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面向“丝路经济带”战略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时间:2019-04-28分类:经济与管理

  随着陕西自贸区的顺利成立,陕西将更加广泛、深入地渗透到“丝路经济带”战略建设中,全面与“丝路经济带”建设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合格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是决定“丝路经济带”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需要在新的背景下,对陕西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本文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现状入手,在分析陕西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和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提出面向“丝路经济带”的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创新思路。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7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学报,也是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之一,本刊是以国际经济贸易为主要内容,全面展示国内外学者在国际贸易、经济学、金融、法律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反映我校学术前沿的综合性经济理论刊物,本刊注重对国内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欢迎广大读者订阅。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笔者对陕西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调查发现,陕西绝大多数高校在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呈现以下特点。

  1.1 人才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陕西各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基本相同。各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上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围绕立足陕西,面向全国,为社会培养适应外贸行业发展需求,具有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了解外贸发展现状与趋势,熟悉国际贸易公约与惯例、传统贸易方式和跨境电子商务的基本业务操作流程,掌握传统贸易方式和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磋商与签约、进出口通关与结算融资等技能,能够在外贸企业、跨境电商服务企业和货代企业等相关行业从事进出口业务操作与管理、跨境电子商务运营和进出口货物通关,具有创新思维、较强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多层次需求的外贸应用型人才。

  1.2 课程设置

  从课程设置来看,各个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虽有不同,但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指的是大学体育、语文、政治、计算机、大学英语;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外贸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外贸单证理论与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外贸实习平台综合实训等;选修课程主要是商务礼仪、世界经济概论、国际经济组织与国际规则、国际商务实践等。

  2 “丝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陕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缺乏时代性

  近几年来,虽然陕西各应用型高校都在不断地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看,人才培养目标还是通篇一律地在培养“具备通行的国际商务运营管理能力,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和电子商务能力,能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开拓市场的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呈现出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比如,不能突出在陕西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服务的具体对象、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跟不上国家改革战略的需要、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点。

  2.2 课程设置缺乏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滞后,导致在课程设置上缺乏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陕西高等学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上,虽然各个学校的模式有所区别,但是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大体一致:基本上都开设了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如,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等,而突出区域特色、地域特点的课程少之又少。

  2.3 实践课程浮于形式,学生动手能力差

  近几年,虽然很多学校已经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实践课程的课时,但不乏一些学校只是“光打雷不下雨”,课程设置只是给领导和学生看的,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和考评,为了在招生宣传时吸引学生,因此,实验设施陈旧或者实践基地老套落后,根本不能满足实践课程开展的需要,大量的实践课程浮于形式、流于表面。学生毕业后,除了有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其他什么都不会。

  3 面向“丝路经济带”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新思路

  3.1 重新定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所需要的各种应用型人才。在“丝路经济带”建设中,陕西主要的任务是落实中央关于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带动作用、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的要求,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

  根据此战略,陕西高等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立足于陕西,服务于陕西自贸区建设,面向“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尤其是中亚、西亚国家的人才。鉴于此,原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进行重新定位,将原来培养普遍意义上的国际通用的人才定位,转变到有聚焦性、有针对性的适应陕西自贸区建设、面向“丝路经济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上,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3.2 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重新设置,突出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是进行课程设置的前提,课程设置必须要适合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重新定位的面向“丝路经济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进行以下思路的调整。

  3.2.1 適当减少公共基础课课时

  公共基础课是大学的必修课程,这虽然是不能去掉的部分,但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课时进行调整,比如,可以减少比较难懂的、深奥的理论部分的内容教学,突出学生的操作能力。

  3.2.2 进行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调整

  除了保持本专业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外,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调整一些专业核心课程。针对目前所开设的国际商务英语、国际商法、单证实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外贸函电、报关实务等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增加针对“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建设发展的特点,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和动态性。

  3.2.3 对选修课进行大幅度的调整

  “丝路经济带”建设,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较高。除了要学习通用的国际经济贸易知识,还要加强对中亚、西亚国家的全面了解。

  首先,开设针对“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跨文化研究课程。“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发挥学校人文历史语言的优势,重点研究“一带一路”可能带来的文化冲突,加快培养熟悉“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历史的人才,注重培养一些小语种的语言人才。当然,在这方面的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宗旨,还是要加强民心相通,加强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相通,知己知彼,进而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价值。

  其次,开设针对“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政策法规研究课程。由于“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尽相同,法律法规也有很大的差异,而要做好“丝路经济带”建设的前提是政治互信。因此,急需进一步围绕“丝路经济带”建设可能出现的政治法律风险,深入研究,开设专门的“丝路经济带”的政治法律课程,培养这方面的专门人才。

  再次,开设针对“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商务礼仪实践课程。“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多为宗教信仰国家,其很多商务礼仪和国际通用的商务礼仪不尽相同。因此,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商贸活动,就必须要对其宗教文明礼仪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最后,开设跨境电商选修课程。鉴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跨境电商逐渐成为对外贸易新的增长方式,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开设跨境电商选修课,无论是开拓学生的视野,还是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都是非常有用的。

  3.3 切实保障实践课程的开展

  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但如果学生只懂理论知识,没有动手能力,也是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因此,各高等学校要从深层次出发,深刻认识到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加大实践教学基地的平台建设,对现有实验室进行规模扩充,对陈旧落后的实践软件进行淘汰,与软件开发企业进行合作,开发适合新形势、新发展的实践软件,从而真正地将学生的课程时间落到实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江.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反思[J].考试周刊,2015(44).

  [2]夏文斌.“一带一路”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EB/OL].(2016-01-21)[2017-05-21].http://bt.xinhuanet.com/2016-01/21/c_1117847046.htm.

  [3]张乃侠.从中美高校本科课程设置的差异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教育探索,2011(4).

  [4]张彩霞,肖望喜.地方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探讨——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当代经济,2015(31).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