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关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思考

时间:2018-12-11分类:艺术理论

  不同的社会环境、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园林艺术,都蕴涵着各自的造园理念和手法。设计师们在充分了解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内涵的基础上,将其与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科学的有机融合,彰显民族传统文化。而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如何继承传统精髓以保留自身的园林文化,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现代园林

  《现代园林》是甘肃省农业信息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与园林系联合主办的技术性期刊,已被CNKI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等收录。主要刊登现代园林论坛、园林历史与文化、园林名家与名作、园林与景观生态、绿地规划与园林设计、园林植物资源与应用、城市绿化技术、园林资材与施工、园林植物养护、园林政策法规、园林经营管理、信息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完整介绍某一研究课题的最新成果)、研究报告(报道某项研究工作阶段性成果或部分工作进展)和研究简讯(简要报道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或初步结论)。

  1.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民族的自然观与人生观的表现。虽然中国文化艺术长期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但是随着中国对传统文化的深化和提炼,对外来文化的过滤和消化,使得中国的现代建筑设计已经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中以一种单纯、凝练的形式和内涵体现。总结起来,现代建筑设计拥有以下独有的意境和内涵。

  2.1 融——融于自然,匠心独运

  设计师们能够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巧妙地取材于自然,但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自然材料创造出统一和谐的景观。就像造园者把粗犷朴实的石料、细砂,纯自然的竹、苔藓植被等运用到传统庭园内,目的是为了体现自然材料特有的纹理;将各个元素以自然界的法则和布局加以精心布置,使自然之美浓缩于庭园中的一石一木之间,让使用者置身于一种简朴、纯净的自然境界。

  2.2 意——意味深长,象征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以模拟山水空间著称,通过写意象征等手法表现自然,通过人的意志创造出构图简洁、意蕴丰富的效果,最终表现的是抽象的自然。其典型表现是没有复杂的空间布局和造型处理,它就像简单的音乐、绘画、文学一样能够透过表象抒发深邃的内心世界。通过对大自然的抽象描述和意境提取,表达出含蓄的审美情趣。这赋予了现代建筑设计的意味深长之感。

  2.3 精——追求细节,构筑完美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美体现在细节上,对于细节的刻画是其中的点睛之笔。设计师们可以在小到几平方米的场地上,通过细节的处理,以极少的要素达到完美的表现效果。对每一件微小的物体,甚至小到一块石头,都显得极其关心和重视。细微的、细节的才是体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独有特色的亮点,正是细节构筑成精致的现代建筑设计。

  东西方文化交流是当今全球的热门话题。在建筑设计界也是如此,设计师们一直在不断探求这一主题。一些受到传统文化影响的设计师们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提取真谛和精髓,在满足现代建筑功能的同时,又在现代建筑环境设计的简洁纯净表达中和谐地融入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虽然表面上建筑材料以及形式并非是传统的,但感受到的却是地道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内涵。

  3.1 创作主旨——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是典型的自然山水园,是人工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布局上采取不规则的平面,辽阔疏朗与紧凑迂回相结合,构成许多曲折而富有变化的风景,避免一览无余。园内以假山、树木、房屋、走廊、围墙等阻隔视线,采用曲桥、曲径、曲廊,使人几经转折还未窥见全园之貌,达到步移景异、耐人寻味的感觉。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练、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

  3.2 空间的处理——小中到大、大中有小、虚实相生

  园林的空间总是有限的,但是在有限的空间却能给人无限的感觉,通过曲廊、小院,视觉为之收敛,转眼过去,空间变大,经常运用到小中见大,大中有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对比手法,使有限的空间产生无限的景面,使小面积有大空间之感。

  3.3 处理手法含蓄委婉、层次分明有实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妙在含蓄,苏州留园,就包含了许多绝妙的含蓄的艺术手法。它的入口是一条狭窄的走廊,将全园分割成几个小小的庭院,透过走廊上一排排花色各异的漏窗,隐约可见园中部的池、台、厅、亭、榭,使景物不致一览无余,而是若隐若现,使游人可望而不可及。

  3.4 融思维空间于自然空间之中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常用匾额、对联、碑碣作装饰。园中亭、堂、榭上的匾额、题字、节诗,不仅起装饰作用,而且借景抒情,画龙点睛,为园景增色。它们可以诱使游赏者不仅只用视觉器官去直观感受园林空间,更要调动思维器官去想象、体验园林空间。由于匾额、楹联既借助景观环境的动人效果,又运用语言文字的表意功能,使游赏者的情与眼前的景融合起来,使游人的审美感受超越具体时空的限制而得以大大丰富和加强。中国园林的这些因素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但从根本上来说,又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理,以及重整体观照、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的主导有着直接的关系。

  4.1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文化特质和传承性

  说到古典园林,人们都会将其与今天的设计联系在一起。其实,宏观而言,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类型和组成部分,其营造理念不单是中国本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标准和哲学体系。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建筑技术不断提升的前提下,人们对于建筑的功能和使用要求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审美标准的调整,都决定了中式传统建筑的建造方法以及布局方式等往往并不能直接指导当代建筑实践。但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古典园林的主要构成元素,如水体、植栽等要素的使用以及框景、对景、借景等设计手法的使用仍然广泛地影响着当代的建筑设计。

  4.2现代建筑设计的文化需求和时代性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审美在城市建设上的思想实践,古已有之。可以说从城市诞生开始,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一直走到今天,建筑的整体目标与本质特征,重在构建城市形象特色的城市历史、文化、艺术空间的时空表达上。显然,现代建筑设计与城市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重在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传统方面的深层次内涵,塑造城市形象特色,着眼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造性设计。这样一来,使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文化传承与空间塑造,在整体目标与价值取向上与现代建筑的本质特征产生了内在的空间契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将对历史遗存的保护、继承与发展及其空间的塑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引入对于地域建筑文化传承方向具有实施性的指导意义。

  4.3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在当今中国建筑市场活跃着相当数量的建筑师,他们将自己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和理解,综合考虑古典美学和现代审美标准,再通过自己的手法加以再现和表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建筑作品。

  贝聿铭先生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大师,尽管其主要求学和职业生涯都是在西方完成,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始终影响着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这一点从他在中国大陆完成的几个建筑作品中便可以体会出来。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贝聿铭先生就已经完成了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在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建筑作品中,建筑师在将西方现代建筑元素引入的基础上,相当程度地融合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方式和细部处理手法。比如开窗形式以方圆为主以及影壁挖洞后置石头的处理方法,都是传统手法与现代审美追求结合的产物。

  2006年,贝聿铭先生在中国大陆的第二个作品,也是其设计生涯的封笔之作——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与香山饭店相隔20余年后,贝聿铭先生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仍然保留了古典园林的风格,呼应了紧邻的拙政园,并在色彩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对于时代的进步做出了回应。在整体色彩上保持粉墙黛瓦的基础上,对于灰色和白色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并大胆使用钢构件以克服传统建筑中无法满足现代建筑功能的缺陷。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是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如何传承历史文脉,同时反映时代进步与面向未来、建造标记城市发展印迹的新建筑的尝试。其建筑与拙政园历史街区的城市肌理的完美吻合,反映了贝聿铭先生对历史、对环境的尊重,也体现了他作为世界著名建筑大师为人谦和、优雅和低调的生活哲学。

  5.小结

  总体而言,中国的现代建筑设计还是属于发展的初步阶段,未来的方向和发展思路是设计师和设计思想理论家必须思考的问题。面对新时代和新功能的需求,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态度是怎样的和对于文化继承方式的考虑,以及怎样在继承传统的情况下满足现代化的发展等,不能够是照搬照抄。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我国的传统园林文化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质的设计理念,注重自然与人的相互关系,以及表达语言。这些思想在现代园林建设中仍然继续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中国的古典园林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深厚文化内涵,这是与中国人的心灵归宿相联系的。在中国是适应中国人情感的,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是其他一切设计手法和设计理念的来源。

  只有深层次的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当代民间的艺术符号的传承、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古典园林、北方宫殿皇家园林以及其它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景观的学习。在此基础之上,利用现代的先进技术、新材料、新观念,来满足现代社会环境下的现代建筑设计,形成以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性表达为手法的现代建筑艺术。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曹耀明.美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崔世昌编.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5、程世丹,现代世界百名建筑师作品,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3.

  6、《建筑创作》杂志社编,中国博物馆建筑与文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