以实现有效交流,了解各国的文化,礼仪,习俗,传统是实现有效,平等沟通的重要条件。大学作为培养外语人才的主要场所,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可见跨文化交际即是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

  二、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虽然已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引起了重视,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英语学习的功利性较强。目前用人企业衡量学生英语能力的时候,大多以英语四,六级或八级成绩为标准,导致学生大多以英语考级为目标,对词汇及语语法等掌握得比较好,口语和写作能力比较欠缺,对各国文化差异,传统,习俗等的了解比较少,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薄弱。

  反观国际公认的雅思或托福考试,中国学生的成绩不容乐观,根据2018年大陆地区雅思成绩白皮书的数据,中国大陆接近50%的考生成绩分布在5.5到6之间,平均分为5.7分。2012年中国大陆考生平均分为5.56,2017年为5.72,5年间仅仅上升0.16分,成绩提升不大,其中听力和阅读的普遍优于写作和口语,说明大陆考生的知识输出能力还普遍较低,培养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生对于高校来说任重而道远。

  2.教材的内容比较单一。目前高校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大多比较陈旧,内容比较单一,特别是对于跨文化交际方面相关的内容几乎没有。教材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对人文地理知识与现代资讯等内容很少涉及,而对于中外文化习俗的介绍、文化差异等方面内容则处于缺失的情况。

  3.教学方法没有与时俱进。笔者调查发现,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仍然延续较为传统和陈旧的教学方法,如灌输式及机械式的语言技能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特别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应付考试,过级仍然是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学生的综合素养难以得到培养,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是薄弱。

  4.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不够。大部分教师缺乏跨文化交际的背景和相关经历,导致教授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时停留在照本宣科的阶段,无法从自身体验出发,生动而实事求是的进行教学实践。特别是笔者所在的地方高校,大部分老师都没有经过跨文化交际的培养,了解各国文化差异的更是凤毛麟角。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态度。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克服文化优越感和文化偏见。特别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语言变体丰富,文化差异较大,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充分尊重不同的文化,克服民族主义的思想和偏见,在教学中应引入对独特文化,习俗的介绍,培养正确的交际态度。

  2.改革培养目标。高效应结合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制定教学目标。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高校位于重庆并以涉外为特色,重庆作为内陆开放高地,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而重庆本土高校要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服务于地方。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增加交际类课程的比重,如口语,文学文化常识,写作,实验实训等,同时可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实行学分互认等方式把本校学生推出去,把外国留学生引进来;与外国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拓展教育资源和交流范围,为学生打造丰富,多样化的就业途径。

  3.丰富教学资源。受制于有限的课时和学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很少单独的跨文化课程,加上教材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开展跨文化交际课程时面临诸多困难。老师可以筛选适合的教材,综合各类教材的优点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同时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优质教学内容,值得一提的是,老师不仅要关注微观的语言知识层面,更要关注宏观的政策,文化差异等层面,并且要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播。

  4.改革教学手段。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不断地去塑造学习氛围。老师可利用网络资源,以音频,视频,图片等非符号手段进行多模态教学,通过对比和比较的方法启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模拟实战等方法营造学习氛围。老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搭建更加广阔的跨文化交际平台,如搭建慕课,微课,公众号,抖音小视频等最新的线上交流平台,并且在线下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虚拟和实体相结合的方式,立体,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触发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热情,克服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感和畏难情绪。

  5.提升教师素养。大部分地方高校的老师都缺乏跨文化交际的背景和经历,培养一批具备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视野开阔,通晓文化差异又熟知本土文化的教师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首先高校应大力培养本校师资,通过邀请具有资历,熟知跨文化交际的学者来讲学,培训,逐步提升教师的跨文化交际素养;其次,可以派遣老师到其他国家的高校进行访学,进修,让老师亲身体验不同的文化差异,开阔视野。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培养一批优秀的师资。

  6.改革评价机制。传统的大学英语评价机制多为终结性评价,既以期末考试来测试学生的语言水平,而针对跨文化交际的评价机制应该更加灵活,如在笔试部分增加文化知识,交际能力,情感态度等测试内容,增加英语口试的比重。不仅如此,应增大形成性评价的比重,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态度,合作学习的效果,语言沟通技巧等。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更加客观,灵活的评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

  四、结语

  外语人才是我国战略发展的软实力,要想在国际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必须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人才,而学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塑造跨文化交际的氛围,改变学习的目标与方向,调整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着手培养师资以适应跨文化交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R].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意见[OL]. http://www.gov.cn/xinwen/2016-03/21/content- 5056113.htm.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