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艺术论文发表新民歌发展的当前情况与展望

时间:2019-06-15分类:艺术理论

  新民歌在历史发展中, 最辉煌时期曾创造了全民皆唱的场面。但随着近年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的通知后, 新民歌一直以来赖以生存空间得到极大的压缩, 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新民歌的发展。本文也试着在分析新民歌发展的现状基础上, 展望新民歌褪去浮华后的艺术前景。

音乐大观

  《音乐大观》(月刊)创刊于1955年,是由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办的自由性、评论性、理论性的音乐文化多媒体刊物。

  “民歌”一般泛指人民之歌, 在世界各地, 因为地域、民族、国家的不同, 也因为地理、气候、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产生出了不同的民族歌曲作品, 外国一般也与民谣通称。从民族性上看, 民歌就是某个民族所创作带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歌曲, 最初由口头传播, 这些可称为传统民歌。而“新民歌”则是二度创作的民歌, 这些包括翻唱、改编原有的民歌, 也包括新创作的民族作品。

  在中国, 新民歌一般指的是用中国特有民族唱法演唱的作品, 也就是所谓的“民族声乐”, 在最辉煌时期曾创造了全民皆唱的场面, 《父老乡亲》、《小白杨》、《说句心里话》、《咱当兵的人》、《春天的故事》等佳作层出不穷。

  不过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民娱乐多元化转型, 并在大众流行音乐以及网络的多元分化后, 新民歌的受众也不断减少, 特别是在2013年下半年由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后, 新民歌一度赖以生存的大舞台得到极大的压制, 虚假的繁荣泡沫被刺破, 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起新民歌的前景。

  一、当前新民歌发展的现状

  不可否认, 民族声乐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声乐表演艺术, 是伴随着中国历史发展而发展, 最早时期的民族歌曲作品如《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等, 都是作为当时战争时代的产物, 成为中国民族意识崛起的一个载体, 成为了抗日战争宣传的重要武器。

  解放后, 伴随着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新民歌在改革开放前后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大量优秀的新民歌作品与歌唱家不断的涌现, 特别是以国家文工团为代表的演唱者, 以宣传家国理念与表达人民群众情感的作品, 新民歌曾起到很好的凝聚力量与表达人民诉求作用, 并成为了当时人民颇为热爱的娱乐方式之一。

  不过进入新世纪, 新民歌在繁荣过后, 也逐渐产生了很多问题, 在艺术内外都出现了无法调和的困境。首先在艺术上, 新民歌作品逐渐形成“字正腔圆”演唱模式以及“千人一声”的效果, 让后来的年轻观众对新民歌作品产生了一种漠视;同时伴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流行文化、通俗文化, 大众性的流行作品逐渐成为社会文化主流。

  虽然如此, 新民歌作为主旋律作品承载体, 也是官方演出舞台必用的文化产品, 依然还有着很大的用途, 特别是地方政府为了宣传推广旅游而大量举办的文化节、旅游节等, 以及国企、地方事业机构举办的各种节庆活动, 依然需要大量的新民歌演唱。新民歌演艺市场之前需求量非常大的同时, 也产生了各种腐败。

  2013年下半年, 为了配合党的反腐工作, 由国家五部委牵头发布《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此通知一出, 新民歌赖以生存的平台开始倒塌, 而这些年新民歌严重赖于政治供养而普遍产生了懒性, 在期间制造出众多演艺市场虚假繁荣的现象, 也在忽然打破之中, 让国内很多以演唱会为主的文化公司一夜倒闭, 更让很多民歌手不知何去何从。在往后的这几年, 也出现了很多民歌手转行的现象, 更让很多人对新民歌市场一路看衰。

  二、新民歌发展的前景分析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虽然当前新民歌赖以生存的舞台得到压制, 但让我们很清楚地看到新民歌在之前发展的泡沫现象, 也能更好地冷静地面对与正视新民歌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从而去除浮华, 保留精华。

  民族声乐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特有的民族唱法艺术形式, 有它所存在的民族特色土壤, 它不会因为外部条件而出现消失状态。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根据时代与社会的变化而做出新的探索与反应。经过2013—2018年这几年的探索与发展, 新民歌的前景也逐渐明朗起来。

  (一) 更为务实地担任官方主流文化宣传

  新民歌自从发展以来, 一直都传唱着国家主旋律, 是国家的文化价值、特定时期主流文化的体现, 新民歌在大多人看来, 已经成为了“政治歌曲”的一种代称。虽然新民歌在范畴中是比这个更宽泛, 但不得不说的是, 新民歌在群众理解中, 已经更多像是为政治而生, 在最繁荣时期也诞生了像《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众多优秀新民歌作品, 这些作品都充分反映了当时国家的主流政策, 是以歌来宣传与歌颂。

  现在, 我们也应该明白到, 虽然作为新民歌赖以生存的官方舞台得到压缩, 但是它并没有消失, 它不过是刺破了新民歌在之前虚假繁荣的现象, 作为主旋律代表的新民歌, 依然承担着国家主流文化宣传, 作为国家舞台节目的一部分, 依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不过, 相比之前的求大于供的演艺状态, 这些空间现在估计只能留给更有实力更为务实的人, 而不是像以往那样通过录音棚的录音修音的假唱模式, 就可以大胆出去走穴演出。

  (二) 更为多元地探索新民歌的创新尝试

  新民歌在发展这些年, 辉煌过后也逐渐暴露出在艺术方面问题, 不仅是演唱模式还有音乐风格等方面, 都值得去思考它的创新与变革, 特别是在当前的流行时尚文化的冲击下, 也让我们看到, 在要新时代发展上, 跟上新时代去与流行时尚元素结合, 积极尝试民美通的跨界创新, 是新民歌发展创新的一个最好方式。

  就在官方演艺舞台压缩后, 也让很多民歌从业者开始考虑将新民歌作品的政治特色去除, 让新民歌作品回到它本身的艺术性上来, 回到它的民族性、民间性, 让新民歌作品适合当前时代, 去探索新民歌的创新。在这方面, 作为民歌手出身的龚琳娜就提供一个创新例子, 她演唱《忐忑》这样的作品, 以中国戏曲锣鼓经作为唱词, 老旦、老生、黑头等多个音色在极其快速的节奏中变化, 独具新颖, 也让新民歌作品成为一种“神曲”在网络传播, 让新民歌作品回归民间艺术本质, 在演唱形式上带来突破。

  同时, 像谭维维演唱的《给你一点颜色》这样作品, 将民族风格的陕西华阴老腔结合流行风格, 也带来了很大的关注度, 更让我们看到民间的艺术元素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挖掘。当然, 虽然这个作品是流行唱法结合民间艺术, 但是对新民歌而言, 也是可以参考这种模式, 为新民歌作品开创出新风格来, 促进新民歌在艺术性上更为多元的创新尝试。

  (三) 更为专业地推进新民歌舞台化

  如上所述, 新民歌在当前官方舞台压缩的环境下, 也逐渐让我们开始关注到了新民歌本身的艺术属性。而国家在限制官方主办节庆活动, 也是为了能刺破新民歌之前的虚假繁荣, 指导民族作品更为健康地向艺术发展, 因为也建立了“国家艺术基金”, 各方面大力扶持民族歌剧、音乐剧等舞台剧的发展。

  而像民族歌剧、歌舞剧、歌舞诗等舞台剧的立项与创作, 也能够一定程度上让新民歌作品在其中担任一个重要角色。作为文艺作品的一部分, 这种模式能够以整体性的特征去表达, 也丰富新民歌演出的内容。而像歌舞剧这种性质的艺术作品, 对演员要求很高, 崇尚真唱、注重“演”与“唱”的结合, 需要的是能力更为全面的专业歌唱演员。因此, 这样不仅让新民歌演员除去浮华, 让更有实力与有才华的演员脱颖而出, 在另一个方面也能够不断磨练歌唱演员的专业水平。

  另外, 随着中国近些年的高速发展, 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方面也越来越丰富, 国家在文化场地方面也加大投入, 几乎在每个市县都建有剧院或文化馆, 提供能够观看大型歌舞剧的专业场所, 也给民族歌剧等发展奠定了很好的演出客观条件。

  从近些年发展看来, 优秀的新民歌手如今都逐渐转型到民族歌剧、音乐剧表演, 担任主角或配角, 歌剧、歌舞剧也成为他们发展的新方向。同时, 就在新民歌的转型与发展中, 随着相关的歌剧人才培养形成, 以及各大条件的逐渐成熟, 让最优秀的民歌手都投身于民族歌剧的表演, 我们也可以相信随着中国民族歌剧的不断发展, 未来也有望创作出像《卡门》、《弄臣》等广受全世界欢迎的民族歌剧。

  三、结语

  总而言之, 经过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新民歌的发展, 也因为社会环境与风气诱发很多恶习难改, 现在正好是新民歌官方演出舞台不断减少的背景下, 将以往的模式打破了, 改变了这些恶习产生的土壤, 从而也将新民歌艺术更多交还给艺术本身, 让艺术本身去说话、去发展、去繁荣。因此, 未来的新民歌前景, 不再会是官方演艺搭台、假唱盛行的虚假繁荣, 而是真正意义上、艺术上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7.

  [2] 孟研.关于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研究[J].艺术研究, 2018, 5.

  [3]花爱原.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J].赤峰学院学报, 2016, 11.

  [4]焦艳.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回顾与展望[J].北华大学学报, 2017, 11.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