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史学研究成果与高中历史教学

时间:2018-04-09分类:教育理论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育理念正逐步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高中历史教学出现了许多新气象。本文主要探讨史学研究成果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关系。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杂志是国内中学历史教学圈内公认的四大学术刊物之一(天津的《历史教学》的和陕西师大的中史参排头两名,华南师大《中学历史教学》和苏大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排后两名,此排名不含其他属于高校级别的专业历史刊物)。

  但我们也发现:许多高中教师不关心史学研究动态,史学观念严重滞后于学术研究成果,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观念陈旧,对学术界的动态反应漠然,高中历史教学表现出极大的封闭性,教学内容与学术研究成果严重脱节,以致对新教科书的体系难以准确把握,对教科书的许多内容解读产生偏差,这一现象不符合新课程的时代性要求,已成为制约历史新课程发展的瓶颈。史学观念的更新与运用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已显得刻不容缓。

  高中历史教学重视史学研究成果的必然性

  1 从史学研究进展及其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关系看

  进入新时期特别是近20多年以来,我国的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研究对象和范围方面,克服了以往“历史研究集中于政治史、阶级斗争史这种线性思维的不足。”通过跨学科研究,“在研究模式上呈现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的范式转移。”相继出现了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等专门史的研究热潮。同时,历史研究也呈现出学术下移的趋势,在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同时,更多的关注民间、关注广大百姓的社会生活,从而推动了史学发展的多样性。

  随着思想解放的推进,许多教条化的论断和法则开始动摇,甚至一些形成定论的论断也受到了质疑,史学研究实事求是、无证不信等优良传统得以恢复。对一些因政治和学术偏颇而被颠倒的历史结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正本清源的研究,做了恢复历史真相的工作,形成了新的学术规范和话语系统,诸如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世界近现代史体系及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都有了与传统观点截然不同的看法。

  史学研究与高中历史教学,是工作性质和任务全然不同的两个领域,前者是对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重在探索和发现;后者是对中学生进行普及性的历史教育,重在教育和育人。但由于两者都离不开历史,必然会产生相关性:史学研究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历史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利用和推广史学研究成果的过程。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关注、利用史学研究成果。

  2 从历史《课程标准》和课标教科书内容看

  首先,吸纳了新的史学观念。

  历史课程标准及其历史教科书,在吸纳新的学术成果和新的史学观念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一定程度上,它们是我国当代史学发展和繁荣的缩影。这突出体现在课标和课标教科书更新了史学观念,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吸纳了当代史学界较为流行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新的史学范式。

  第一,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一般认为,“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的发展三个阶段,横向可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在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中,都渗透了文明史观,多次提到“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等。

  第二,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它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如果说唯物史观以社会形态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文明史观以文明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那么全球史观是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所谓 “社会空间”,指的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圈。这种生活圈可大可小,但当中的内容却直接影响到人类的每一个个体。在此思路下,移民史、疾病传播史、植物传播史、生态演变史、风俗演变史等等应运而生。

  第三,现代化史观,按照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书中的说法:“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第四,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它引导人们“眼光向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其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等。

  其次,采纳了新观点、新成就。

  新课标历史教科书是以高校学者为主体编写的,也必然跟踪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因此,新课标教科书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反映学术成果、体现学术进展的载体,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并保证教科书内容的科学性。新课标教科书除体现上述主要史观外,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方法,审慎地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理论透视中外历史,对革命和改革的关系的评价,做了更合理的阐释;对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评价;正本清源,以往一些被隐蔽的历史真相和被颠倒的历史事实恢复了历史原貌。

  再次,教科书与史学界研究进展存在差距。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