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我国“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其诗被誉为“诗史”。《登岳阳楼》为杜甫晚年创作,是一首內涵丰富的五律诗,笔者尝试站在“仁者爱人”的思想角度,感受杜甫“涕泗流”的哀叹,分析诗中所体现的博大情怀。
《春秋》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自古以来就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说法,登上19.42米的岳阳楼,可以将八百里的洞庭湖尽收眼底,五十七岁的杜甫在疾病缠身的情况下登上岳阳楼,书写自己的所思所感,铸就了“盛唐五律第一诗”——《登岳阳楼》。这是杜甫历经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在落魄颠簸中写出的内心独白。如果仅从字面上去研读、理解,根本无法感知杜甫复杂的内心情感,唯有顺着作者的生活境遇去想象,才能与作者产生隔空的交流。不同的读者对诗的解读也有所不同,究竟是表达自己漂泊一生、老无所居的无奈,还是再现安史之乱后的人间疾苦,亦或是对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复杂的情感令我迷惑。直到我阅读了昆明戴琼媛老师的《一曲博大而悲恸的挽歌》一文,看到戴老师从《登岳阳楼》中挖掘出杜甫的儒学思想,才恍然大悟。基于此,我对杜甫的“仁者”情怀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一、“以小见大”的诗意
《登岳阳楼》
杜甫(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的首联,用“今上”对应“昔闻”,形成了时间的一条线,给读者穿越时空的迅快节奏感,也无可抑制地表达着杜甫内心夙愿得偿的欢快心情。对“洞庭水”和“岳阳楼”两个景观简单直接的表述,给人以直观的空间定位,同时也为后面诗句的气势奠定了基础。可见,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给读者留下博大之感。
接着在颔联写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雄壮诗句。“吴楚”二字是地域的表达,也是历史的再现。地域上看,洞庭湖分隔了吴楚两地;历史上看,再现了吴楚两国刀兵血火的争霸战场。“坼”这个字,一语双关,透出了兵家之争的乱象,也是对安史之乱之后军阀相争的斥责。“乾坤”二字,脱离了“岳阳楼”和“洞庭水”的实际,而是运用联想与想象,将视野扩宽,看到的是朗朗乾坤的天地。
颈联,杜甫并没有沿着大境界继续拓展,而是将笔锋一转,道出自己内心的辛酸与悲苦。全诗境界突然从浑厚深沉的乾坤气势缩小成低沉顿挫的个人情绪,从大到小,从高亢到悲抑,堪称神来之笔。其中,“亲朋无一字”,尽显漂泊一生的心酸;“老病有孤舟”,身患疾病,缺衣少食,临近生命的终点,却只有一艘船陪着自己。面对着汪洋浩大的洞庭湖,诗人的生存空间却狭窄到不能再小,身世孤单之感便越来越浓。
二、“仁者爱人”的情怀
杜甫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积极向上,渴望有一番作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便是杜甫年轻时立下的远大政治抱负,但是现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他为官不利,居无定所,长期漂泊,最终凄惨离世。杜甫用文字记录人间疾苦,“先天下之忧而忧”,这种思想恰恰与儒家提倡的“仁者爱人”相符,所以,杜甫是一位“仁者”。
《登岳阳楼》中,杜甫并未从洞庭湖惊人的面积和浩瀚气势进行描写,而是着重凸显洞庭湖见证历代王朝的兴衰、目睹着国土的苍桑的“历史见证人”形象,将大唐帝国连年不断的乱象隐晦地表达出来。诗里面,深深藏着杜甫宽广的胸怀和对国难民灾的优虑。
其中“日夜浮”三个字,借用虚描的方式,表面上实在写洞庭湖的乾坤气势,实际上将历史和现实的背景全都铺排开,表达了诗人时时为国为民担优焦虑的强烈感情,也为后面情感的渲泄做铺垫。
而“涕泗流”则写出了安史之乱之后,面对军阀割据、山河破碎的现状,杜甫虽依然心怀理想,却“英雄无用武之地”,更苦身体大损,疾病纠缠,一切都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杜甫凭栏而泣,是忧国忧民的“仁爱之心”使然。
杜甫留下的眼泪,不是“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离愁别绪多情之泪,也不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独凄凉之泪。这是一个老者饱经苍桑的成熟之泪;是深谙人间冷暖的释然之泪;是饱读诗书拥有哲学思想的睿智之泪;是渴望报效国家却身残体弱的悲壮之泪;是仁者博爱人间疾苦的悲悯之泪……这复杂的眼泪,实质上就是英雄不屈的泪,抗争的泪。
都说男儿流血不流泪,当年杜甫老人的泪水,让我震撼。他仿佛在告诉读者,虽已“老骥伏枥”,却仍然“壮心不已”;他仿佛在告诉读者,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会将他全部的爱留在人间,留给人民。
无疑,诗人杜甫已经可以被称为“仁者”了。
参考文献:
[1]梁玉军.试析杜甫的天下情怀[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36):65.
[2]孟祥浪.放飞想象,解读古诗内涵,走进杜甫的情感世界[J].新高考(升学考试),2015,(0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