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背景及意义

时间:2022-09-16分类:经济与管理

  当前,世界反贫困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贫困仍是全人类共同的挑战。中国扶贫开发成就举世瞩目,但离目标仍有差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一方面贫困问题较为突出,另一方面旅游资源丰富。实践证明,旅游对反贫困贡献大,旅游扶贫是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和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和推进旅游扶贫是农业经济学、旅游学和反贫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内容,是解决 “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帮助少数民族同胞脱贫致富的现实需要,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代旅游

  《当代旅游(学术版)》杂志主要刊发我国旅游学术界、教育界等有关部门具有先进水平的学术论述和科研成果,力求及时反映其中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为活跃和繁荣旅游理论研究搭建理论的交流平台,促进学术交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导向和理论参考。

  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时空背景

  1.世界反贫困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贫困仍是全人类共同的挑战1945 年,联合国成立, “消灭贫困”被写进庄严的 《联合国宪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世界各国纷纷开始着手重建并解决本国的贫困问题。同时,面对贫困这个人类共同的挑战,各国联手合作,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致力于战后重建和消除贫困。如果说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还主要是战后重建和国际秩序调整的话,那么20 世纪70年代开始,贫困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和世界银行等组织普遍关注的议题。1975-1980 年间欧洲委员会发布了不少各国反贫困的国家报告。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几乎同时启动大规模的国家反贫困战略。也正是这一时期,世界银行(WorldBank)、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欧洲共同体委员会(EuropeanCommunity)等国际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针对第三世界贫困人口的直接援助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调整,世界银行逐渐成为全球非常有代表性和领导力的反贫困研究和推广中心,他们的愿景 “建立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和座右铭 “我们的梦想是使世界摆脱贫困”广为人知。1999 年 11 月,亚洲开发银行董事会改变了之前五项重要目标的提法,正式决定将减贫作为唯一目标,当时该行行长称这是一场彻底的转变,有利于 “一心一意地专注于减贫”。同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调整了资金援助机制,向反贫困努力。现在看来,全球减贫事业的成就是值得全人类欣慰的。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期间表示,世界极端贫困人口从40%下降至100[3]10%。 不过,欣慰的同时我们同样要保持必要的清醒。联合国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全世界在脱贫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各国在减少贫困人口、提高卫生条件等方面仍然任重道远。全球仍有10 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8.52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每年约500 多万儿童因饥饿和营养不良而夭折。全世界有6 亿人生活在危害健康和生命的环境中,11 亿人无法得到安全饮用水,26 亿人缺乏基本的卫生条件。”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7 年3 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发布2016 年人类发展报告 《人类发展为人人》指出, “按照人类发展指数衡量,全球所有地区的平均人类发展水平在1990 年至2015年间都取得显著进步,但仍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低人类发展水平。超过3 亿相对贫困人口生活在发达国家,其中逾三分之一为儿  童。” 世界银行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有一半极端贫困人口生活在环境脆弱、冲突频发的撒哈拉以南非洲,这些地区面临着艰巨的增长和减贫挑战。 国际劳工组织(ILO)的世界就业和2016 社会前景趋势报告也显示,近20 亿人口每天的生活费不足 3.10 美元,而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更是超过了36%。尽管全球总体贫困率有所下降,尤其是在中国和拉丁美洲的多数地区,但非洲和部分亚洲地区的贫困率仍居高不下。 可见,贫困仍是全人类共同的严峻挑战,仍是压在全人类身上的一座大山,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紧迫问题。

  2.中国扶贫开发成就举世瞩目,但离目标

  仍有差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1986 年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扶贫开发以来,中国针对贫困问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世界反贫困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扶贫开发历程来看,第一阶段是1949 -1957 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第二阶段是1958 -1978 年大跃进及人民公社时期;第三阶段是1979 -1985 年的农村改革推动扶贫阶段;第四阶段是1986 - 1993 年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第五阶段是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 从建档立卡村、国贫县、西部省区和民族省区来看,脱贫深层次矛盾凸显,存在深度贫困问题,脱贫任务十分繁重。截至2015 年底,我国还有5630 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832 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12.8 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多数西部省份的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民族8 省区贫困发生率达12.1%。现有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更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依靠常规举措难以摆脱贫困状况。 因此,中国农村反贫困形势不容乐观,扶贫开发依然任重道远。

  3.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较为突出,但旅游资源丰富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共有 55个少数民族、155 个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5%,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坚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民族发展蓝皮书: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16 )》称,2015 年,“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继续超过全国平均6.9%的良好态势。民族 8 省区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3121 万下降到1813 万。2014 年至2015年,民族地区贫困规模减小,贫困程度缓解的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民族地区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社会事业显著改善。”[16]2016年,“我国民族八省区 402 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人口总数从2015 年底的1813 万下降到 1411 万。” 中国政府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在全国扶贫开发中给予适当倾斜和照顾,如, “在核定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时,对民族县给予特殊照顾,提高标准,扩大扶持范围。在安排中央扶贫资金时,重点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 这样,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历史、自然和地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人口贫困情况复杂、表现特殊。截至2015年,“民族地区仍有贫困人口 1813 万人,贫困发生率12.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4 个百分点。民族地区贫困具有人口量大面广,贫困分布与生态脆弱区高度耦合,农村贫困人口向少数民族集中,农村贫困具有脆弱、不稳定性,贫困呈整体性、长期性等特征。” 根据最新数据,2016 年底全国贫困人口总数4335 万人,民族八省区为1411 万人,占比32.5%。可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人口贫困程度依然很深,脱贫任务依然繁重,要实现国务院《“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要求的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8%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1805 万人”等 7 个方面23 项定量指标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与此同时,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蕴含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形地貌千奇百怪,大自然鬼斧神工,在这些地方留下了异彩纷呈、令人应接不暇的自然风光。这些美景部分被开发了出来,还有很多处于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只要稍加开发就是极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同时,中国少数民族同胞充满智慧,心灵手巧,几千年繁衍生息,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明,这些民族文明,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瑰宝,稍加包装即是非常好的文化旅游资源。

  4.旅游对反贫困贡献大,旅游扶贫成为国家战略

  旅游业是世界公认的可持续、带动性较强的产业之一。许多发展中国家认为,旅游业对  于经济进步和减贫十分重要 。世界旅游组织提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旅游的实力体现在它是最具活力经济活动之一,能更有效、更直接地解决贫困问题。” 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测算,“2016 年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达11%,中国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超过10.26%,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 旅游综合效应更加凸显,旅游积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旅游扶贫效果明显。国家旅游局2016 年发布的 《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观测点 2015 年脱贫人数为 11840 人,其中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为3777 人,占脱贫人数的30.5%。全国目前建档立卡扶贫村占扶贫村总数的60%,而国家统计局2016 年2 月份统计数据表明,2015 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上年的7017 万减少到 5575 万,减少 1442 万人,扶贫试点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占脱贫总人数的30.5%,据此,全国 2015 年建档立卡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人口达约264 万,占年度脱贫总人数约 18.3%。” 可见,乡村旅游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国家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 “实施旅游扶贫,推进旅游增收富民,在旅游精准扶贫方面取得新 突破” 。

  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现实意义

  1.研究和推进旅游扶贫是农业经济学、旅

  游学和反贫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内容

  国内外关于贫困内涵及贫困成因,关于贫困与经济增长、人力投资、技术进步的关系,关于反贫困的要素、战略、模式、效果等,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农业经济学和旅游学的发展也已有很长时间,诸多理论颇有建树。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农村扶贫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些已有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积累和思想启发。然而,从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来研究反贫困问题,特别是聚焦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系统总结经验、分析不足,进而提出对策建议的,仍然不多。旅游扶贫,既是旅游产业深入发展过程中顺应现实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旅游产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也是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更是扶贫开发新的模式。长期以来,中国国内旅游扶贫理论更倾向于宏观发展,缺乏特色性旅游研究,通过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研究可以弥补我国旅游扶贫的不足,如能在这一方面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是对我国现有旅游扶贫研究的一种拓展,是对农业经济研究、旅游研究和扶贫研究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将为我国的扶贫攻坚提供研究和实践的新思路,为学界同仁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同时,我国已进入旅游扶贫大力推进发展的阶段,但从实际来看,一些模式较为粗放,特色缺乏。对国内外旅游扶贫实践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实践进行案例研究,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以及扶贫工作的推进,促进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并为其他类似的贫困地区提供经验参考。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