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四个阶段探讨

时间:2017-11-23分类:机械

  如今,东北经济面临了一定的困难,曾经的支柱性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壮大是东北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担负着引领与助推的重担,它的雄起与重振必将还东北一片新天地,而对于其发展历程的梳理与总结,以史为鉴、以史为镜,为东北装备制造业下一步的发展探寻规律与经验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从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四个阶段,详细分析了装备制造业在每个阶段各不相同的进程特点,并对其未来的走向持正向展望,应围绕厘清制度、开拓创新、壮大人才队伍等几个重点环节加以焕发生机。

  关键词: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

  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起步较早,发展历史较长,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和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基础相当雄厚。对于其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从形成、发展、调整、重振四个阶段来探讨。

  一、形成阶段:建国以前(1906-1948)

  中国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形成往前追溯,会发现日俄战争对于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产生影响深远,这场战争从1904年的2月8日起至1905年的9月5日结束。战争主要是由于日本和沙皇俄国为了争夺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的殖民利益而引发,双方出动大量兵力在中国的辽东半岛展开战争,结果以日本战胜而告终。在这段遭受侵略的屈辱历史中,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开始了雏形阶段。查阅当时文献,还不称为“装备制造业”,往往使用“机械工业”和“机器工业”的称呼,但实际上其内在定义与现在的“装备制造业”已有重复之处。1936年,由当时的全国经济委员会出版并发行了《机械工业报告书》,报告中对中国机械工业进行了详实的叙述,可见,那时装备制造业已经开始了国家级的规划。

  日俄战争后,1906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成立,拉开了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序幕。满铁在中国重点经营铁路,其次开发煤矿。日本为了获取中国东北地区的煤矿,开始在中国从事钢铁工业建设,以供应国内的需求,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出现萌芽。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整个东北地区被日本帝国主义所侵占,东北地区完全沦为日本殖民地。并且,1932年日本在长春扶植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这一傀儡伪政权,借此加紧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和资源的掠夺。1937年,伪满洲国颁布了《满洲产业开发五年计划纲要》,纲要中的主要内容涉及的是我国对于重工业发展的规划,强调以金属工业,如铅、亚铅、金等作为发展目标。

  以钢、铁、煤以及液体燃料为发展中心。与此同时,航空机械、盐的化学工业、自动车辆工业、金属工业以及电器工业等也都在纲要的规划中重点提及。可见,伪满洲政权已经开始考虑重工业的发展,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使机械工业发展起来,但是已经在政策上体现出了对机械工业发展的重视。到1945年,机械企业达到上千余家,除了极特殊的商品外,大多数的机械类产品都能在东北地区制造。关于这一点在周荣科的《东北机械工业之过去状态及将来趋势》中提到,当时企业每年的生产能力达300000吨以上。从下表1中也能直接反映出当时东北地区机械业的发展状况:

  总体而言,在1945年以前,东北的铁路机车车辆生产和造船业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制造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在1910-1945年间,东北地区共生产铁路机车911辆、客车1383辆、货车43883辆。机车是当时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且机车的制造技术难度大,工艺流程比较复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仅满铁就拥有机车2434辆。当时有名的满铁沙河口铁道工厂临近的铁道研究所的机车试验台、超低温试验室在亞洲有一定知名度,是当时亚洲较为先进的实验室之一,能进行很多极限环境的铁路机车铁道实验。

  当时的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还包括造船业,与铁路机车有着同样发展的大连造船业,也为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也是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高水平体现的标志之一。大连船场由俄国在1898年创建,日俄战争后被日本攫取控制。到20世纪30年代,船厂的经营产品包括:车辆生产、陆机制造和修理、造船、修船。美国偷袭日本珍珠港事件是大连造船厂经营的一次转折,在这次事件后,大连造船厂开始以造船为主要的经营项目。自1938年后,船厂先后经过三次扩建,最后一次在1944年4月完成。

  这一时期是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中的形成阶段,奠定了东北地区甚至是共和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基础。

  二、发展阶段: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以前(1949-1978)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也迎来了春天。虽然建国以前,东北地区已经有了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但是经过战争的洗劫和其他一些变故已经相当脆弱。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的很多装备制造企业是解放后从敌人手中接收过来的,由于战争的破坏、技术人员的流逝和机器的老化,很多机械装备已经部分或者完全丧失了制造功能。此外,当时很多核心的装备制造技术都被日本方面技术人员所封锁控制。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能够存在或者形成的生产能力变得相当薄弱,已经不能够跟抗日战争时相提并论。

  1949-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东北装备制造业处于发展阶段,国家实施计划经济体制,从大局出发,国家开始给予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以很大支持。发展阶段还可以细分为两个小阶段:基础建设阶段和技术改造阶段。基础建设阶段:1949-1959年;技术改造阶段:1960-1978年。在“一五”期间,我国首先明确了重工业发展领域中需要优先发展的项目,并按照计划推行,在计划以及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我国重型精密仪器、飞机、汽车制造业也逐渐发展起来,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基础工业体系,冶金与发电设备等一系列重化工装备的产量增长也非常大。

  从所列举的机械企业试制的产品来看,可用于电力、交通运输、冶金等重要产业部门,种类繁多,装备制造业在此阶段的发展状况已是突飞猛进。在国家实施计划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国家进行统一的规划布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地理空间布局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东北地区外靠原苏联,地理区位有优势,国家计划进行了充分考虑利用,将原苏联开始援助并建设的一些大型机械部分安排在了东北地区,这样避免了装备制造业集中于比较发达的上海地区。

  在东北地区进行的机械企业修建和新建的项目。在上马项目不多的情况下有13个项目落户东北地区,国家在地理位置上对装备制造业的宏观调控极大地促进了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当然,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苏联的援助和支持。1949年后中国政府先后实施“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积极与苏联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这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封锁禁运的冷战政策,但是原苏联以及一些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与我国建交并进行了援助。东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其在获取援助时争取到了更多的原苏联援助项目。

  这些援助不仅仅是设备、厂房的援建,更重要的是技术上的指导和人才的培养。在当时,原苏联对我国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支持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一是改造旧厂;二是援建新厂;三是技术支持。像第一汽车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等都是由原苏联援建,而且像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设计图纸、工具图纸、技术上的资料等都是由原苏联提供,又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的复杂的设计图纸都是原苏联设计,并且在原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生产。此外,在老厂的改建方面,技术转移也非常全面。不得不提的是沈阳第一机床厂,它被称为“苏联为我国建立的机床制造业的一个活模型”。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承至于此,在这种大环境下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到20世纪60、70年代,“一五”时期的一些工程还在建设,“二五”计划又加大了对东北地区的支持力度,这一时期又处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国家对于东北地区的投资比重依然比较高。尤其是辽宁地区,“二五”时期接受国家的投资总计82.7亿元,这一数字占国家当时基本建设投资额的8.76%,占东北三省投资总额的45.82%。在国家政策的倾斜性支持下,东北地区“一五”、“二五”项目的建设取成效显著。随着建设项目的完成,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数量及质量猛增,东北老工业基地基本建成,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形成了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沈阳、大连崛起,成为东北地区两大装备制造业中心,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甚至在世界重工业舞台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三、调整阶段:改革开放之后至上世纪末(1979-2000)

  1966—1976年十年动乱期间,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步伐几近停滞,同时还拉大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国家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策路线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进行经营体制的改革。这一系列政策对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改革开放的着眼点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相比,不再具有政策支持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国家开始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但是东北地区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企业改制进行比较缓慢。

  到20世纪90年代初,东三省装备制造业甚至出现衰退现象,各省都有很多重要的国有企业被地方政府一卖了之。新兴的私营中小企业相对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缓慢,虽然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是企业之间存在恶性竞争现象,加上很多国有企业缺少资金支持,没有进行有效的现代公司制改革,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改造能力都在总体上不升反降。同时加上企业欠债、欠税现象严重突出,冗员问题严重,企业信用等级不高,这些都使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一度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境地。改革开放后,东三省装备制造业的变化轨迹就是一条从繁荣走向衰落之路。20世纪70年代末,仅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总值就接近于广东省装备制造业产值的两倍,但截至2001年,整个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装备制造业加起来的总产值还不及广东省的装备制造业生产总值。

  面对严峻的形势,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也在积极调整。虽然在横向上,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增速呈现落后趋势,在技术、人员、管理模式等方面与沿海城市也在拉开差距,但在纵向上,通过积极引进招商外资、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等策略,一些重要项目和技术水平取得了长足发展,甚至是特定领域的突破。同时,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集聚效应的独特优势也在积极发挥作用。尤其是吉林省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1995-2001年间,总产值占吉林省工业总产值的39.7%,约占全国同类行业的11.7%。吉林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利润率也比全国同行业高出了2.3个百分点,助推东北地区交通设备制造业保持支柱产业地位。此外,在1995—2001年,辽宁普通机械制造业也实现了12.5%的增速。

  总之,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较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时滞效应显现,国有企业改革导致大量下岗职工失去工作,这段时期可以说是东北地区最痛楚的调整期。但政府也在不断理顺管理体制,放活经济发展,整体上装备制造业退中有进。

  四、重振阶段:本世纪初至现在(2001-至今)

  这一阶段由两轮“振兴”构成。2001年,国家撤销了机械工业局,标志着装备制造业彻底摆脱了传统的以国家干预为主要手段的计划经济,该行业的市场化运作更加自如。这一时期,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采取积极财政政策鼓励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该行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为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重新振兴开创了新局面。

  2003年10月,由党中央以及国务院共同推出《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东北第一轮振兴的開启。《意见》中强调了我国老工业地区,例如东北等地区的改造问题,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进行转型调整,鼓励资源开采型城市转型升级。在国家政策、资金等的支持下,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不断发展。2006年,黑龙江省哈电集团成为我国最大的发电设备和舰船动力装置制造基地;一重集团热壁加氢反应器达到千吨级。吉林一汽集团成为全国最大汽车生产基地,其出产的中重型车在国内列排第1位,轻微型车位也位列同行业的前5位。辽宁沈阳机床集团作为全国最大的机床厂,跻身世界机床行业15强;大连新船重工集团是也跻身国际造船企业前30强;新松工业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工业机器人已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能与国外进行抗衡的装备产品。

  十七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理念,并主张通过技术的改革创新,自己经济结构的适当调整,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换。东北地区加快了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步伐,进行了管理、技术、组织等的创新。沈鼓集团2010年实现“沈鼓压缩机组制造”的国产化,成功实现了蒸蒸日上的业绩,成为整个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超越传统模式的典范。

  2009年8月,我国颁布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又分别于2009年以及2012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以及《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两大重要指示,一系列国家政策都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福音与希望。

  但是自2013年以后,面对整体经济所处“三期叠加期”的新常态,东北遇到了阶段性的暂时困难,经济增速连年垫底,产业结构转型缓慢,人才流失严重,一系列问题接连显现,装备制造业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于2016年4月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新任务、新举措,标志新一轮东北振兴拉开序幕。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东北地区经济总体处于缓慢筑底回升过程中,2016年全年吉林省经济指标增速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经济已开始逐步回稳向好;辽宁省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面临困难仍然不小,但一些经济运行先行指标已逐步回暖,经济运行有望走出低谷。

  五、对东北装备制造业的未来展望

  截止目前,新一轮东北振兴还在稳步进行中,东北装备制造业也在回暖复苏中。展望未来,面对经济下滑局面,东北地区要有清醒客观的认识,既要意识到形势的严峻程度,也要乐观积极应对。装备制造业作为东北地区曾经的领头羊,要自内而外、上下结合地探索发展出路,配合国家的有利政策,必将带领东北地区走出暂时的低谷期,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重点则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厘清制度支撑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所有的经济现象背后都有经济制度的作用。制度决定着经济行为和经济绩效,只是对于不同的经济问题有不同的表象。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总体上较低的表面原因,在于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的路径依赖效应,即基础还较为薄弱、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时间短等等,实质上是因为缺乏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有效制度。这些制度既包括宏观上产业所处的外在的制度环境,也包括微观的内在管理制度。因此,提升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根本方法是制度变革。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后,其他所有的问题都会在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逐步得到解决。

  (二)培养并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装备制造业而言至关重要,装备制造业企业应该重视自主创新,并加大这上面的发展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对产学研进行有效整合,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一方面装备制造业企业应进行可持续发展,通过创新并切实加大研发中心等建设,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以将自身打造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为目标,并努力成为可以迅速吸纳成果的主体。另一方面强化“互联网+创新”开发,搭建平台供给建设。

  (三)全速全力打造人才工程

  首先,必須明确装备制造业的振兴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及什么样的人才结构,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人才发展的环境,完善用人机制,为人才的发展制定合理的政策支持。其次,要从引进待遇多样化着手,加大力度构建人才队伍。薪酬到位,形式可多样化,月薪、年薪、研发项目销售提成、研发项目一次性奖励、在研项目分阶段奖励等等,形式灵活,最主要是实打实地提高科研人员收入水平。再次,工作模式不教条,不拘泥于人企同地。例如很多科研素养达到一定标准的人才,家庭安置已基本成型,尤其是生活在自然气候环境优于东北的城市,并不愿意离开,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实行“人企异地”的工作模式,变“安家费”为“科研费”,购置实验设备或租用实验室。总之,是要多角度、全方位、拿出十足诚意地招贤纳士。

  六、结语

  从整体上来说,建国以后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在原有工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计划经济思想指导时期,国家加强了对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管理、调控,使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一度走在全国的前列。但随着改革开放及其步伐的加快,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改革进度缓慢、地区整体思想理念禁锢不前、国家政策支持重点转移等等,使得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出现衰退现象。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一系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推行,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虽然遇到暂时困难,但是在政府筹划及学者的探索下一定会重新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王子龙.中国装备制造业系统演化与评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李政,刘禹君.探寻东北地区创新转型新路径[N].光明日报,2016-07-01.

  [3]张万强,李世杰,等.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相关阅读: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投稿范文(两篇)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