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葛饰北斋,人们就会想到他著名的《富岳三十六景》、《凯风快晴》、《神奈川冲浪里》等风景画名作。这些画构图奇特,线条有力,色彩鲜艳,难以模仿,堪称不朽名作,是浮世绘中的珍品。但是葛饰北斋不仅仅擅长画风景画,在他一生创作的大约三万幅作品中,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有着风景画、美人画、花鸟画、名所画、物语画、漫画以及大量的版画和插图等等不同类型的画作。其中,葛饰北斋所创作的美人画,尽管在一部分业内人士中取得了很高的评价,但是并没有真正地被广泛提及,甚至很多人都不曾欣赏过他的美人画作品。
《新美术》在介绍传统艺术和现代具有创新意义的美术作品之外,还着重刊登中外美术理论研究论文,并致力于将艺术史研究纳入人文学科之中,使之成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思想的关系问题,注重与艺术相关的人文科学的前沿问题。
葛饰北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在进行美人画创作,从二十岁(永安八年)开始到七十四岁(天宝四年),他的美人画创作持续了五十五年之久。虽然葛饰北斋的美人画并没有像他的风景画一样被广泛介绍和熟知,但他留下的美人画作品数量着实惊人,而且这些作品不论是从质上还是从量上来看都十分优秀。永田生慈(1990)把北斋的美人画根据创作时间细分为了五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以《妇女风俗》为代表的春朗年代,第二阶段是以《游女》为代表的宗里型美人画时期,第三阶段是以《见立三番叟》为代表的中间过渡时期,第四阶段是以《美人夏姿》为代表的色彩微妙丰满期,第五阶段是以《雪中持伞美人图》为代表的美人画极致成熟期。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葛饰北斋的大量画作进行欣赏和分析,尝试归纳出了以下的风格特征。
一、楚楚动人、暗带忧郁的早期画风
葛饰北斋早期的美人画创作,整体色调都偏于素雅,美人姿态丰腴且表情楚楚可怜。其次,画中的美人都是典型的瓜子脸、富士额,这一类型的美人通常被称为宗理型美人。最后,画中美人的衣着和头饰简单朴素,姿态却丰腴饱满,脸部白皙丰腴,双目有神,嘴唇细腻红艳,散发出一种惹人怜爱的忧郁气息。这个时期葛饰北斋的美人图创作风格,明显深受师父胜川春章[2]的影响,同时还可以看见鸟居清长[3]风格的影子。此时虽然葛饰北斋的美人图技艺已经相对成熟,但是风格还是从别处拿來的,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中期不随大流的微妙着色与细致刻画
《大原女》、《风俗三美人》、《振袖新造》等作品可以说是葛饰北斋中期对美人画一种另类风格的尝试。这些作品中,葛饰北斋一反之前的创作风格,脱离了之前的美人图样式,形成了淡彩细瘦的美人图画风。这些画作中大部分是纸本淡彩画,画中的美人不同于之前美人画中丰腴饱满的美人形象,身材细瘦纤长,脸部也细长丝毫不显圆润。这一类型的画作大多都是葛饰北斋为读本所作的插画,而且相当有一部分作品都带有北斋本人的落款。这些作品的上色华丽大胆,且开始尝试描绘身材高大的女性的形象。
更值得一提的是画中女子的面部画法,与以往的侧面画以及倾斜角度的绘画方式不同,葛饰北斋开始完全从正面的角度去描绘美人形象。且从这些美人的五官来看,她们都是眼睛细长微闭,鼻梁高挺,嘴唇却显得轻描淡写,整个人物的神态有些许僵硬,少了美人的细腻和优柔。这个时期葛饰北斋所画的美人画画风奇特,他开始不追随大流,运用自己独特的绘画技法和色彩运用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他对自己美人画创作风格的一种探索。
三、后期的写实妖艳之风
葛饰北斋在后期进行美人画创作的过程中,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并且日趋成熟。以《春秋美人》、《五美人》、《雪中持伞美人图》为代表,这些作品的风格都是妖艳华丽的,从各种明亮鲜艳的色彩的大胆运用,到美人精致奢华的服装、头饰,甚至是手中所持物品和场景中出现的物品都十分精巧华丽。其中,《雪中持伞美人图》因对雪中花魁的描绘十分逼真动人,被称为所有北斋美人画中的最佳杰作。和以往所有的作品都不相同,这个作品完完全全脱离了自己之前宗理型美人的画风,从画中美人的姿态和面部表情也丝毫看不出一丝楚楚可怜的气息,反而能够感受出一种强烈而又大胆的妖艳之感。画中的花魁衣着华丽美艳,头饰繁杂富有美感,持伞亭亭伫立在雪中。其逼真的写实风格使得这幅画作被称为葛饰北斋美人画的巅峰。这个时期所创作的《春秋美人》、《五美人》、等作品也与这幅《雪中持伞美人图》属于同样的创作风格,技艺纯熟且风格鲜明的美人画基本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
四、结语
葛饰北斋作为活跃在江户时期的天才浮世绘画师,留下了很多不朽的名作,19世纪的欧洲印象画派也受到了其极大的影响。然而,他被世人所熟知的作品仅是他众多杰出作品中的冰山一角,葛饰北斋的美人画应该被介绍给更多的人,美人画的光芒不应该被风景画的成就所完全掩盖。
参考文献:
[1]永田生慈.北斋美术馆3-美人画[M].东京:集英社,1990.
[2]丁一.浅谈“画狂人”-葛饰北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3]关顾编译.日本“浮世绘”画坛的怪杰-葛饰北斋[J].文化译丛,198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