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同光新政与江顺诒诗歌的创作风貌

时间:2019-08-22分类:文哲艺术

  摘 要:江顺诒系同光时期活跃在杭州的知名诗人,平生屡入诗社,虽不免酬应之作,但始终能彰显“诗中有我”的创作路径。作为屈居下僚的小吏,其诗歌具有浓浓的平民情怀,然从不掩饰求宦之念,坦然抒写于尘世追求高雅的人生志向。作为一名普通知识分子,却能创作出《海上新乐府》之类咏叹新生事物之篇,彰显其“放眼看世界”的胸襟。虽非诗坛大家,却坚守独抒性灵的创作路径,形成了淋漓酣畅的诗歌风格。

  关键词:江顺诒;同光新政;小吏;诗歌;海上新乐府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I 207A10012435 201 903 0010 1 1)

湖北文史

  《湖北文史》办刊宗旨:高举爱国统一战线的旗帜,充分发挥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功能,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江顺诒在诗坛的影响,最值得称道的便是他与同宦浙西诸君子,接续杭州西湖吟事传统,举行西泠酬唱活动。同治十年 (187 1 )至光绪七年 (1881 )十年间,同宦浙西的文人多有诗会活动。江顺诒在 《消寒吟社举已五年…… 并省中诸友》中便有 “西泠宦海建旗帜,招来国士俱无双”之叹,而他自己亦一时声名藉甚,被众人誉为此时杭州诗坛 “执骚坛牛耳”[2 ]1 40 。不过,总的说来,

  在 20 世纪诗学研究史论著中,惟有在介绍同光时期杭州西泠吟社时,方能见到江顺诒的名字,各类诗歌选本则难睹其诗作。所以如此,既因江顺诒诗名尚局限于江浙一带,也因江顺诒诗歌多私人情事、日常生活题材的创作倾向,难入晚清像同光体之类主流诗风的法眼,更因其诗集未刊行而未能远播。尽管如此,江顺诒诗歌仍有一定的认识价值。除了像多唱和吟诵、擅长歌行体等特点,主要还在于江顺诒诗歌倾心于抒写低层文人生活以及下层官吏的仕宦经历,显现出同光时期一个曾接触洋务的普通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与价值取向, 而他与众社友创作 《海上新乐府》,抒写 “西学东渐”中的新事物、新现象,更是近代诗史上难得一见的诗料。

  一、有心为宦的小吏境遇与情志

  同光时期,杭州诗坛承继前代遗风,诗社活动仍十分繁盛。 特别是之前因太平军战事等原因,这个时期流寓杭州的文人增多,因此,像江顺诒组织或参与的消寒诗社、西泠吟社及铁华吟社成员除当地士绅外,主要就是宦浙官员,且尤以微官小吏居多。于是,他们在相互吟唱中感叹生存不易、 仕宦艰难, 一时成为风尚。 其中, “一官未达名难显,千载迟生迹已陈”“不信方千一第难,转因亲在重微官” (《和鹭臣论诗》 之二、三)的江顺诒,便是这一风尚的代表。

  江顺诒自少年时便喜与友人 “抵掌天下事”①,其 “初性拘谨”, “于宋人学,独取阳明,能以功烈表见于世”,至 “卅以后,乃变为圆通,脱头巾气习”(《江秋珊先生事略》)。不过,据《窳翁自撰年谱》,江顺诒科第不顺,五应乡试而不第,咸丰八年 (1 858 ) 十一月, 正式以赀报捐,此后从事的多是官职卑微,任务繁琐的一线差役。自咸丰十年 (1860)先后应杭州凤山城门稽查、衢防支应局文案、常防行营支应、左制宪闽浙总粮台管理收支、杭州塘工总局差、翁汛分局收支、十二堡分局收支、 西塘秤验、 申防监工、余姚县丞、 钱塘县丞, 后又入青阳酒厘局、(杭州)牙厘总局…… 身处困境, 心志却高, 此番人生阅历反映在诗歌中, 便有一个突出主题

  ———这就是围绕人生态度的俗、雅冲突,抒写那不得不为谋生而奔波的艰辛、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俗务周旋的痛楚与自信等,彰显一名小吏纠结于现实与理想的心理活动与精神状态。

  此类代表性作品有 《杭州杂作》 组诗九首、《五十初度》 组诗八首、《浙两小吏行, 柬梅鹭臣》等。如 《杭州杂作》 之一: “勿以八斗才,而轻五斗米。但须一折腰,何如负百里? 斗米不可乞,折腰良足耻。 东海未能蹈, 东方饥欲死。叩门拙言辞, 谁能味斯言?” 以 “乞米” 为喻,写既不能轻之,又不甘为此而折腰的困顿;指出自己不仅没有如鲁仲连以死赴节的魄力,反而只能像早年东方朔那样徒有怀才不遇的怨气……鲜明地揭示出一名小吏因谋生艰难而不得不叩门乞米的境遇,以及作为一名士子不得不顾面子的纠结心理。很显然, 这首诗模仿了陶潜的 《乞食》诗,像 “斗米不可乞,折腰良足耻”的骨气以及“叩门拙言辞”的木讷窘态, 更是直接取自陶诗的诗意,但与陶潜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所刻画的归隐心态不同,江顺诒 《和鹭臣论诗》之三则明确表示: “垂天有翼空抟海, 出岫无心不算云。” 同样是 “云”,但因使用者生存境遇及思想诉求不同,所赋予的意义及诠释的路径自然有别。因此,江顺诒 《和鹭臣论诗》之四便坦言 “乞食未从陶令醉”, 陶潜 “乞食” 的结果是 “主人解余意, 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 觞至辄倾杯”, 在朴拙的田家风味中走向了纯真与自然,而江顺诒只能在 “叩门拙言辞, 谁能味斯言” 中体会着那份无奈的酸楚。

  或许可以说, 同样是对贫困生活的客观叙说,但陶潜 “乞食”在辞官之后,其意在反衬自己无心为宦的气节;而江顺诒 “乞米”则在为宦之中,其意在诉说小吏谋生的艰难,内中藏有诸多不得已。于是,为谋生而入仕,身为小吏的生存之艰、 处世之难, 便是江顺诒频繁咏叹的主题。又如 《杭州杂作》之五,亦堪为小吏生存的咏叹调: “此身何所求,宁复有远志。不愿希世用,聊为托钵计。顺时志可移,入世骨难媚。巧宦有捷径,吾业未尝肄。业亦不能精,休怨当道弃。”既不愿迎合世俗,迫于生计又不得不入仕;虽然认识到时势环境变化可以改变人生目标的道理,但自己不愿媚俗的品性又难以改变;尽管深知科举是入仕的捷径, 但自己于此业又不精通……诸如此类的矛盾账单,真实揭示出像江顺诒这样小吏于谋生之艰中, 既自查 “入世骨难媚”又自表 “休怨当道弃”的精神向度。

  浙江群吏千八百,小吏作诗成大国。齐晋迭主诸侯盟,两吏同是江南客。狂歌响彻两峰巅,俯视群吏如虮虱。一吏孤露困风尘,抱关击柝时为贫,出言早夺青莲席,何况碌碌尘中人;一吏乱离不称意, 乞食偶以官为戏, 全家寥落剩一身,诗成字字英雄泪。一吏未老心已灰,悔不早上黄金台,金陵贼踞常避地,赀郎小屈相如才;一吏龙钟已白首,十载饥驱牛马走,但论官阶不论才,经济文章值杯酒。一吏忽大喜,岁岁承欢供菽水,谀墓或攫昌黎金,赋都倘贵落阳纸,笔底自信有千秋,人间卿相如敞屣;一吏忽大哭,日暮渐忧生计蹙,如此沉沦肮脏中,何似穷经埋白屋,不乞京师权要书,那有陶朱致富术。两吏踪迹各飘蓬: 一吏三载居甬东, 一吏作诗遥相慰;赠答一月三邮筒,且排万虑寄天上,何者得丧何穷通;一吏爱诗兼爱饮,一吏苦吟常独醒。两吏诗癖两浙无,项下争夺骊龙珠。两吏倡和谁肯应,梅花只有孤山近。吁嗟乎,天下纷纷俗吏多,举笔奈此两吏何? 一丁不识可以膺上考,安用腐迂两吏空吟哦。

  二、“西风东渐” 与 《海上新乐府》的时务情怀

  江顺诒平生读书以经世致用为要,常以识时务自诩。这一方面反映出他从事文案、 支应差、县丞等多具体事务工作的经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同光新政时期重视时务的时代氛围。对此,他曾批评那些 “不工、 不商、 不农” 的秀才们, “即使皓首穷经, 而时务不通, 事权不达, 正昔人所谓米虫耳”, 并告诫云: “吾愿天下之读书者,万勿为一衿所误也。”(《啙窳子》卷二)在诗中,江顺诒亦屡屡袒露其须通时务的志向。如《五十初度》八首之二云:封侯少骨枉从征,不许穷经老伏生。识字冬烘徒自苦,耕田秋获又无成。空花勘破三春梦,腐草难争一代名。惟有清芬终未继,曲江八月怒涛横。

  据 《窳翁自撰年谱》记载,江顺诒为避太平军战事,由安庆至浙江,有一段时间差事时有时无, “同人每劝以 《墨经》从军”,但他并未应允。此诗首句便说尽管心存封侯之念,但因自己乃一介书生,缺少军人骨气, 不适合从征之路。 不过,作为书生,也不会学掉书袋的汉代经学家伏生、迂腐的冬烘先生以及五谷不分的书呆子。

  陆机 《文赋》云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道出历来才士抒写诗情的普遍方式。对江顺诒而言,其后半生之叹逝、思纷,多由遵杭州之四时、瞻杭州之万物而呈现。这其中尤能见江顺诒诗情、风格的,当属 《望湖楼歌》《雪后登吴山大观台址,望越中诸山歌》等诗,限于篇幅,兹录后一首:

  海门一线涛头直,阅尽兴亡天水碧。越山依旧隔江青,伤心又向吴山立。吴山顶上大观台,故址犹存劫后灰。况值漫漫风雪大,琉璃世界烂银堆。树头日出铜钲掛,片片琼瑶都踏坏。云低如墨朔风严, 浓皴泼出襄阳画。 一角湖山兵燹经,闾閻生聚半凋零。万骨有坟埋血碧,六陵无树问冬青。锦绣繁华盛歌舞,可怜一炬皆焦土。登临曾记廿年前,踏雪寻诗最高处。避兵又买剡溪舟,天姥峰高镜里游。回望凤皇山十里,烟尘惨淡不胜愁。 天河雨洗兵戈净, 莺花那似当时盛。沙痕已涨渡头冰,访戴未鼓山阴兴。眼界重开万仞颠,西兴林树隔苍烟。茫茫身世多陈述,何处江山不可怜。

  我昔皖公山下住,廿载读书犹未遇。乘舟屡借马当风,文章倏忽嗟迟暮。今日逢君已白头,各寄愁心长短句。君诗声壮我声哀,忌君才大天应妒。君昔意气何昂藏,题诗黄鹤高三唐。滕阁作序不称意, 观潮掷笔来钱塘。 烽烟历乱亲故散,小人有母怜空囊。负米不惜折腰苦,莺鸠決起小榆枋。一官微末何足计,消尽元龙湖海气。杀贼空随燕颔奇,上书依旧貂裘敝。有时慷慨歌淋漓,如意敲断珊瑚枝。目中岂复有卿相,笔底直欲拿蛟螭。 浮沉人海惭奔竞, 焦桐未入中郎听。纵然卖赋值兼金,已得微名同堕甑。呕心囊出送穷文,打头叶败催租兴。拔剑我起为君歌,抑塞磊落君何多。布衣牧豕晚亦遇,郁轮已足掇巍科。胡为落落自高咏,使我读之涕滂沱。我亦悲歌强作达,有酒不饮君奈何。

  参考文献:

  [1] 杨柏岭,等.江顺诒生平及著述考———以稿本《窳翁

  丛稿》为中心[J].文献,201 5 (6):15 7-1 6 6 .

  [2] 王韬.淞滨琐话[M].刘文忠,校点.济南:齐鲁书社,2004.

  [3] 杜文澜.憩园词话:卷六 [M]∥ 唐圭璋.词话丛编

  (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 .

  [4] 邹弢.三借庐赘谭[M]∥笔记小说大观(第 26 、27 册

  合订本).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

  [5] 郑振铎.晚清文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 98 .

  [6] 余美云,管林.海外见闻[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 .

  [7]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 1 册[M].北京: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 5 7 .

  [8] 杨柏岭.洋务新政时期普通士人的思想转型———以

  江顺诒为中心[J].安徽史学,201 5 (1):73-80 .

  [9] 彭玉麟.彭玉麟集(下)[M].梁绍辉,等整理.长沙:岳

  麓书社,2003 .

  [10] 林纾.畏庐小品[M].林薇,选编.北京:北京出版

  社,19 98 .

  [1 1 ] 吴文治.明诗话全编:第 4 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

  版社,1997.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