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而朗读教学也成为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在概述朗读及朗读教学涵义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提出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朗读教学具体策略。
《小学生导读》(月刊)创刊于1993年,由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小学生导读》创刊以来,贯彻落实党的新闻出版方针政策,面向小学生、贴近小学生、服务小学生,与小读者心连心、手牵手、共成长,真正是当代少年儿童的良师益友。本刊指导学习、启迪智慧、陶冶情性、领读人生。
一、朗读教学的定义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不可缺少的一种阅读方法。笔者认为对朗读定义比较全面的有两个:一个是张颂老师在《朗读学》下的定义,他认为:“所谓朗读,是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朗,是说话声音的清澈、响亮;读,就是读书、念文章。朗读,也可以叫诵读:朗读,就是诵书的意思[1]。”另一个是答露在《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中解释道:朗读是读的一种是朗读者以特定文字材料为基础,以语言为媒介,用声音准确、清楚、顺畅、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或者再创造文字作品艺术形象的一种活动[2]。因此,笔者给朗读下个定义:朗读,是把视觉所见到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听觉的声音语言的过程。
朗读教学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它既是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又是阅读的方法和能力的表现, 正如张洁老师在《朱自清朗读教学观对当下的启示》中指出:所谓朗读教学就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对作为教学方法之朗读的运用,和对作为教学内容之朗读的学习和指导[3]。
总的来说,朗读教学就是运用朗读的教学手段进行阅读教学和朗读能力的训练过程。
二、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朗读教学是攻破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它不仅是学生开始阅读的起点,也是对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每个学段对朗读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的朗读要求分别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教学。朗读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除此,朗读还有以下的重要性:
1.朗读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朗读、默读、浏览等,但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心理规律,只有通过有声的朗读,才能理解书面的语言。由于朗读自身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这就要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2.朗读丰富学生想象力
朗读中,要求学生协调、统一眼、耳、口、腦,因此,在选择适合文章的语速、语调,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个人情感加入到文章中,就拓展出作者所要展现的画面,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极大的锻炼。
三、朗读教学的策略
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占据了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朗读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更好地领悟内容,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所以说朗读教学,它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理论结合实际出发,就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1.在朗读教学中明确目标
审视当前的朗读现状,大多数的教师已经对朗读教学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但在现实的课堂中,朗读教学中表面上热热闹闹,教室里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一节课下来,好像做到了以读为本,但学生大多为了读而读,没有用心、入情,没有目的性的朗读教学容易导致学生不够专注、缺乏目的性。所以笔者认为朗读教学要明确目标,具体方法如下:
(1)要明确朗读教学的总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对朗读的总要求[5]。因此,朗读教学要围绕这个总要求展开,结合教学实际努力达到以下三点要求:
1)学生必须要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晰,不读错字,不添字漏字。
2)读得通顺,朗读的速度要与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情感相一致。
3)要根据具体情境,能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句子、段落时注意停顿,感情要自然。
(2)要把握朗读教学的阶段性
新课标在提出朗读的总要求的同时也明确指出每个学段的阶段性朗读的要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对纵向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体现了朗读教学纵向变化,其次,我们看到它们用到的动词是不一样的。如:“学习用”、“用”、“能用”,这些动词的变化体现了朗读教学的横向的提升,强调朗读教学必须具备阶段性,抓住每个阶段的特点,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语文能力提高。
所以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必须以朗读的总要求为先导,加上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开展。
2.朗读教学要抓住训练的角度
想要更好地开展朗读教学,通过内容决定形式和方法,朗读教学的内容包括朗读能力的训练和运用朗读手段进行阅读教学,据此,笔者认为朗读教学的训练角度可以从注重朗读技能的基础训练和对不同文学体裁作品进行指导。
(1)注重朗读技能的基础训练
朗读技能是在长期语言交往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实践,认真地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它包括停顿、重音、语调、节奏四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文章是有一定感情基调,它寄托了作者感情,是文章的灵魂。所以,朗读技巧必须是以掌握文章的内容、感情的基调为基础,,再利用朗读技巧,这样才能达到效果。
(2)对不同的文学体裁作品进行指导
通过朗读活动,不仅可以让读者产生与作者在思想上的共鸣,注重个人情感体验的同时,还能够受到高尚情操和艺术的熏陶,不断丰富精神世界。不同的文学体裁的作品,它展现的内容不同,意境不同,所奠定的情感基调也不同,朗读的方法却不尽相同。
童话、寓言、故事类作品,必须注重儿童的独立意识和特有的思维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要求“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6]”,并在阶段目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7]”。
除以上所列举的体裁外,小学阶段接触的较多的就是叙述性和说明性的文章。这一类文章,一般强调情感的体验,拥有独特的阅读感受。所以,朗读教学要抓住特定的场景、人物、细节,突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而说明性的文章,需要强调要点,因此教师指导时,要着重进行重点字、词、句、段的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感情色彩。
3.朗读教学注重方法
朗读的形式多样,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对朗读教学有正确、全面认识,还需要教师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促进学生在朗读中逐步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因此,朗读教学要开展得有声有色,就一定得采用合适、科学的朗读方法。常见的朗读方法有:
(1)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要言传声教,教师成功的示范朗读具有更直接、更现实的指导作用。
(2)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适用于含有对话形式的文学体裁,通过角色扮演,通过朗读这种有声语言展现各种不同的角色人物,表达不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配乐朗诵
配乐朗读便于创设情境,以读代讲。根据文本的情感基调选择恰当的音乐,配乐朗读可以升华情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感受美的条件,让她们在美的乐曲中去美读、品读,赏析,感受语文的绚丽瑰宝。
4.朗读教学要注重评价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一把金钥匙,教师准确、积极的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朗读的自信心,是学生处于兴奋、积极地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必须朗读训练抓好评价环节[8]。朗读教学课堂评价很重要,读中有评,评中促读,朗读评价要及时、针对,要讲究朗读评价内容和主体的多元化。具体的笔者觉得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
(1)评价要有激励性。积极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从教师的激励中看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多读、多练、多体会,来提高朗读能力。
(2)评价要有导向性。评价应该指出具体的不足和朗读所要达到的程度。使读者读得有方向,提高朗读的效率。
(3)评价要有反思性。评价可以把学生个性化的体会与思考融入到文本的理解,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朗读的质量。
(4)评价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评价。学生可以在评价他或被他人评价的过程中得到自我成长,很快找到朗读的感觉,慢慢形成较好的朗读意識和自我评价能力,朗读水平自然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2]答露.朗读在阅读中的作用[J].成功(教育),2010,(10):69.
[3]张洁.朱自清朗读教学观对当下的启示[J].语文学刊,2004,(08).
[4-7]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方芳.朗读教学的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