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二、三本院校为主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将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这就对在传统研究型教育模式下发展起来的文学理论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完全照搬一本高校的教学模式?不可能,那一套重学术、重科研的模式显然已不适应应用型本科;将文学理论类课时压缩,甚至完全取消?也不可能,那样会使文学作品与现象得不到深度阐释和规律概括,缺乏理论素养与思维训练,人才培养将失去专业的完整性。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文学理论类课程的教改势在必行,但如何改革,则只能在探索中前进。
《研究生教育研究》[1]前身为《教育与现代化》,创刊于1986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发展,已经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安徽省优秀期刊,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开始新一轮快速发展时,该刊也成功转型,直接面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避免了关注领域的分散用力,定位更加精准。
一、融汇贯通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分为两大板块——语言类和文学类。文学类主要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美学概论、文学批评史等一系列经典课程。这些课程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专业体系。传统的学科分工、专业细化严重破坏了知识的联系性与完整性,将原本浑然一体的文学教育变成了片段式的知识传递,而经过专业细化训练后的教师,也在强调自身学科归属与研究方向的同时难以融会贯通,进行延续性、整体性的知识传播。在这样作茧自缚的禁锢之下,文学史只涉及作家作品,文学理论只涉及理论,每一门课程都化为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这必然导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视域狭窄,学生在知识接受上的简单化与碎片化。长此以往,文学作品与文学史这类课程变成了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作家作品介绍分析,文学理论类课程则变成了晦涩枯燥、术语连篇的中西方文论罗列。课程之间缺少联系,则意味着知识体系的断裂。将断裂的碎片教给学生,如何能奠定一个坚实的专业基础?加之为配合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都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训实习力度,缩减专业基础课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再按照老套路进行单一课程的教学,知识的讲授只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般地草草了事,照顾了广度就无法进行深度解析,有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就必然会有知识点的遗漏;教学双方或无所适从,或疲惫不堪。进行融合式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打通课程之间人为设置的壁垒,转变专业细化分工的传统教学观念,将各门课程贯通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针对文学理论类课程来说,则要实现两个维度的贯通:其一,各门文论课程之间的贯通。文学概论是文学理论类课程的入门篇,有选择性地将古今中外的文论思想按文学本质论、文体论、接受论、创作论几大板块进行重构并整合在一个全新的框架体系里;古代文论、西方文论则是在文学概论的入门引导基础上,再对重要的文论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的阐释。这几门课程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文论课程体系,在知识的教授上就一定要注意前后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文概课程好比搭建了一颗大树的主枝干,中西文论课程则是在枝干上继续生长的分支,这些课程共同构造成枝繁叶茂的文论知识树。将所有的课程贯通,必须在制订教学大纲之初就有全局意识,注意各门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关联,切不可在各自的园囿中自说自话。
二、尝试开设合作课堂
1.合作学习
融合式教学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上的融会贯通,在教学策略上同样要有融合意识,合作课堂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合作课堂的概念源自于合作学习。所谓合作学习,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美国的一批教育家们提出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是指学生在共同的任务目标驱动下,明确责任分工,进行互助学习。在我国,合作学习目前主要推广于基础教育阶段。在高校中,除了少数教师进行过以小组活动为主的合作学习外,鲜有这方面的教改尝试。实际上,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竞争与平等意识、交往与承受能力。而应用型本科教育本身就十分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既获得专业知识,又提高人文素质,可谓一举多得。在文论类课程教学上,笔者曾尝试以小组报告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名为“经典文学理论名著阅读与读书报告活动”,向学生布置读书任务,进行小组分工,商定每个人的报告方向,撰写读书报告,再在课堂上逐一汇报,最后由教师点评,参考学生意见,评出最佳报告者与最佳小组。组建小组旨在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交往能力;细化分工并确定报告方向是为了让他们在寻找到自我兴趣点的基础上自主学习;撰写读书报告并在课堂上汇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最后的点评和评比则是为了让学生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别人的报告中获取知识并启发思考。总的来说,这一项合作学习是适用于文论课程教学的,效果十分显著。
2.协作教学
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合作$不仅适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教学环节同样应体现合作精神。以往对合作教学的理解常常局限于以教研室为单位由承担同一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进行合作备课,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但步入教室后,站在讲台上的每一位教师都是孤立无援的。真正的合作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下合作,在课堂上也应该尝试两名甚至多名教师进行协作教学。
三、开放探索教学方法
s融合式教学除了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方面的改进与突破外,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同样是开放的、多元的。最为古老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即教师以口头语言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宰,控制着教学的节奏和进度,这是长久以来文学理论类课程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专业知识;但弊端在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好的发挥,容易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消极听的局面。文学本是一个感性、形象、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而如果采用讲授法将理论框架和术语简单罗列,就和文学的丰富多彩形成了鲜明对比,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学生觉得学来无用,听得索然无味,而教师受学生态度的影响,也会失去讲课兴趣,教学变成双方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