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安徽省全民健身服务需求调查研究

时间:2018-12-17分类:城市管理

  时至今年, 全民健身日已走过十个年头, 我国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城乡居民身体素质合格比例都在上升。相对应的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也在增强, 各类体育健身项目已经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同时, 红红火火的全民健身热潮也引爆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健身消费群体日益壮大, 就近就便锻炼和“花钱买健康”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目前, 在安徽省的一些地区, 健身休闲产业已经成为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过, 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健身休闲需求相比, 安徽省的体育服务有效供给不足问题仍然突出。怎样进一步服务好群众, 为大众提供一份上佳的全民健身“菜单”, 是省内各级政府、体育部门、体育社会组织必须回答的紧迫课题。

中国体育科技

  《中国体育科技》主要刊登有关各种运动项目的专题研究论文、国内外重大比赛专题研各运动项目技术及战术分析。该刊介绍体育科研成果、交流训练经验,沟通国内外科技信息。办刊宗旨:全面报道国内体育科技新成果,为“奥运争光计划”和“全国健身计划”服务,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牵线搭桥;报道国家体育总局有关体育科技方面的方针、政策、动态;突出学术质量,精益求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主要读者对象:体育系统各级管理者,各级教练员、运动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人员及体育专业学生。

  1、引言

  全民健身是当前体育运动中最火的关键词之一。不论是城市体育文化中心、社区广场舞、微信朋友圈运动排名, 还是青少年篮球赛、千人登高赛、地方民俗运动娱乐项目, 现阶段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正在不断地融合, 不断得到大众的认可与肯定。

  2018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要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将公共体育服务工程列入今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为了响应号召, 安徽省近年来在城乡居民全民健身运动服务领域, 也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方针, 实施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 以期满足日益丰富的省内城乡居民全民健身服务的实际需求。

  2、安徽省城乡居民全民健身服务发展现状

  早在2011年, 安徽省人民政府就发布了皖政[2011]120号印发《安徽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1-2015年) 》。该《实施计划》包括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全省全民健身的场地设施服务体系、活动组织与实施体系、指导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组织领导体系, 共6部分23条。

  目前, 在安徽省内的一些大中城市, 为健康而消费成为新时代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时尚。全民健身服务业的服务模式由计划经济下的职工体育单一模式转变为单位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学区体育、俱乐部等多元化健身服务模式。在政府和媒体的共同推进下, 安徽省的全面健身思潮逐渐涌起, 大众参与健身的民间基础逐步形成, 各类公益组织的体育赛事积极开展, 达到了普遍的效应。

  去年, 安徽省启动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 建设起诸如黄山体育温泉小镇、六安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池州垂钓运动休闲小镇等多个特色项目, 有的已经被列入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试点范围, 成为地方名片, 极大地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

  在安徽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中提到, 要加快构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系、活动体系、指导服务体系、保障体系、组织体系等五大体系, 基本建立符合省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求: (1)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30%以上。 (2) 城乡居民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符合《国民体质监测标准》合格以上 (除在校学生) 比例达到90%以上。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 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30%, 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3) 体育场地设施明显改善。全省各级、各类体育场地达到4万个以上,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 (4) 全民健身组织进一步健全。市、县 (含市、区, 下同) 建有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体育总会、行业体育协会、单项体育协会、各类人群体育协会和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80%的城市街道、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 (点) , 50%的农村建制村 (社区) 建有体育健身站 (点) . (5) 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壮大。全省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人数达到60000人以上, 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人数达到4000人以上。 (6) 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进一步完善。市建有国民体质监测中心, 50%的县建有国民体质监测站, 学校普遍建有学生体质监测室。积极开展国民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 为公民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定期公布城乡居民体质监测状况。 (7) 全民健身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初步建成健身休闲、体育康复、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用品、体育旅游等优势产业群, 培育规范有序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 打造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和品牌。健身产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 城乡居民体育消费规模和水平明显提高。

  3、安徽省城乡居民全民健身服务需求特点分析

  3.1 公共体育设施投入维修维护经费需求大

  近年来, 安徽省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 并在资金、场地建设、组织网络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一组数据显示:

  合肥:2017年以来共投入约2.5亿元体彩公益金, 新建多功能球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室内健身房等180多个全民健身工程, 建设2000多条健身路径;

  芜湖:完善市、区、乡镇 (街道) 、村 (居) 四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空间布局, 加快全市范围内“15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 让市民走出家门15分钟就可以找到健身设施;

  马鞍山:积极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大力实施群众体育“六边工程”, 推动全民健身多元融合发展, 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2017年六安全力打造一批公共体育场馆, 全面建设基层体育设施。同时本地财政投入500万元补助建设90处基层村 (社区) 和市区安置小区体育设施, 建设内容有健身苑、健身路径、篮球场和乒乓球桌等;

  六安:着力加大城市健身场所设施投入, 统筹规划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多功能运动场等。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推进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逐步向社会开放;

  ……

  2017年全省共投入体彩公益金7950万元, 新建120个多功能运动场、60个笼式足球场、50个室内健身房和30个门球场;率先将中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纳入财政补助范围, 安排大中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1600万元;将省级公共体育设施维修维护经费纳入省级预算保障, 安排财政专项460万元。

  虽然安徽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和体育健身运动的发展, 各个城市积极组织和实施有力, 明显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 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从整体来看, 全省目前的全民健身工作的进展与省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之间, 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一些实际问题难以解决, 如:健身设施的维护和维修制度建设不力, 公共体育设施投入维修维护经费需求在一定时期内还难以得到满足。

  3.2 场馆公益性需求大

  近年来安徽省城乡居民健身场馆的投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不断得到了有力推进, 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着增加, 大众的健身养生意识得到增强, 身体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省内各级政府、体育部门等的推进, 进一步盘活了存量公共体育设施资源, 推动公共体育设施按规定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安徽省五年计划中提到要完成省、市、县、乡镇 (街道) 、建制村 (社区) 五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分类规划建设任务。尤其是各类体育场馆的免费开放率逐步提高, 公益性逐渐体现出来。调研发现, 场馆公益性主要表现在:安徽省内各市城乡场地设施公益开放率明显在逐年提升。例如合肥市体育中心高度重视, 经多次专题讨论, 以及扎实的前期调研, 并征询群众的建议, 结合群众需求进行了多次调整, 着力于履行体育服务民生的宗旨, 为广大市民科学健身提供优质服务, 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实施最突出的是, 合肥市体育中心体育馆将合约期满的场地投入到惠民开放活动中, 新增开放场地20多片;体育场晚间18:00至21:30免费开放, 年开放天数超过250天;游泳跳水馆节假日、经营旺季开放全部收费区域进行免费公益惠民活动;网羽中心所有网球场每天上午6:00-10:00免费开放, 年累计开放天数超过150天;展会活动期间划定专门区域供市民免费锻炼。截至2017年10月底, 市体育中心新增公益开放场地面积过万平方米, 新增惠民开放时间过千小时, 新增惠民人数29.13万人次, 2018年有望再次实现年惠民人数突破200万人次的目标。关注民生, 服务百姓, 让党和政府的关怀切切实实地体现在普通民众身上。合肥的场馆免、低开放也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加强服务时间的长效性, 注重服务内容的灵活性, 不断总结经验、发挥优势、做好公益, 为大众服务。

  总之, 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政策主要是落实全民健身需求, 有推进公共服务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涵。

  3.3 公益讲座深受广大市民、干部职工喜爱, 需求激增

  去年, 在合肥市文明办、市疾控中心的指导下, 市体育中心2017年共举办“市体育健康大讲堂”等系列公益讲座活动26次, 内容涉及心理健康、科学健身等, 吸引超过13000名市民现场听课, 超过20万市民收看电视录播。活动深受广大市民喜爱, 获得市文明办、市文体旅游局高度肯定。

  去年6月底, 安徽省金寨县人大常委会举办专题报告会, 邀请省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海军作专题讲座。县领导及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县人大机关、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共240余人参加报告会。陈海军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全力推进健康安徽建设》为题, 站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高度, 紧密结合安徽实际, 深刻阐述、客观分析了安徽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现状和面临机遇, 明确提出了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推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责任和工作职责。可见, 金寨县对全民健身工作十分重视, 去年8月还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干部职工健身工作的通知》, 要求全县干部职工要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以此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可以说, 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也让安徽上下充满了朝气与活力。举办健身、科学养生、运动赛事类的公益讲座, 满足广大市民、干部职工的精神需求, 意义重大。

  4、省内各市城乡居民全民健身服务需求的比较

  4.1 政府鼓励、重视和扶持力度不同

  在安徽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中提到, 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投入机制要不断完善, 在投入比例上也突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适度超前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以及出台鼓励和扶持政策。但是, 目前相对来说, 一些城市的政府鼓励、重视和扶持力度还不足, 涉及的体育设施投入资金不能有效到位, 影响了城乡居民全民健身服务的发展。

  以政府鼓励、重视和扶持力度比较大的淮北为例, 政府部门积极组织、统筹安排, 加强了对镇村、社区、居民小区需要健身器材申请的办事流程, 规定:淮北市体育行政部门根据全民健身工程总体规划, 优先确定年度配建数量和布局及资金总预算;一般全年正常发放健身路径120套、篮球架60套、乒乓球桌60张, 按三至四批次进行下发。每批器材发放的程序:镇村、社区、居民小区向体育局出具申请器材报告, 市体育局根据申请报告, 看现场看场地, 根据实际建设情况确定受赠单位器材的数量, 再进行体育器材的招投标采购, 最后下发到申请单位完成安装。对于居民小区, 主要是针对旧城区, 新建的小区由规划部门统一规划由开发商进行配建。另外, 受赠单位安装器材场所还应具备一些基本条件:群众体育活动较普及, 有较专业的群众基础;具备器材安装的场地建设条件且有专人维护;正常健身路径安装场地面积须100平方米以上, 对健身器材的地面要求是草地、塑胶或人造草坪;一般不安装在马路边、高压线下等不安全因素存在的地方;配建的全民健身工程不得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这一系列的举措, 明显体现出了淮北市体育部门的积极作为。

  相比较于其他市, 在体育设施申请、规划建设等方面, 就不如淮北市这么具体。一些地市甚至在全面健身运动服务上, 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不够重视。

  4.2 设施投入和场地建设情况不同

  2017年1月6日下午, 《安徽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6-2020年) 》新闻发布会在合肥举行, 提出到2020年, 构建五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 打造品牌赛事, 加快发展足球运动和冰雪运动……在发展目标中提出, 到2020年, 安徽省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000万,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2500万, 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600亿元以上。但是, 目前来看, 各地实施的情况差别很大。

  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认真实施《铜陵市铜官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6-2020年) 》, 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为群众健身提供便捷的场地保障。该区按照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适用、安全合理的原则, 科学规划、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重点建设中小型、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着力构建区、镇办社区、行政村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 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重点加强西湖镇文体特色小镇体育设施的建设。利用公园、绿地、广场规划建设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健身步道、绿道、健身路径、多功能运动场等公共体育设施, 形成合理布局、互为补充、小型多样、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化格局, 促进全民健身服务项目的深入落实, 使居民就近、就便享受健身运动。同时, 计划在区级建设“五个一”, 即:建设1个小型体育馆、1个小型体育场、1个中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个游泳设施、1个体育公园。在50%以上的乡镇 (社区) 建成“三个一”, 即:建有1个小型室内健身中心、1个全民健身广场、1个多功能球类运动场。在村级实现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全覆盖。其中, 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提档升级, 设施的完好率和使用率达100%.同时, 该区计划在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严格落实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 有效扩大全民健身设施增量资源, 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或现有场地设施未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 因地制宜配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农村“四荒” (荒山、荒沟、荒丘、荒滩) 和空闲地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合理做好城乡空间的二次利用, 推广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加强学校体育设施规划建设, 合理布局校园体育健身设施, 推动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建设, 促进学校体育设施与公共体育设施共建共享, 为全民健身提供便利条件。

  安徽省人口多, 全面健身需求大, 面对公共健身场地供需紧张的现状, 仅强调逐步改善是不现实的, 必须积极进行资源统筹、资金筹集, 从外部组织、内部消化, 逐步解决这种健身需求与设施投入之间的矛盾。

  4.3 体育赛事举办和成绩效果不同

  安徽省非常重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实施, 在实施计划中提到, 要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全省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 通过资金、税收等手段扶持、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骨干体育健身企业, 努力打造省内外一流的健身休闲活动品牌, 建立特色鲜明、功能完备、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体育赛事举办和成绩效果好的, 例如蚌埠市体育中心目前针对青少年体育比赛设有篮球、足球、网球、保龄球及游泳等多个培训项目, 并组队参加国际、国家、省市级比赛, 取得不俗战绩。2017年市体育中心为两万人次提供累计超过10万课时的各类专业体育培训, 为蚌埠建设体育强市、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再例如2016年, 从12月31日鸣枪起跑到1月2日的马鞍山马拉松, 该跑步赛事连续多年成功举办, 精彩不断。该市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运动近些年在促进全民健身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龙头和辐射作用。此外, 近年来马鞍山市24小时城市接力赛、千人登高迎新等活动, 也让更多的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健身正逐渐从生活“调味品”进阶成“必需品”.

  5、省内发展全民健身服务的建议

  5.1 进一步优化政府主导作用, 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1) 继续推进安徽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的形成。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落实省市区县的分级财政预算, 有必要设立专项基金、专项审计金融服务窗口, 同时, 拓宽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公共服务项目的范围, 并加大向其购买公共服务力度, 以及邀请其参与体育项目建设与决策。 (2) 坚持全民健身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原则, 构建标准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努力提升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城乡均等、区域均等和人群均等水平, 使人民群众共享体育事业发展成果。加快体育社会化步伐, 推进举办主体多样化、参与人群多样化、举办项目多样化的全民健身发展模式创新, 充分调动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承办体育赛事和组织日常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并形成内部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

  5.2 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覆盖, 强化资金保障

  (1) 建议要瞄准健身需求, 着力增加群众身边场地的供给力度, 科学规划, 统筹建设, 重点建设步道、绿道、健身广场等亲民、便民的中小型健身场地设施。安徽省应该逐步增加向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倾斜力度。结合“扶贫+体育”的思路模式, 对于相对落后地区等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适当倾斜,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让全面健身普遍开花。 (2) 安徽省内县级以上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工作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确保体育事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尤其是对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和管理要严格执行, 对在财务预算、审计中出现的贪污腐化、私用挪用、不作为行为要进行严格的打击和治理。探索建立多渠道的体育经费投入体系, 鼓励社会、企业、个人采取赞助、合作、股权和债券投资等多种形式支持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5.3 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 加快体育社会组织的全面参与

  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 因时因地因需开展健身活动, 加快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 打造全民健身品牌, 努力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建议: (1) 安徽省各地市要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统筹规划、资源配置和督查评估, 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全民健身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全民健身联席会议的指导、协调作用, 明确职责分工, 制定工作计划, 落实工作任务, 形成推进全民健身工作的整体合力。搭建政府、社会、专家等多方力量组成的工作平台, 建立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发展研究智库, 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咨询服务。 (2) 组建体育社会组织经营实体、建立培训基地、创建品牌赛事等, 拉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合作, 提高体育社会组织综合服务能力和项目参与的深度、广度。同时, 鼓励具有影响力且愿意为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社会人士和机构参与体育社会组织, 有条件的城市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或奖金机制, 给予实质的鼓励与支持。

  5.4 建立统计评价体系, 加强监管与评估

  (1) 安徽省体育部门负责制定全民健身实施情况统计评估规范, 从体育锻炼参与率、身体素质、健身设施、健身指导、志愿服务、组织保障、经费支持、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立体评估, 加强对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趋势和大众体育消费需求的调查研究。建立全省全民健身事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 进一步明确全民健身发展的核心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标准和测评方法, 强化对全民健身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利用。 (2) 安徽各市、县政府要研究制定本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科学安排年度工作计划, 明确推进步骤, 落实工作责任, 强化监督检查。要针对纳入规划、经费列支、设施建设、活动开展、扶持引导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工作, 建立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 对重点目标和重大项目的推进情况进行专项评估, 形成多方监督反馈机制。应对本地全民健身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并逐级上报评估报告。

  5.5 加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法治建设

  安徽省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立法, 从制度建设入手, 推动全民健身工作, 结合实际情况, 及时制定具体规则, 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提高公民身体素质。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 不断完善省内的全民健身政策, 同时不断推进城乡全民健身各项工作规范化、秩序化, 以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法保障全民健身事业主办者、参与者、投资者、消费者等各方的合法权益。

  笔者认为,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应加强3个方面的立法: (1) 涵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基本标准、覆盖主体、经费使用和各级政府责任等规定的高法律位阶立法; (2) 划清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权限, 限定承接主体购买资质与行为, 监管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行为的制度规范; (3) 合理有序使用公共体育设施和保障科学健身指导常态化的规章制度。为有效满足以上需求:在供给作为上, 由供给导向的被动供给向需求导向的主动供给转变;在政策方案制定上, 实行本土经验总结 (内生方式) 和外来经验借鉴 (外生方式) 相结合;在决策程序上, 由经验决策向科学、民主决策转变。立法预期效果能否得以实现, 需要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进行整体治理, 应重点加强体育行政执法制度的实施, 推进体育部门行政问责制度, 培育行政主体法治信仰。

  5.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在全省范围内倡导新型全民健身人才观, 组织建立全民健身人才队伍体系, 加快完善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机制和培育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 鼓励其就近、就便挂靠健身站点开展健身指导服务, 推动社会体育健身运动的开展与发展事业。不定期、定期举办社会体育指导运动培训, 利用闲置场馆、体育设施和人才资源, 提升健身运动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数量、规模, 为人民群众提供专业、科学的全民健身项目指导。加大民间健身示范人物、领军人物的挖掘和扶持力度, 有效发挥优秀运动员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尤其是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 壮大志愿服务者队伍。

  6、总结与体会

  眼下, 包括安徽省在内的其他各省已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事业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工作报告。把政策利好转化为现实图景并非一日之功。我们要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 最大限度地开放体育资源, 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兴办健身休闲产业, 才能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总之, 安徽省为深入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推动国家《全民健身条例》和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 (2016-2020年) 》的落实, 建设健康安徽, 使更多人享受运动快乐、拥有健康体魄, 发挥体育“强筋骨、添智慧、保生态、促团结、助发展”的特有功能, 为百姓参加健身锻炼创造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6-2020年) [Z].

  [2]刘峥, 戴健, 程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立法需求、供给与法治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6 (1) .

  [3]刘志成。我国城市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12 (7) .

  [4]袁玉鹏, 张阳, 黄武胜。安徽省城乡居民体力活动水平特征研究--基于2015年全民健身活动调查通化师范学院学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 (6) .

  [5]杨志民, 邓玉, 于平。安徽省农村居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11) .

  [6]徐辉。安徽省城市居民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现状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 .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