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体制改革深入中,国有银行之间出现了激烈的竞争,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国有银行的财务会计管理,从而提升其内部竞争力。下面文章首先介绍了国有银行财务会计管理的现状,分析目前国有银行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式,加强财务管理制度,保障新业务发展。
关键词:国有银行,财务会计管理,风险控制
一、引言
我国国有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造以后,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其经营发展最主要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体现为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资源配置效率最优,这些相应构成了国有银行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从而决定了财务会计管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财务会计管理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根本基础,是提高国有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泉,是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业务发展的基石。
因此,国有银行的成功与否,财务会计管理水平的高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大力发展,国有银行财务会计管理表现为:
(1)数据实现集中化处理,我国国有银行现在都成立了自己的数据处理中心,集中保管客户数据,通过对客户数据的采集、分析来更好的控制银行成本;
(2)在数据集中化处理的基础上将基层网点的部分业务上收处理,基层网点正从交易核算型向营销驱动型转变;
(3)财务会计管理的流程日趋统一规范,数据集中处理解决了财务报告数据的准确性问题,业务集中处理统一了会计核算流程的标准;
(4)2016年以来,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出台的关于银行内控管理的文件表明银行的风险防控已经上升到新的高度,而内、外部审计的严格要求也突出了银行财务会计管理部门的责任愈来愈重。
二、我国国有银行财务会计管理现状
(一)在对财务数据的管理应用上,基层支行的事前、事中控制不足,经营考核数据应用有待加强。由于数据集中管理的需要,国有银行的财务会计管理大都集中在后台处理,基层支行的财务会计管理主要集中在上报需求、编制报表、撰写财务分析上,对基层行的经营活动还是依赖上端发送数据后再进行分析为主,未能起到预测、监督、控制的作用。
国有银行的经营考核数据目前大都停留在管理层面,由管理层根据经营考核数据来分配员工绩效费用,因为国有银行的经营考核数据分类还不够细致,绩效费用的分配标准也不透明,所以现有绩效费用的分配存在分配依据不明晰、随意性较大等问题,同时一线员工对与自己相关的绩效考核指标漠不关心,不主动去完成业务指标,国有银行的绩效考核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最后一公里”不能有效落实到位。
(二)在业务处理方面,集中化处理人员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大多数国有银行都成立了业务集中处理中心,专门处理前台网点扫描提交的柜面核算业务,而集中点处理人员基本上为银行外包人员,没接触过网点柜面业务,缺乏专业化的培训,对一些复杂的柜面核算业务不能及时处理,影响客户体验,同时银行为了提升集中处理点的业务处理效率,对集中处理点设置了量化考核指标,为了完成这些指标,集中处理点的业务人员对不符合规范的凭证常常一退了之,而银行前台柜员与后台集中处理人员又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发现问题后不能及时沟通解决,只能等待集中处理点退回后再重新提交,既增加业务办理时间,又影响业务指标考核。
(三)财务会计人员配备不够充足,基层网点会计人员流动性加大,财务会计的新业务风险逐渐放大。在银行业务发展和财务会计管理相比较中,常常为了发展业务而降低财务会计管理的要求,而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由于人手有限,成天陷在各项报表数据之中,对本行的经营业务,特别是一些金融创新产品缺乏了解,不能有效地识别风险,就更不用说防范风险了。在基层网点,重业务发展轻合规经营现象更加普遍,柜面核算人员经常被压缩到最少,许多临柜人员又都是刚进银行的大学生,业务熟练程度、风险防范意识还未到位,并且一些新入行的员工在从事了一段会计核算工作以后,觉得财务会计工作枯燥、重复,规矩多,想去银行的业务部门发展,把从事会计核算工作当作一项经历,而不是一份职业。
等到一两年后,柜面人员成长起来了,又换了一批新的柜员,基层网点又要重新培养柜员,国有银行的基层柜面形成了新人——半熟手——新人的一种怪圈,柜面人员难以稳定。
(四)财务会计内控管理制度发展的迟滞与业务创新间的矛盾逐渐加深。近几年,银行新业务不断发展,新技术不断应用,与之相对应的,财务会计管理相关内控制度的修订却进展缓慢,一些新业务的业务流程有了,会计核算规定有了,而内控管理制度却不能与时俱进,有些规章制度还在沿用十年或更久远之前的文件,有些规章制度在原先制订时是合适的,但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和网点柜面岗位的变化,已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内控管理要求,有的规章制度由于是不同的管理部门制订的,相互间还存在矛盾。
这些规章制度往往不能适应新业务的要求,容易造成新业务发展受限,财务会计内控管理制度不能有效落实,规章制度缺乏执行力。
三、加强国有银行财务会计管理对策
(一)树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建立有效的财务监控预警和绩效考核体系。
1、国有银行应树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开展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对利润情况作出预算,更要涉及经营活动各个项目的全面预算,同时在年度中间实行滚动预算管理,根据实际经营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预算。
2、数据集中处理后应建立有效的财务监控和预警体系,将财务管理的事后监督前移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选择一系列能反映出国有银行经营活动中主要运行特征的财务数据指标作为监控指标,发现异常,实时预警,并要求反馈异常核实情况,实现真正的财务风险控制。
3、建立先进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不同部门、不同产品、不同客户分别进行精细化绩效考核,将绩效考核体系与银行业务系统关联,员工能够实时查询到自己应得绩效,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引导员工的工作行为与银行考核指标一致,同时通过绩效考核系统能够直接获得员工绩效数据,减少绩效考核过程中的人工干预。
(二)加强集中化业务处理人员的培训,提高集中化业务处理效率。
业务集中化处理以后,集中处理点的人员承担着大量的数据录入工作,而这些处理人员基本为外包人员,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银行业务,因此需要加强对集中处理人员的业务培训,集中处理中心可以根据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通过虚拟业务进行实操训练,或到银行实体网点进行跟岗学习,鼓励外包人员主动学习,让他们能够熟悉银行柜面业务,不断提高知识技能和业务水平;
其次,制订集中化业务处理标准,规范集中化处理业务的流程,统一业务处理方式,实现数据集中处理标准化;
第三,合理设定量化考核指标,建立良好的前后台沟通机制,银行应对集中处理中心设定可行性量化考核指标,将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相结合,防止片面追求指标完成率,同时应在业务处理系统中嵌入前后台交互功能,集中处理中心的人员遇到问题时及时向前台查询,前台发现问题后也可立刻与集中处理中心联系,减少业务等待时间,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三)做好新入职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规划,建立财务会计人员的职务晋升通道。
首先,对于新入职的财会岗位员工,银行应让他们认识到财务会计业务是银行所有业务发展的基石,为新员工设计从财务会计岗位起步的职业规划,让财务会计岗位员工安心工作。同时国有银行人力资源部门应设计有柜面财会人员的职务晋升通道,从专业技能和行政职务两方面出发,分别配备职称和职务,相互对应,消除职场天花板,让基层网点财会人员看得见自己的前途,从而有目的、有步骤的培养自己成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第二,面对日益复杂多样的金融产品,银行管理人员要教育员工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能够更多的运用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加强财务分析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第三,国有银行在加快业务发展的同时,还应保持柜面会计核算人员的稳定,不能一刀切的缩减柜台,将会计核算人员调整为营销人员,要根据区域特点和业务发展需要灵活调整,一点一策,同时提升财务会计岗位的重要性,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杜绝违规操作。
(四)及时更新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保障新业务合规发展。银行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应以风险控制为中心,建立覆盖重要财会业务操作环节的规章制度,使得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并在这基础上注重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采取多样化的控制手段和方式,实行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常态化和动态发展。同时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要按照合理性、严密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来制定,一项新业务的出台,银行要充分识别其业务风险和操作风险,财务会计部门应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收集其对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意见和建议,对不适合的旧制度规定及时修订,不断适应银行的业务变化,从而保证会计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力。
参考文献:
[1]陈永生.浅谈改进商业银行的财务会计管理.新西部,2015(27)50—65.
[2]孙伟.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现代商业,2014(23)96.
[3]葛雪琳.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路径探析.中国市场,2016(31)137.
推荐阅读:国有企业子公司财务管理弊端及优化机制
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逐渐和市场接轨,国有企业走向集团化道路也是必然趋势,以此来实现国企资产最大限度利用的目的。而现阶段国有企业子公司也非常多,如果子公司财务管理出现漏洞这就会对企业发展带来威胁,下面文章就对国有企业子公司财务管理中的不足进行研究,寻求出优化子公司财务管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