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基于地理视角培养的野外实践活动探究

时间:2018-02-05分类:城市管理

     本文在地理视角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其影响要素及成因的思维习惯及思维方式。文章通过展开地理野外实践活动,从地理视角进行现象观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对一些不明白的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应用主题式探索对学生进行视角培养,同时为地理教师的野外实践提供关键性建议。

  关键词:野外实践活动,地理视角,培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義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 。实践性是地理课程的性质之一,引领学生开展野外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地理视角的养成。

  一、对“地理视角”的认识

  现有研究表明,对地理视角以及内涵的理解,不同学者从主体、内容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从定义的主体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人为主体,另一类是以地理学为主体。以人为主体的地理视角定义为:“(人)认识地理事象的角度(或切入点)和分析处理地理事象的思维方式”[2] ;以地理学为主体的地理视角定义为:“地理视角是地理学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3]。

  在以地理学为主体的定义中又有所不同,一种将地理视角定义为“思维方式”,另一种定义为“思路逻辑”。将地理视角定义为“思维方式”的,如“地理视角是地理学观察、认识世界的角度和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4];定义为“思路逻辑”的,如“地理视角就是地理学看问题的切入点、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表达问题的逻辑” [5]。他们均从区域视角、动态视角、综合视角和生态视角等维度进行阐释。当然,从地理视角维度进行阐释的还有整体的、差异的、生态的、动态的维度说法[2]。此外,有学者虽未给地理视角下一个完整定义,但提出“中学地理教学中包含的地理视角有地理空间视角、人地协调视角和因地制宜视角等”[6]说法。从其对地理视角的表述所包含的维度看,应理解为地理学内容或思想。

  笔者认为,视角的主体应该是人而不是物,但不完全认同地理视角是“(人)认识地理事象的角度(或切入点)和分析处理地理事象的思维方式”的定义。因为,“地理事象”姑且理解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合称,然而“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并不是人能够处理的,人能够分析处理的只能是“问题”。同时,在前述中对“地理视角”维度的表述,笔者也存在异议,因为有些维度的表述不是“地理视角”范畴,而是地理学性质及地理学思想范畴。

  二、基于理论的“地理视角”分析

  1.地理视角反映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

  “视角”原意是指摄影镜头“视野”大小的角度[7]。若从人的角度看,“视角”被定义为“从被视物的两端到人眼光心的引线张角”[8],也泛指(人们)观察的角度[9]。那么,从人的角度能够观察到什么?毫无疑问,是景观、事物。因此,地理视角首先反映的一定是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而这个角度也恰恰是地理学研究的内容。

  2.地理视角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思维习惯

  既然观察事物角度的是人,人又是有思想与思维的,必然会对观察到的事物产生问题并引起思考,那么“视角”又可表述为:“视角是人看问题的不同切入点,是人的不同思维架构和不同的思维模式”[10]。基于此,地理视角应当被看作人们认识地理事物的角度和分析地理事物的思维方式。同时,从培养学生的素养而言,这种思维方式应当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时事性,即被看作一种思维习惯。当然,这种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一定具有地理意义。

  3.地理视角包含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其影响要素及成因等维度

  综上所述,从“视角指(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其引申义“视角是人看问题的不同切入点,是人的不同思维架构和不同思维模式”的理解,地理视角应该解释为:人看待地理问题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及理论去认识、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模式。而地理问题的引发,必然由地理现象入手。因此,本质上讲,地理视角应该包含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其影响要素及成因等维度。

  结合对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地理视角的定义可表述为:地理视角是指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其影响要素及成因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方式。

  三、基于地理视角的门头沟野外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开展野外实践活动不仅可拓展学习空间,也对培养学生地理视角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基于地理视角,组织门头沟师生开展了多项野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拓宽了教师与学生的地理视角。

  1.基于地理视角的现象观察

  观察是拥有地理视角的前提。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展开。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新的地表出露点(地质剖面),这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予以关注,分析其地理现象形成的地理背景,有助于养成观察地理现象的良好习惯。例如,在门头沟区斋堂村开挖地下管沟时,在地下约2.6米处,出露与地表建筑物相同的居民住宅门楼遗址。毫无疑问,原来居民的民居地面在现在地面3米以下位置,现在的民居是在老民居原址上后建的。是什么原因导致该现象的发生?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相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兴趣。

  2.基于地理视角的问题发现

  指导学生开展野外实践活动,除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外,要能够引起学生对观察的地理现象产生问题与思考。产生问题,就有解决问题的冲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如能将问题予以解决,不仅能够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更能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例如,在开展门头沟区名称探源实践活动中,经过一个地名为“宽街”的村庄,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山区沟谷中这个村名叫宽街(该村街道宽敞得名)?为什么该村有条件建成宽敞的街道(有平坦的地形和广阔的地域空间)?为什么在山区沟谷中一侧有如此开阔的地形(河流弯曲,凸岸堆积、凹岸侵蚀)?进而指导学生实地考察进行验证,有助于其思维习惯的养成。

  3.基于地理视角的地理现象深度迁移

  引导学生开展地理野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其观察力,还可帮助学生运用已学地理知识解释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建立起地理现象与知识的联系,阐释地理现象的成因,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带领学生开展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灵水村的实践活动,对灵水村的八景之一“东岭石人”的观察即为如此。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阐释“东岭石人的成因”(内外力作用的结果),解释为什么“到了山上就看不出东岭石人”的现象(旅游欣赏的视角发生变化),可内化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4.基于地理视角“现象质疑”的批判性思考

  开展地理野外实践活动过程中,现实的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与学生已有知识有时会产生冲突,从而引发好奇心。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通过探究,寻找答案,解决相关问题,有助于批判性地理思维的培养。例如,学生到北京卢沟桥开展实践活动,发现卢沟桥建在永定河上。引出疑问,为什么建在永定河上的桥梁不叫永定桥而叫卢沟桥(以前永定河曾叫卢沟河)?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获得相关答案的途径与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5.基于地理视角的主题式探究

  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开展的很多内容与区域发展的新闻有关,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发展的相关新闻,再开展相关调查、实际考察等实践活动,分析、探究其背后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对培养学生地理视角有重要作用。例如,门头沟区永定河出山口处,被誉为“门头沟桥梁博物馆”,即在出山口近1 000米的河段上,建造有8座时期跨度达100年的桥梁。信息途径即为《京郊日报》“门头沟重视桥梁保护工作”的一篇文章。为什么此处有如此密集的桥梁?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是什么?由于此现象就在学生身边,学生的探究意识非常高。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可培养综合能力,提高探究意识。

  四、基于地理视角的实践建议与思考

  关注自然与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无疑是践行课程新理念的重要途径,也在培养学生地理视角方面,具有其它途径不可替代的作用。

  1.重视区域课程资源的开发,做“自己地盘的专家”

  不同教育情境下的课程资源存在差别。一般情况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课程资源比中西部地区优越,城市比农村优越。但从理论上讲,即使是相对落后地区课程资源也比较丰富,所缺乏的是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作为地理教师,要充满对地理的热爱,对所在区域的热爱,通过区域调查、文献查询、实地考察、专家引领等方式,特别是教师自身的观察、思考与发现创新,充分挖掘本区域的课程资源,做了解区域、了解区域资源“自己地盘的专家”。

  2.做好实践活动设计,通过实地勘察后组织实施

  活动方案设计,首先,要明确设计的原则,即指向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指向性原则主要是设计活动方案时应指向明确,不仅要指向课标,还要指向学生实际;可行性原则主要是活动方案应有可行性,不仅活动内容符合学生实际,活动目标要明确,而且活动过程、步骤要清晰;综合性原则主要是活动方案设计应注重综合,既要考虑知识、技能的综合,还要考虑自然与人文的综合以及不同学科的综合。

  其次,要掌握设计方法,主要有确定实践活动主题,制定好活动目标,确定适当活动组织形式,做好活动的前期准备(学生培训及物资准备工作)以及设计好活动过程(包括活动地点、活动内容、活动步骤、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反馈等)。最后,要进行实地考察,完善设计方案,即在实践活动方案初步完成后,要对活动路线进行实地勘察,对设计方案的流程进行梳理,发现问题进行调整,最终形成完善的活动设计方案。

  3.着力培养学生地理视角,实践中注重反思总结

  教师在引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理现象,提出问题;通过实际问题,引发思考;通过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假设;通过拟定假设,提出解决问题途径并验证假设,最终解决地理问题。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视角。同时,教师在实践活动开展后,要注重总结反思,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将其纳入到活动新方案中,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师的引领与指导。教师要从本区域地理教学资源实际出发,注重校外资源开发与实践活动的开展,才能将学生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2] 陆群. 地理教育应重视对学生地理视角的培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10):5-7.

  [3] 朱琰. 多维地理视角的培养[J]. 安徽教育学院學报,2006,24(6):100-102.

  [4] 王玉娟.中学生地理视角的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2006.

  [5] 肖光明. 地理视角的选择方案与教学程序[J]. 新课程,2016,(5):168.

  [6] 袁孝亭,张家辉. 教给学生用地理空间视角观察世界的方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7):27-29.

  推荐阅读:《地理教育》教师论文投稿

  《地理教育》(月刊)创刊于1980年,由重庆师范大学主办。经历了24年的风风雨雨,也为祖国地理教育事业的推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