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一个以更快、更高清为目的发展的大数据时代正在来临,在强大的技术支持下,媒体乘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利用互联网速度快、受众广、媒体多样等优势,快速衍生出多种新媒体报道方式,从目前的媒介环境的发展情况来看,新媒体已经逐步的成为了与传统媒体并驾齐驱的存在,并显现出了超越传统媒体的势头。我们在看到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给媒体行业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的同时,也要看到像报纸等传统媒体也在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以时政新闻为例,因为时政新闻存在形式僵硬、语言表达不生动的弊端,导致受众不爱读、不想读时政新闻,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时政新闻的报道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将以报纸时政新闻报道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探究如何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移动智能设备等多种新媒体,运用可视化的报道方式提升时政新闻的可读性,充分发挥时政新闻在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数据 时政新闻 可视化 媒介融合
《新闻爱好者》办刊宗旨“关注新闻、追踪热点、传递信息、普及知识”。以探讨新闻理论、研究新闻业务、传播新闻知识、交通新闻工作和新闻事业发展和经验、培养新闻人才、宣传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和先进人物为己任,坚持面向读者,面向基层的方针,突出“权威性、思想性、针对性”。
1948年,刘少奇同志在西柏坡记者学习班发表了《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其中特别阐述了记者的职能,强调了记者应该及时的将党的各项决策、纲领、方针、路线等向公众进行报道,并且将公众的意见及时的向党反应。也就是说报纸担负“耳目喉舌”的作用[1]。
时政新闻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报道内容包括党的重大方针、路线,宣传国家或者地方的各项政治经济政策等,同时还具有引导舆论、维护社会和谐等作用,所以说时政新闻报道在公共生活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受报道内容的局限,时政新闻也有公式化、概念化、语言僵硬等弊端,使得很多公众不愿意主动接触时政新闻报道,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下,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扩大了微信、微博等互动平台的影响力,像报纸等传统媒体陷入了渠道失灵、话语失效的尴尬境地。
可视化作为一种报道方式,适应了当前受众多媒体的思维习惯,特别是在青年群体当中应用速度更快、应用范围更广,将可视化报道方式应用到时政新闻报道当中是报纸应对新媒体挑战的重要转型途径。
一、报纸时政新闻可视化的可行性
1、技术支撑
新闻可视化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特别是在近几年,VR、AR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新闻可视化的应用领域,所以说技术支撑时政新闻可视化的根本力量。
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有大量的数据,同时伴随着大量的文字,因为缺少细节描写,所以时政新闻的故事性较差,很难在短时间内引起受众的注意力,但是随着数据库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擴展,时政新闻的数据分析系统更加完善,新闻从业人员可以将数据整理成图表的形式,利用图表直观的特点可以让受众在短时间内了解大量的信息[2]。
时政新闻的可视化报道除了使用图表,还可以利用VR、AR技术。VR又称为虚拟现实技术,受众可以通过佩戴设备,获得相关的影像,而AR又称为增强现实技术,通过摄像、投影、显示等设备,让受众通过屏幕观看新闻。目前VR、AR技术多应用于多媒体报道当中,近些年来,移动智能设备的“扫一扫”功能的提升,拉近了传统媒体和VR、AR技术之间的距离。例如《纽约时报》刊登了奥巴马演讲的相关内容,读者只要使用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扫描奥巴马眼睛的照片,就可以看到演讲现场视频,并且AR云端服务器还可以为读者提供与主题相关内的上百条文字报道、视频、图片等等。
2、传统媒体公信力
一方面,虽然传统媒体在传播范围、传播速度等方面不如新媒体的传播效果,但是传统媒体具有天然的公信力,特别是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警惕新媒体所带来的 “娱乐至死”的弊端,传统媒体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时政新闻虽然语言、形式缺少灵活性,但是他的报道内容要求严肃、准确,而这是新媒体所不具有的“标签”[3]。
另一方面,新媒体所推行的“以受众为中心”的报道方式,在互联网环境中展现出明显的优势,受众与传播者的互动增强,并成为了传播关系中的主体地位,但是这也存在着“黄色新闻”的弊端,即过度迎合受众,损害时政新闻的客观性。
二、报纸时政新闻可视化的策略
下面笔者将以报纸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为主要探究对象,分析如何提升报纸时政新闻可视化的报道效果。
1、展示数据之间的联系
传统的报纸时政新闻的可视化专注于一篇新闻内数据之间的联系,而没有从广度和深度出发,挖掘不同心新闻内数据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将眼光放的更加长远,就可以从众多数据当中找到相互联系的“中心”。例如《北京青年报》以习近平同志的工作为中心,通过图表可视化的不报道方式,一时间为轴,展示了自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同志的各项工作活动,这种图表显示的方式可以让受众直观的了解各项国家大事、要事[4]。
2、展现内容间的互动
报纸时政新闻的可视化除了探究数据与数据之间的联系,还可以探究同一主题下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以报道的内容为新闻钩,了解受众的兴趣,在发散性思维的指导下,报道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强化了时政新闻客观性的特点,受众可以了解多方面的信息再做判断[5]。
以“两会”期间,《南方都市报》报道的“雾霾”主题为例,在报纸上建立了一个静态的交互系统,呈现了多方面的信息,即符合了“两会”中有关环境污染的报道需求,又丰富了报道内容的层次。版面将有关“雾霾”的政府工作报告 放在中心位置,同时发散出了“五省市雾霾军令状”、“国内雾霾现状”以及“洛杉矶治霾30年”等内容,证实了雾霾污染扩大的实施。
【总结】综上所述,报纸时政新闻的可视化是传统媒体转型的重要组成,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报纸的可视化提供了支撑基础,而且报纸等传统媒体天然的具有公信力的优势,所以报纸时政新闻实行可视化的报道方式具有可行性。但是在对时政新闻实行可视化报道的过程中,新闻从业人员还要特别注意可视化的工具性是否大于实用性,也就是可视化滥用情况,对于一些可以进行可视化报道时政新闻,记者在编辑过程中可以尽可能的使用图表、VR、AR等西可视化技术,但是对于一些没有必要进行可视化报道的时政新闻,不要盲目的使用可视化报道方式。
参考文献
[1]吕博林.大数据时代报纸时政新闻的可视化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8,2(19):116+118.
[2]刘志昊. 人民网“图解新闻”栏目时政类数据新闻报道研究[D].广西大学,2018.
[3]姜淼. 报纸图解新闻研究[D].吉林大学,2017.
[4]孙春艳.大数据时代报纸时政新闻的可视化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7):216.
[5]齐静岩.大数据时代报纸时政新闻的可视化[J].新闻传播,2016(1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